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集诸佛、菩萨之「身、语、意、功德、事业」于一身,乃一切根本加持、成就与事业的来源,恩海难量,必须极之尊重供养、亲近承事、生起无比净信。
修行者应以「修持」之阶段,抉择跟随那一位「上师」,尤如「小学」阶段完成,必须升读「中学」,至「博士研究生」阶段,亦是选择「根本上师」之时候了。
寻得「根本上师」后,要极力保持师徒间之「三昧耶」清净。「三昧耶」指曾于「上师」前许下之「誓言」,包括修持仪轨时所念诵之「誓句」。
「三昧耶」一般被误会为只可以跟随一位「上师」,亦被时下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修行者应以自身能力及实际需要而决定「上师」之数目。
一旦视之为「根本上师」,必须停止任何观察。并要投以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否则「修行」难有进步。以往之修行人,观察其「上师」长达十二年之久。
既然视之为「根本上师」,就要懂得如何与之拉近距离、融和、了解并预知其性格与思路、以至「心灵相通」,亦即是如何与「上师相应」。此乃一切密法修持之「要诀」。
因为「上师」乃「法」之宝藏,犹如雪山,弟子之精诚犹如阳光,热诚令雪山融化,化为水份滋润一切生物。一旦感动「上师」之「心」,传承祖师之「加持力」亦如阳光般包围而至。但必须注意,此「上师」必须具足---德、智、证量、清净传承与「修心」极佳之「大修行人」,此论据方能成立。
另一原因是只有视其为「根本上师」,才会将「灌顶、口授、导引、口诀」全套传出。接受珍贵教授,必须供养「上师」,积聚福德、智慧种资粮,反之则有损福报。善财童子云:「佛菩提是由供养上师而获得的。」供养之中,无论是财宝、知识、力量、身语意之修行,均须至诚全数供养「上师」,但以努力「修行」为最殊胜之「法供养」。《本生论》有云:【要报答「善知识」的恩德,最殊胜的供养,就是依教奉行。遵照「善知识」所给予的教授来修行,没有丝毫的违背,这是最佳的供养承事,也是上师最欢喜见到的。】
若果视其为「根本上师」,全心全意、身体力行地供养,仍然无法学得「灌顶、口授、导引、口诀」全套教法,其原因可能是其中一二:
1. 由于你之诚意或福报不足,行为并未符合作为「根本弟子」之要求。
2. 由于你之根器、智慧与修持力不足。
3. 此「上师」修持有限,并无全套教法。因为一般「上师」只有「灌顶、口授」之「仪轨」教授,只有极少数具足「口诀」、「导引」之实证教授。
4. 「导引」分多种层次,一般「上师」只有最初层次之「导引」。深层「导引」必定与「修心」有关,亦应与「中阴教法」结合。
结缘「灌顶」
一般「结缘灌顶」,并无传「戒」,彼此间更无「三昧耶」(誓句)维系,只可视作彼此结下一个善缘,好等他日、今生、甚至无限世以后,有缘再遇。
在弘法之观点上,广结善缘,于众生心内,种下菩提种子,令彼等对佛法生起信念与欣喜,是一件好事。但于求法实修上,并无帮助。
若受「灌顶」者生起贪念,祈望透过「灌顶」生起力量,满足加持增益、添寿进财、支配他人、击败敌对、夺取所爱、以此自傲等欲念,生起「灌顶」愈多愈好之心态,令心内之「贪、嗔、痴」急剧增加,心性被扭曲、观念被错导,与真正之佛法,背道而驰,对受「灌顶」者而言,是一宗悲剧。
若举行「灌顶」者之目的为求「名、利、恭敬、供养」,所「灌顶」或所传授之法,全部皆是求财、求寿、求权、求欲,巧立名目,以广招,对举行「灌顶」者而言,均属毁犯戒律,无论其传承或授权是否真确,皆可被列入为「假上师」。「施」与「受」此「灌顶」或「法」者,不单毫无利益,反添下堕「三恶道」之因。
若果举行「灌顶」者之传承已被污染,或者传承与授权都是假的,「受」此「灌顶」或「法」者,受害之甚,将会超过受法者之想象无限倍。
所以修行者于「知见」上可以广博,「修持」上必须专精。未明底蕴,或者无此需要的话,不应贸然接受「灌顶」,「结缘灌顶」更甚。
「四依」与「四不依」
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协助修行者分辨「法」之真伪,定下四项原则:
1. 依义不依语:
闻法者于佛法之理解,应依其义理吸收,不可执着文字,或解说者之譬喻。即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2. 依智不依识:
「智」指出世间智慧,「识」指世间智慧。应以智慧理解佛法,勿以世智辩聪曲解佛法。例如选择「上师」,必须以出世间智慧抉择,不可感情用事。
3.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时,为令众生容易明白,心修行,于佛法之解释,有时会用未达究竟之权宜教授,称为「不了义」。程度日渐提升之后,应正确理解佛法,依可达究竟之教授修持,称为「了义」。
4. 依法不依人:
「法」具「真义」,不会因解说者之不同而改变。「人」指凡夫,对「法」之理解,因智慧程度不同,而作不同之诠释。最终答案,应依「法」之「真义」。
于「密乘」而言,一位拥有清净传承、获得授权、教证俱备、具德具智之「传承上师」,被视为「三宝总集体」,并非一般凡夫。故此对其依止修行,与依法修行,并无分别。更何况「法」之来源,尤其是实修之验证,无「经」可依,要于此生即时走出九曲十三弯之迷宫,脱离无边际之剧痛苦海,仍须依止「上师」之真实教「法」。若只依知识层面之「法」,须历不可预知结果之「三大阿僧只劫」,浮沉漫长岁月,方可脱离轮。故此,「密乘」教授,可说是「既依法,亦依人」。不过,此处之「人」,是指「三宝总集体」之真正「上师」。
归结
观察与了解「显教」与「密乘」之异同,可令彼此间之争议消除。同属「大乘」教法,义理相同,而实践方法则各有差异。「殊途同归」,只是此「途」因实践方法不同而有「远近」、「快慢」之别。
「上师」之争议性,亦因此等差异而起。加上「假上师」之充斥,令更多误解生起。「密乘」于实践一途,「上师」之存在,极度重要,不可欠缺。
「显教」以理解教理为主,凭一己之智慧程度摸索迷宫,对「上师」之依赖较少。故此于「上师」之问题上,较少争议。
「世间法」尚且需要老师指导,更何况是「出世间法」之无边智海呢?释尊开示:「生死事大」,脱离轮或成佛,乃大事中之大事,又怎可以缺「师」而行呢?自身福报好,方可得遇明师。懂得以智慧抉择,方可寻出人中之宝:「上师」。
有「愿」者皆成,无「诚」者必败。谨在此祝愿有志脱离生死苦海之士,皆可觅得「如意宝上师」!
谨将经论及大德们对此之开示恭录如次,以共沾法益: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菩萨(指由曾受「菩萨戒」之初发心众生开始,经历五道十地,乃至「等觉位」)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 】
《虚空无垢经》云:【阿难陀!善逝如来们不是显现在一切众生面前,然而「善知识」却完全显现而来教导佛法,种下解脱的种子。因为这样的缘故,请重视「善知识」犹胜于善逝如来们。】
《集经》云:【善男子!应当对「善知识」具有恭敬心,恒时依止「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智者的功德皆从他的身上而生。】
《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云:【「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一切智位的护送者。… 若无救护皈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
马鸣菩萨之《事师法五十颂》云:【彼阿阇黎者,弘持正法藏,是故当一心,辄莫生轻慢。常于阿阇黎,承事而供养,发生尊重心,则捐除障恼。… 恭敬阇黎者,等同一切佛,… 是最胜福田。】
寂天菩萨之《入佛子行论》云:【恒时亲近「善知识」,了知大乘的法义,菩萨殊胜的禁行,纵舍生命须护持。】
无着贤尊者之《佛子行三十七颂》云:【依止何者罪过灭,功德增如上弦月,胜「善知识」自身,爱彼胜己佛子行。】
【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般若八千颂》
【善男子,汝于己身,当作病人想;于法,当作药想;于精进修持,当作疗病想;于「善知识」,当作医王想。】…《四十华严》
回向文
三恩所被 智育此文
过当求忏 功悉向
祈请三宝 长住于世
赐有情依 得师授记
发菩提心 利他为最
六度万行 圆满成熟
愿诸法友 如侍亲教
闻思修成 咸登佛位
圆 满 吉 祥
《「上师」的争议性(陈建强博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