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着,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 由此足见「自力」之重要性。于「密乘」而言,「上师」赋予修行者「法之心要」,将其「自力」增强至极点,是「即生脱离轮」之主要助缘。若无「上师」之助,修行者难以行取捷径,避过万千险阻。
5. 直接沟通:
「上师」是人类,与修行者身处同一界别,可以直接以言语沟通,帮助修行者解惑除疑、剖析佛法,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深入之了解沟通,因材施教。若无直接言语沟通,单凭直觉之心灵领悟,容易误解,亦只能适用于极少数之大智慧者。若果依靠翻译,进度缓慢,而且容易流失真义,甚至曲解。由于「密乘」属于实践法门,所有教授,不可稍有偏差,需要授权修持、跟进个案、及时纠正错误、引导领悟等等,因而师徒之间,需要互相深入之了解与信任。所以能否直接沟通,成为修行上极重要之一环,不可或缺。故此,就「密乘」而言,「上师」之可贵处,在于是否可以直接与之沟通。
6. 依止处与最胜福田:
「密乘」之众多「传承」中,无论属于那一门派,都各自拥有其传承之「皈依境」。此「皈依境」集该传承之历代祖师、三世诸佛、菩萨、本尊、僧伽、经续、勇父、空行、护法于一图,合所有殊胜功德、深广加持力于一境,为所有皈依者之「总依止处」,亦是最殊胜之福田。由于「皈依境」为一切功德之凝聚处,所以「密乘」之一切修持,均源自此「皈依境」,以其作为修持对象,所作一切功德,均属无量无边,其力既深且广。「皈依境」之中心处,是「上师」,为「宝中之宝」。藏语「仁波切」,就是「宝」的意思。其「宝」之处,在于令修行者直接受惠得益。「上师」不单可以直接沟通,慰解心灵,成为最终「皈依处」,更可直接「应供」,「施」与「受」均属无间、无阻,直接报恩,为一切供养之最胜福田。马鸣菩萨跟据「经续」撮要而造之《事师法五十颂》,亦清楚列明「上师」之重要性,并须严守仪规,礼敬供养。
真假上师
「上师」肩负重任,既是引领成就之「主导者」,亦是重整思维之「调节者」。由于「密乘」修持高度要求修行者要对「上师」具足服从性与信心坚固,令不少无耻之徒、欺世盗名者、贪婪者、极具我慢者、别有用心的野心家,有可乘之机。此等附法外道之「假上师」,又或狮子虫,借题发挥,摇身一变成为「主控者」,以「邪见」蛊惑人心,控制修行者之思想、行为、现在、未来,令无数之修行人,堕入极度痛苦的深渊。
现世为「末法时期」,众生福薄慧浅,「假上师」举目皆是。历世受骗者之多,难以估计。众生受创之深,令人震惊。外在创伤如肉体被玩弄、财宝被骗、有如奴隶般被驱策利用、因教法错误而伤身、甚至性命亦被操控等;内在创伤如精神备受打击、信念被无情践踏、心灵被引入痛苦深渊、欲脱离者被恶言咀咒恐吓等;深层创伤如「智慧之命」被中断、心性被扭曲、方向被错误引导,令「贪、嗔、痴」急剧增加.。因其变本加厉,令「恶因」锐增,「善因」剧减,修行反成为堕落之「因」,引致命终时下堕「三恶道」,永难脱离轮之痛苦。
所以在未皈依之前,欲修行者必须先仔细观察此等「上师」。以往在西藏之修行人,观察其「上师」可长达十二年之久。究竟如何分辨「真、假上师」,成为所有修行佛法者之最重要,也是第一道难关与课题。
分辨「真、假」之要素:
1. 修心程度:
修持佛法之第一道要诀,亦是万变不离其宗之最重要要诀,就是降低以至熄灭「贪、嗔、痴」。由于众生临终时,以「心」之反射作主导,投射之「贪、嗔、痴」程度与修持方向决定其上升「三善道」、下堕「三恶道」、「脱离轮」、抑或「成佛」。作为「上师」,其自身之「修心程度」必须极佳,其教法亦必须以「修心」为主导。「上师」即使如何「故弄玄虚」,若对弟子之要求最终目的只是为满足其个人之虚荣、骄傲、贪欲、我慢、邪念、愚昧,无论此人是否有足够证明其为有「传承」之「传承上师」,亦可被列入「假上师」,因为此「传承」将会因此人之染而中断,毫无「加持力」,修持其传授的法要,亦不可能会相应。
「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成邪」。由一个心性歪离的人教导正法,等于由一个精神有问题,杀气甚重的人来教导使用菜刀用法。「刀」本身属「中性」,可用以切割制造美观佳肴或制品,亦可用作杀人利器,就在乎使用者之意向。「法」亦一样,若果跟随一个「假上师」修行佛法,其害无穷,身心俱损。修心程度愈好之「上师」,其修养愈好。声名愈大,修为愈高,愈是谦和恬淡,不为名利所缚,此等「上师」,见地与行为相符合,令人敬重。「假上师」一般都较为哗众取宠、骄傲礼慢、跨耀神通、贪嗔痴重、爱恋世法、虚伪作假、装神弄鬼、见地与行为相差甚远等。稍为留意,即可分辨。
2. 传承授权:
「密乘」修持,必须跟随具有清净「传承系统」,并且获授权之「传承上师」修行,方有利益。有一些自欺欺人的传法上师,认为无须「传承上师」授权,只须曾受法于一些「传承上师」,本身修得好,即可传法。现世被公认为最具证量之藏传佛教「大圆满」导师之王,依怙主 戚操生纪多杰波车,现年九十一岁,语重深长地作出如下开示:『现时太多传法上师,有很多并未有授权传法,或者只受部份授权而作全面教授。由于得不到历代祖师、本尊、空行、护法等认同,强行传法,以至障碍重重、病多短寿。那些虚伪不恰当之假上师,无论是其本人,抑或是跟随其修持之学徒,不单并无任何利益,于命终时,均会下堕三恶道。所以在选择上师一事上,必须极为谨慎,不可掉以轻心。』即使某传法上师具足授权,但其「传承系统」是否清净无染,同样影响受法者。
由于要追查或证实某上师之授权及其传承是否清净,难度十分之高,加上一般人求法心切,或者贪多慕得,希求加持,形成「假传承、假上师」遍地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开示:「要验证某人之教法是否正确,就如金匠验证黄金之纯度一样。先用火烧之,继而用刀去切,再磨之。」求法者应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教法,对欲皈依之「上师」,作长时期之验证,考察其修心程度、贪嗔痴之多寡、菩提心、慈悲心、教法之真伪、见地与行为是否配合等,切勿盲目附从、感情用事、贪恋其少而狭隘之「世间神通」与世智辩聪等,以免终身与来世,均受无可估量之摧毁性伤害。无论是否已皈依此「上师」,一旦发现其为「假上师」或修心程度差,必须立刻离开,不可停留。亦无须理会其恐吓,否则祸患更烈,永世沉沦。「世间神通」可以是一些宿世善业遗下、或于「意之专注」上稍作修持而产生之「特殊异能」,也可以是欺世之幻变魔术,毕竟「心外求法」,并非真正可以度人脱离轮之「了义佛法」,对之依恋,与「饮鸩止渴」无异。
「上师」的分类
「密乘」之修持,于广义而言,「上师」可分为六类;精义而言,可分为三类。
广义的分类:
1. 一般之「上师」:指修持有素之「善知识」。「善知识」分四类,分别是普通众生、地上菩萨、化身佛、报身佛。即使只是「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仍须符合「菩萨地论」所列之八种条件,方为「圆满」:「多闻大乘经典、持守菩萨戒律、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戚、善于言辞」。
2. 法门引导之「上师」:所有已受「别解脱戒」之若僧若俗者皆可。即是无论在家之「居士」抑或出家之「僧」,已受「别解脱戒」之「善知识」,均可作为法门引导之导师。
3. 忏悔之「上师」:犯戒可向之忏悔还净。
4. 三昧耶戒灌顶之「上师」
5. 教授密续解脱之「上师」
6. 开示口诀及授记之「上师」
前三类为一般之「上师」,可随缘度化;而后三类则为特别之「上师」,亦是「密乘」经常提及之「上师」。由于「密法」修持独特,重视实修,会因应弟子之根器如何而决定是否摄受,非根器者可以拒绝教授,所以较为特别,要求严格,必须获得「传承上师」授权指派,方可传法授徒。
至于是否需要「出家」,则并无规定。因为「密乘」着重「即烦恼、即菩提」。所有顺境、逆境、三毒、诸善、爱欲,以至「日常生活」之一切烦琐碎事,均可用作修持对像,训练「心性」,故此无须像「小乘」一般,必须「出家」,以切断部份烦恼,帮助修行。
现再详示后三类「特别上师」之特殊性。
精义的分类:
1. 三昧耶戒灌顶之「上师」:藏语「汪」(WANG)。凡受「灌顶」之弟子,因受此「上师」之引领,获授权可进入该「本尊」之坛城,及受持「三昧耶戒」(誓句),成为其具足「第一恩」之上师,故以后必须顶礼敬重此「上师」,并须视此师如佛;
2. 教授密续解脱之「上师」:藏语「窿」(LUNG)。受「灌顶」之弟子,必须进一步获「口诵传法」之授权,方可正式修持该法要,并须接受教导,学习如何修持仪轨,如何与密续之教授相配合等。因依循此「上师」之教导可「即身成就」,故成为其具足「第二恩」之上师,以后必须顶礼敬重此「上师」如佛;
3. 开示口诀及授记之「上师」:藏语「褚」(TRI)。已接受修持仪轨教导之弟子,若能获「上师」授予修持法要之详尽导引、重点口诀、直指心性、赐予授记(指「预言」)、赐予印证指导等,将可加速其修持之成就,免去漫长之摸索与疑虑,此为具足「第三恩」之「根本上师」,故以后必须顶礼敬重此「上师」如佛。
根本上师
若能于同一「上师」分别接受「灌顶」、「口授」、「导引、口诀」三种完备教授,此乃同时「具足三恩」之「根本上师」,应视之为「三宝」(佛、法、僧)与「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之「总集体…
《「上师」的争议性(陈建强博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