..续本文上一页),若诸自力证菩萨(独觉),及诸胜子决定胜(菩萨),增上生因戒非余。”如是种种经文,都可作“戒为一切成就之本”一句话的注脚,同时,我们又可联想到一个理由,就是假使不善受持十善戒,决定不获成就,反有罪报,这并非是臆测,有圣教量可证的,如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一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由此愚蒙,而致命终,颠倒堕落。”今已略说十善戒应修之理,若欲广知者,请读菩提道次第论,要之,十善戒为显密诸戒之根本,修行人不可谨慎守持的啊。
二、发菩提心
前面已经讲过不舍离菩提心戒,可见菩提心是一切戒的根本了,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更可见成佛之因,也基於菩提心了,大日经疏谓: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导首,犹如种子,是万德本。龙树菩萨曰: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华严经去:“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这些都是讲菩提心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根本。至若修密法的人,于此菩提心之生起更为重要,如没有此心,即没有修学密法的资格,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金刚手,如说此心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师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师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荼罗,亦不子彼显示印咒。”由此应知,发菩提心,于修密者,最为重要,今当于此,略为显示;
云何菩提?梵语菩提,华言觉,觉即觉悟,觉悟即是智慧果德,由智慧而证涅槃,即是涅槃果德,菩提与涅槃,虽皆果德,而智慧为能缘,涅槃为所缘,此又当辨也。此菩提果有其三种,一声闻菩提,是闻声觉道义,谓由闻佛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如实现量证知人间一切,皆是苦及苦具,与比量证知三途极苦,诸天变异苦,而生大怖畏,知道要止此苦受,必先断除苦因,欣慕涅槃寂静妙乐,故勤修正道,至功行圆满,即得菩提。这种菩提,由明白染净因果而证,谓于染门中,集是苦因,苦为集果,苦是应除,除苦必须断集,干净门中,道为灭因,灭为道果,灭是应证,证灭先必修道,即是悟到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之大温陀南。二独觉菩提,谓由独处空山,岑寂思维,从万法相续生灭中,证知皆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生起无明,无明为因,生起行等乃至老病死,如是十二因缘,互为因果,因果相续,流转生死,受苦无尽,乃知欲还归寂灭,必先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等乃至老死灭,既灭尽已,不复流转,受寂静乐,故独觉圣者,但观黄叶止啼,即可悟道,如是圣者,性极贡高,故特生于无佛世界,不愿甘拜佛陀的下风!运用天赋的锐敏的智慧,参悟出“缘生”的真理,不假借佛陀的教化,所以叫做独觉,又叫做缘觉,因为是参悟“缘生”的真理而得到的觉悟。三佛果菩提,谓广行六度,勤修四摄,不唯自利,成就利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阅三大阿僧劫,觉行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证无上正等正觉,住无所住涅槃,量等三千,恩遍四生,智悲双运,任运无间接引一切众生,不耽住于涅槃,不缚束于生死,虽在常寂光中消受寂灭的妙乐!而不舍度生,虽在生死海中教化众生,而不有碍常乐,是之谓大菩提。此三种菩提,初二为小乘圣果,第三为大乘圣果,而密宗者是大乘法,摄在第三佛菩提中。
云何菩提心?普通讲心,概括一切心王心所而言,此菩提心,须加拣别,而非泛指的心,是直指心所中的欲心所,百法讲“欲以希求为义”。故希求于菩提曰菩提心。换言之,菩提心就是人所求的一种“菩提欲”,与今人想居方丈曰“方丈欲”差不了许多,不过,其欲虽一,其性迎异,因为“菩提欲”是“善法欲”,“方丈欲”虽不敢说不是“善法欲”,可是现代的方丈,多少带有几分“虚荣心”,我们至少不能“推诚过笃”,过信这是纯洁的善。前说希求于菩提为菩提心一语中之“希求于菩提”五字,须要加个拣别,谓希求大乘菩提之心,方名菩提心,如果希求小乘菩提,则不名菩提心,而应是“出离心”,因为小乘的希求,只是解脱烦恼出离三界,仅仅是一种“出离欲”,所以凡说菩提心,即是指的希求大乘佛果,落于大乘范围之内,菩提道次第论云:“于此二乘(波罗密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於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乃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此文是说随此菩提心之有无而走大乘小乘,若果真是有了菩提心,是人即为菩萨,他无论为什么事,下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都是菩萨行,要使没有生起此心,那无论你作广大的布施,乃至修持戒智慧等六度大行,及修诸本尊息脉点等密理,也不能算菩萨行,其所获功德,较之一抟之食的布施,小得极可怜,于此复引两段文以证明上言之不谬。如人行论云:“发菩提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佛弟子。”这就是说,生起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萨,反之便非菩萨,因此“希求于菩提”五字须加拣别标帜。此菩提心,生善灭罪之功,最为殊胜,非余善法可以相提并论的,人行论又云:“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恶业。”“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尽,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此殊胜菩提,亦唯有大乘根器才能发起,因为希求得致大菩提果,必须广度众生才能满愿,而度生者,广大难行,彼小乘视三界如火宅,生死如冤家,避之犹恐不遑,焉肯受生三界来度生吗?故宝蔓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广大及回向,何得名菩萨。”怎么能发菩提心呢!那未,只有菩萨,以慈悲的怀抱,不安住于涅槃,坐视众生的受苦,倒驾慈航,接引众生,然而须有大智慧,不致随逐众生沉沦,如莲出污泥,而能净洁,不受污染,所谓涅而不滓,方才可以呢。
云何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者;为成佛利他而发此心,欲以此心而证菩提,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善菩提。”发菩提心这个问题,菩提道次第论解答得很详细,今取彼义约为开显,夫菩萨为利人济世发起菩提之心而行菩萨之有一个化除人我亲怨爱僧的方法,方能普遍生起利他之心,这个方法,可用自他转换平等的观念,即观想他人之身如己身,以爱自己之心而爱他人,这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美德,见着众生在苦聚之中,等同己受,便想拔苦与乐,与自己有什么痛苦一样。换言之,就是古人“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人道主义,有菩提心的人,亦复如是。但是,自他转换的意乐怎样会生起呢,这应当思维着自他转换的胜利与不转换的过患了,当知一切衰损,皆由我执所生,一切功德,皆由利他而起,观人行论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悉从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人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如是思惟,定能生起自他转换之意乐了,若能生此意乐,则一切皆随心所转,自能无亲无怨,观自如他,观他如自,普遍生起利他之心。但是,要认清此意乐是建筑在“爱他如自,弃自如他”的大悲心上,非是强认他身及他财物为我所有,此等谬见,反而扩大我执,是断断不可有的。这种大悲心,是成佛之根本,故应勤修,释菩提心论云:“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复次,此菩提心,复有多种解释,弘法大师特将此心分为四种,一信心,二大悲心,三胜义心,四大菩提心,此四种心,根据于善无畏三藏“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之说,故于此四中又标信为总体,释摩河衍论又将此能信之心举出十义:一澄净之义;二决定之义;三欢喜之义;四无厌之义;五随喜之义;六尊重之义;七随顺之义;八赞叹之义;九不坏之义;十爱乐之义。菩提心论又将此菩提心分为三种,一行愿心,二胜义心,三三摩地心,但虽有种种异释,不过仅名言上有所不同,若究其义理,则是一味的,譬如“信菩提可求”与“希求于菩提”同是在“求”的范围,“欲心所,亦可概括之,为“大悲心”与“行愿心”,与本文所讲“自他转换的意乐”一段所发挥者甚相吻合,其“胜义心”与“三摩地心”即本文所讲之大菩提果,亦是名异体一。
三、修广大供养
为什么要修供养,三乘道果及人天福报,都是供养的功德筑建起来的,我想,凡是读诵过佛经的人,都见识过这样一段类似的经文吧!“尔时阿逸多菩萨摩河萨复白佛言:世尊!此有德婆罗女曾于往世种何善根?佛言:阿逸多!汝应当知此有德女,于过去世毗婆尸佛出现之时,已作女身而求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解其身上所着璎烙,奉上彼佛而为供养,尸弃如来出现之时……乃至具迦叶如来出现之时,复以金华散佛供养,如是所作,皆为求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作是言:愿我以此供养善根,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段经文,从有德女所问大乘经摘录来的,当佛在大众中与此有德女授记后,阿逸多便起立发问这有德女曾种何善根,蒙佛授记,抱了一种惑疑的态度,佛陀就滔滔不绝,叙出有德女的往事,称她往昔曾供养彼彼诸佛(就是上段引文),有如是供养功德,所以当得成佛授记,这类的经文,在经中可说是“司空见惯”的,当我们读经读过这段文后,意识上决定有这个概念——这个当机的所以得到成就,都由往昔作过种种供养,由供养换来的,可以大胆作个结论,凡是某一个阶级的果位,达到瓜熟蒂落时,都是供养灌溉出来…
《密宗法语(超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