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密宗法语(超一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的,这,可作供养为成就之要件的象征说明。我们从这个抽象的解释,可知道要求佛道是必须供养的,正如要使瓜熟须要灌溉一样,其实,供养之道,普遍得很,不单佛教有供养,即多数之宗教,亦皆不废供养,又岂但是宗教,即世人之酬酢,也可说是供养之类,不过,供养虽同,仪式有别,意义亦有别,他们供养的目的,在求生天、官阶,假借……等要求,我们佛教徒的供养,乃在求正等菩提,自浅的方面言之,供养的意思,就是要求得对方的欢悦,以满我之所愿欲于彼也,外道之供养者愿于天堂,世人之酬醉者愿于官禄名利等等,我佛子之供养者愿于菩提,果然愿得极,供养得虔诚,自然有感斯应,如愿而偿,大日经疏云:“以如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这种解释,或者也抽象了,今更说切实一点,盖供养是求“福慧”的工具,福慧二者,是成佛得道的“资粮”,有了福慧二种粮,方可以得成佛道,这两种资粮,不是凭空有的,是从修供养祈祷得的,所以行者若要成佛,必须从供养中求大福慧以作资粮,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经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谓当以信心供养福田,求生福慧,如垦种田园,得生禾稼,所谓“福田”者,即指上师三宝。上师三宝,既为福田,则吾人之福慧皆依彼上师三宝而生,如是吾人更当存念现在福慧,悉彼上师三宝赐与,若非供养福田,何有今日福慧,若无耕耘,何有禾稼。如是思维,当生报恩之心,恒修供养,平常嚼啖下至受用一杯净水,当思来处,先起供养,方自受用,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所谓报佛恩者,就是修供养了。至於福慧胜劣,当视供养胜劣而定。亦犹如以耕耘勤情,而卜丰歉。所以要求广大福慧成佛资粮,当放福田广修供养,尤当“念兹在兹”为报佛恩,因此,祖师遗下的家风,教人日日发愿“广修供养”(十大愿中第四愿。)也是为这个缘故。

  /p>

  供养的种种,在诸经上说供养有多种,有“自供养者,谓非由放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一)教他供养者,谓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他供当获利益安乐,由悲憋心唯教他供。(二)劝他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三)(道次文。)如是供养所获福德,初者大,第二广大,第三最大。有上供养者,谓“以诸最胜妙花蔓,技乐涂香及伞盖,……最胜衣服最胜香,未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忏悔文)言有上者,谓世间供。如是供养,又名财敬供养。(四)无上供养者,谓“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忏悔文)此乃是诸菩萨所变微妙供具。故是无上。(五)广大供养者“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回向正等菩提。”(六)(道次)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慢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求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七)(道次)正行供养者,谓“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八)(道次文)现前供养者,谓供养之时,受供养者,现在前面。(九)不现前供养者,谓所供境不现在前,普为供养一切。(十)俱供现不现前者、谓当作是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佛及塔)亦即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养十方无边佛塔。”(十一)(道次)理供养者,谓种种加持之仪轨,真言,观想,手印,三密交加,运心供养。(十二)事供养者,谓以三密妙行,加持供物而为供养。供物种类。内供,外供密供,就寻常供养而言,八供不可缺少,一饮水,二浴水,能滋万物有布施义,配施度。六涂香,清凉身体有清净义,配戒度。三华蔓,其性柔和,配忍辱度。四烧香,一经着火,刹那相续,无稍间断,配精进度。饮食,能滋生四大,依禅悦为食之义,配禅定度。五灯明,能破痴暗,犹如智慧能破无明,配智慧度。八音乐,以美雅声能破愚痴,如是八供,非定表六波罗蜜,亦表诸余善法,要知密法不何思议,随表何法俱可,不能拘於一局也。如上所举十三种供养,是从诸经论中拉杂而讲,不过仅属记忆所得,若详考究,当不止此。于上讲种种供养中,以密宗为殊胜,凡经密法供养者,俱有三密之威力加持,虽仅一微尘许之供物,而能充满法界,以供养云普遍佛菩萨处,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法赞曰:“以我福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故密宗供养之功德,恒胜过于他者,虽是于佛法不应起轩轾之见,然从殊胜者而修之,要不为过也。

  供养所对的境,供养所对之境曰福田,福田有世出世间等分别,我们佛徒所应供养的福田,为出世间无上福田,是能生无漏大果的上师三宝与本尊,及上说诸境中之塔像的境为境。

  供养应当注意三件事,一供物须尽自己能力,取极精者而设供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况供养,可不慎重。二供物须是自己所有,不可向他处无理追求,若盗物,诈物,有主物,皆不应供养,设或缺乏,可于他物中无主摄持者,取为供养亦无违犯,或随喜他人供养而为供养,或结诵印明运心供养,这运心供养,是密教中仅有的专名词,无余财力供养的人,应如是行,吉祥敬母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性。”故道次曰:“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持诸供具等,皆可供养。”若实有物,而不肯舍者,则又当别论。三作供养时,于所供养之境,要生起六种意乐,一无上大功德田,二无上大恩田,三一切有情中尊,四犹如优昙妙华极难值遇,五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六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能起如是意乐者,虽少思维,而由此照上面讲来,知道供养是佛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佛事,若是修密的人,更要注意於此,因为密宗“即身成佛”的目的很高,要想成功这桩事,当然是很不容易的,前面讲过,成佛必须积集广大资粮,今密宗欲即身成佛,不免于积集资粮上有些忧虑吧,试想,若无有广大的福慧,那要经三无数劫集积资粮才证得佛果,怎能即一身而成就呢?质言之必须于一期生中积集的福慧资粮与三无数劫所积集的其量相等,才能够即身成佛,所以要想即身成佛,必须于一期生中赶:三无数劫积集的成佛资粮,这种赶办资粮的方法,当然只要靠广修供养了。因为这个缘故,密宗就非常注重供养,其供养之仪轨,较之其余各宗,殊胜无限,除前所讲“事”“理,供养之轨则外,又另外有超越一切之“事理双运”的修法,其法维何,就是诵种种加持的仪轨,口诵,心维,手结印契,三密交加,观想所陈极精的供品,由观想加持之威力;成就无边无量微妙供具,复化现众多俱胝身,一身化现百干等手,同于一时,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一切诸佛菩萨,便能于一时而作无量无边六度万行,生起无量无边广大功德: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令其脱离一切苦恼,得究竟乐,复以此回向功德再如是修供养,再以此功德复如是回向众生,如是展转回向,展转增上,令诸福慧,亦展转增长广大。复有供养三宝咒,于清旦时,在像前至心虔诵一遍,胜以种种花香,供养十万亿佛。密教中类似此等法门者,不胜枚举,因为属于秘密法门,恕不便为学者广为征引也。总之,密宗有种种不可思议的供养法门,可供赶办资粮之工具,故精修密行供养法者,能令众生现生便可圆满成佛资粮,能于一身得成佛道。

  上讲三点,是修学密法必须履行的三个要件,须当切记。诸位都是念佛的莲友,现在发心学密,这种思想的转变,很为难得,我今且谈谈密宗与净土宗的关系,净土法门,人都认为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的法门,可是,这句话在古时候可以讲,在现在的情形下,修学净土的人,他们下手倒也不失为“易”,而成功实甚难,更谈不到“高”,寻究这“今古易势”的原因,可以说是现近净土宗未得着心要,所以远不如古,要弥补这个缺憾,必须用密教的义理来阐发净土的秘奥遗义,因为密净两宗,同是一种总持的法门,是可以运用密宗的总持来开展净土总持。并且密宗总持比净宗来得伟大,能够将净土宗也总持起来,因为他是无尽的宝藏,各宗各派,都是融持放密教大海中,字母释云:“于一字中总摄无量教文,於一法中任持一切法,于一义中摄持一切义,于一声中摄尽无量功德,故名无尽藏。”再者,密宗以是无尽藏故,能够横统一切佛教,可以遍摄种种根机,一无所漏,大日经云:“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乾达婆,乃至说生摩候罗伽法。”如是等类根器差别众生之希求愿欲,无不有以契机之教法教化之,而终令其疾成佛道,彼信乐极乐世界者,则可令修弥陀之法其余若信乐华严者,则可令修普贤之法,信乐法华者,则可令修观音之法,信乐般若唯识者,则可令修文殊之法,乃至求智慧辩才及世问福利者,亦莫不有诸尊种种仪轨,应其需求,但能深信精修,自然感应道交,头头是道,殊途同归,于此可见密宗总持法门的伟大了,修习净土宗的人,如果也能学密宗,拿密理来充实净理,则净土宗定能更可以振起颓纲了,此言并非是贬抑净土宗的价值,其实本人也就是信乐净土的,并且本人因为要想往生西方的缘故,才修学密宗,我与一般净土宗的莲友,信仰上纯是一样的,不过我求往生的主张取道密宗,与一般莲友仅是方法上的不同罢了。

  我们打开中国佛教史乘来看,在未有净土宗以前,一般学佛的人,于浩瀚的教海中,指不出一条简捷的航线,所以累累有少年学教,至皓首穷经,而终不得其指归者,后来才出了慧远大师,别开一径,在庐山创立念佛法门,中国的佛教…

《密宗法语(超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