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的爭議性(陳建強博士)▪P3

  ..續本文上一頁」,集諸佛、菩薩之「身、語、意、功德、事業」于一身,乃一切根本加持、成就與事業的來源,恩海難量,必須極之尊重供養、親近承事、生起無比淨信。

  修行者應以「修持」之階段,抉擇跟隨那一位「上師」,尤如「小學」階段完成,必須升讀「中學」,至「博士研究生」階段,亦是選擇「根本上師」之時候了。

  尋得「根本上師」後,要極力保持師徒間之「叁昧耶」清淨。「叁昧耶」指曾于「上師」前許下之「誓言」,包括修持儀軌時所念誦之「誓句」。

  「叁昧耶」一般被誤會爲只可以跟隨一位「上師」,亦被時下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修行者應以自身能力及實際需要而決定「上師」之數目。

  一旦視之爲「根本上師」,必須停止任何觀察。並要投以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否則「修行」難有進步。以往之修行人,觀察其「上師」長達十二年之久。

  既然視之爲「根本上師」,就要懂得如何與之拉近距離、融和、了解並預知其性格與思路、以至「心靈相通」,亦即是如何與「上師相應」。此乃一切密法修持之「要訣」。

  因爲「上師」乃「法」之寶藏,猶如雪山,弟子之精誠猶如陽光,熱誠令雪山融化,化爲水份滋潤一切生物。一旦感動「上師」之「心」,傳承祖師之「加持力」亦如陽光般包圍而至。但必須注意,此「上師」必須具足---德、智、證量、清淨傳承與「修心」極佳之「大修行人」,此論據方能成立。

  另一原因是只有視其爲「根本上師」,才會將「灌頂、口授、導引、口訣」全套傳出。接受珍貴教授,必須供養「上師」,積聚福德、智慧種資糧,反之則有損福報。善財童子雲:「佛菩提是由供養上師而獲得的。」供養之中,無論是財寶、知識、力量、身語意之修行,均須至誠全數供養「上師」,但以努力「修行」爲最殊勝之「法供養」。《本生論》有雲:【要報答「善知識」的恩德,最殊勝的供養,就是依教奉行。遵照「善知識」所給予的教授來修行,沒有絲毫的違背,這是最佳的供養承事,也是上師最歡喜見到的。】

  若果視其爲「根本上師」,全心全意、身體力行地供養,仍然無法學得「灌頂、口授、導引、口訣」全套教法,其原因可能是其中一二:

  1. 由于你之誠意或福報不足,行爲並未符合作爲「根本弟子」之要求。

  2. 由于你之根器、智慧與修持力不足。

  3. 此「上師」修持有限,並無全套教法。因爲一般「上師」只有「灌頂、口授」之「儀軌」教授,只有極少數具足「口訣」、「導引」之實證教授。

  4. 「導引」分多種層次,一般「上師」只有最初層次之「導引」。深層「導引」必定與「修心」有關,亦應與「中陰教法」結合。

  結緣「灌頂」

  一般「結緣灌頂」,並無傳「戒」,彼此間更無「叁昧耶」(誓句)維系,只可視作彼此結下一個善緣,好等他日、今生、甚至無限世以後,有緣再遇。

  在弘法之觀點上,廣結善緣,于衆生心內,種下菩提種子,令彼等對佛法生起信念與欣喜,是一件好事。但于求法實修上,並無幫助。

  若受「灌頂」者生起貪念,祈望透過「灌頂」生起力量,滿足加持增益、添壽進財、支配他人、擊敗敵對、奪取所愛、以此自傲等欲念,生起「灌頂」愈多愈好之心態,令心內之「貪、嗔、癡」急劇增加,心性被扭曲、觀念被錯導,與真正之佛法,背道而馳,對受「灌頂」者而言,是一宗悲劇。

  若舉行「灌頂」者之目的爲求「名、利、恭敬、供養」,所「灌頂」或所傳授之法,全部皆是求財、求壽、求權、求欲,巧立名目,以廣招,對舉行「灌頂」者而言,均屬毀犯戒律,無論其傳承或授權是否真確,皆可被列入爲「假上師」。「施」與「受」此「灌頂」或「法」者,不單毫無利益,反添下墮「叁惡道」之因。

  若果舉行「灌頂」者之傳承已被汙染,或者傳承與授權都是假的,「受」此「灌頂」或「法」者,受害之甚,將會超過受法者之想象無限倍。

  所以修行者于「知見」上可以廣博,「修持」上必須專精。未明底蘊,或者無此需要的話,不應貿然接受「灌頂」,「結緣灌頂」更甚。

  「四依」與「四不依」

  本師釋迦牟尼佛爲協助修行者分辨「法」之真僞,定下四項原則:

  1. 依義不依語:

  聞法者于佛法之理解,應依其義理吸收,不可執著文字,或解說者之譬喻。即是「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

  2. 依智不依識:

  「智」指出世間智慧,「識」指世間智慧。應以智慧理解佛法,勿以世智辯聰曲解佛法。例如選擇「上師」,必須以出世間智慧抉擇,不可感情用事。

  3.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時,爲令衆生容易明白,心修行,于佛法之解釋,有時會用未達究竟之權宜教授,稱爲「不了義」。程度日漸提升之後,應正確理解佛法,依可達究竟之教授修持,稱爲「了義」。

  4. 依法不依人:

  「法」具「真義」,不會因解說者之不同而改變。「人」指凡夫,對「法」之理解,因智慧程度不同,而作不同之诠釋。最終答案,應依「法」之「真義」。

  于「密乘」而言,一位擁有清淨傳承、獲得授權、教證俱備、具德具智之「傳承上師」,被視爲「叁寶總集體」,並非一般凡夫。故此對其依止修行,與依法修行,並無分別。更何況「法」之來源,尤其是實修之驗證,無「經」可依,要于此生即時走出九曲十叁彎之迷宮,脫離無邊際之劇痛苦海,仍須依止「上師」之真實教「法」。若只依知識層面之「法」,須曆不可預知結果之「叁大阿僧只劫」,浮沈漫長歲月,方可脫離輪。故此,「密乘」教授,可說是「既依法,亦依人」。不過,此處之「人」,是指「叁寶總集體」之真正「上師」。

  歸結

  觀察與了解「顯教」與「密乘」之異同,可令彼此間之爭議消除。同屬「大乘」教法,義理相同,而實踐方法則各有差異。「殊途同歸」,只是此「途」因實踐方法不同而有「遠近」、「快慢」之別。

  「上師」之爭議性,亦因此等差異而起。加上「假上師」之充斥,令更多誤解生起。「密乘」于實踐一途,「上師」之存在,極度重要,不可欠缺。

  「顯教」以理解教理爲主,憑一己之智慧程度摸索迷宮,對「上師」之依賴較少。故此于「上師」之問題上,較少爭議。

  「世間法」尚且需要老師指導,更何況是「出世間法」之無邊智海呢?釋尊開示:「生死事大」,脫離輪或成佛,乃大事中之大事,又怎可以缺「師」而行呢?自身福報好,方可得遇明師。懂得以智慧抉擇,方可尋出人中之寶:「上師」。

  有「願」者皆成,無「誠」者必敗。謹在此祝願有志脫離生死苦海之士,皆可覓得「如意寶上師」!

  謹將經論及大德們對此之開示恭錄如次,以共沾法益:

  《華嚴經入法界品》雲:【菩薩(指由曾受「菩薩戒」之初發心衆生開始,經曆五道十地,乃至「等覺位」)若爲「善知識」所攝,則不墮惡道。若爲「善知識」所護,則不爲惡友所誘。若爲「善知識」所佑,則于大乘法得不退轉。「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 】

  《虛空無垢經》雲:【阿難陀!善逝如來們不是顯現在一切衆生面前,然而「善知識」卻完全顯現而來教導佛法,種下解脫的種子。因爲這樣的緣故,請重視「善知識」猶勝于善逝如來們。】

  《集經》雲:【善男子!應當對「善知識」具有恭敬心,恒時依止「善知識」,爲什麼呢?因爲智者的功德皆從他的身上而生。】

  《不動優婆夷本事品》雲:【「善知識」是引導我們到一切智位的護送者。… 若無救護皈依處,有舟亦難至彼岸,雖具圓滿諸功德,若無上師難解脫。】

  馬鳴菩薩之《事師法五十頌》雲:【彼阿阇黎者,弘持正法藏,是故當一心,辄莫生輕慢。常于阿阇黎,承事而供養,發生尊重心,則捐除障惱。… 恭敬阇黎者,等同一切佛,… 是最勝福田。】

  寂天菩薩之《入佛子行論》雲:【恒時親近「善知識」,了知大乘的法義,菩薩殊勝的禁行,縱舍生命須護持。】

  無著賢尊者之《佛子行叁十七頌》雲:【依止何者罪過滅,功德增如上弦月,勝「善知識」自身,愛彼勝己佛子行。】

  【若菩薩摩诃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于「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般若八千頌》

  【善男子,汝于己身,當作病人想;于法,當作藥想;于精進修持,當作療病想;于「善知識」,當作醫王想。】…《四十華嚴》

  

回向文

  

叁恩所被 智育此文

  

過當求忏 功悉向

  

祈請叁寶 長住于世

  

賜有情依 得師授記

  

發菩提心 利他爲最

  

六度萬行 圓滿成熟

  

願諸法友 如侍親教

  

聞思修成 鹹登佛位

  

圓 滿 吉 祥

  

  

  

《「上師」的爭議性(陳建強博士)》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依師的真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