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的爭議性(陳建強博士)▪P2

  ..續本文上一頁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回依舊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 由此足見「自力」之重要性。于「密乘」而言,「上師」賦予修行者「法之心要」,將其「自力」增強至極點,是「即生脫離輪」之主要助緣。若無「上師」之助,修行者難以行取捷徑,避過萬千險阻。

  5. 直接溝通:

  「上師」是人類,與修行者身處同一界別,可以直接以言語溝通,幫助修行者解惑除疑、剖析佛法,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深入之了解溝通,因材施教。若無直接言語溝通,單憑直覺之心靈領悟,容易誤解,亦只能適用于極少數之大智慧者。若果依靠翻譯,進度緩慢,而且容易流失真義,甚至曲解。由于「密乘」屬于實踐法門,所有教授,不可稍有偏差,需要授權修持、跟進個案、及時糾正錯誤、引導領悟等等,因而師徒之間,需要互相深入之了解與信任。所以能否直接溝通,成爲修行上極重要之一環,不可或缺。故此,就「密乘」而言,「上師」之可貴處,在于是否可以直接與之溝通。

  6. 依止處與最勝福田:

  「密乘」之衆多「傳承」中,無論屬于那一門派,都各自擁有其傳承之「皈依境」。此「皈依境」集該傳承之曆代祖師、叁世諸佛、菩薩、本尊、僧伽、經續、勇父、空行、護法于一圖,合所有殊勝功德、深廣加持力于一境,爲所有皈依者之「總依止處」,亦是最殊勝之福田。由于「皈依境」爲一切功德之凝聚處,所以「密乘」之一切修持,均源自此「皈依境」,以其作爲修持對象,所作一切功德,均屬無量無邊,其力既深且廣。「皈依境」之中心處,是「上師」,爲「寶中之寶」。藏語「仁波切」,就是「寶」的意思。其「寶」之處,在于令修行者直接受惠得益。「上師」不單可以直接溝通,慰解心靈,成爲最終「皈依處」,更可直接「應供」,「施」與「受」均屬無間、無阻,直接報恩,爲一切供養之最勝福田。馬鳴菩薩跟據「經續」撮要而造之《事師法五十頌》,亦清楚列明「上師」之重要性,並須嚴守儀規,禮敬供養。

  真假上師

  「上師」肩負重任,既是引領成就之「主導者」,亦是重整思維之「調節者」。由于「密乘」修持高度要求修行者要對「上師」具足服從性與信心堅固,令不少無恥之徒、欺世盜名者、貪婪者、極具我慢者、別有用心的野心家,有可乘之機。此等附法外道之「假上師」,又或獅子蟲,借題發揮,搖身一變成爲「主控者」,以「邪見」蠱惑人心,控製修行者之思想、行爲、現在、未來,令無數之修行人,墮入極度痛苦的深淵。

  現世爲「末法時期」,衆生福薄慧淺,「假上師」舉目皆是。曆世受騙者之多,難以估計。衆生受創之深,令人震驚。外在創傷如肉體被玩弄、財寶被騙、有如奴隸般被驅策利用、因教法錯誤而傷身、甚至性命亦被操控等;內在創傷如精神備受打擊、信念被無情踐踏、心靈被引入痛苦深淵、欲脫離者被惡言咀咒恐嚇等;深層創傷如「智慧之命」被中斷、心性被扭曲、方向被錯誤引導,令「貪、嗔、癡」急劇增加.。因其變本加厲,令「惡因」銳增,「善因」劇減,修行反成爲墮落之「因」,引致命終時下墮「叁惡道」,永難脫離輪之痛苦。

  所以在未皈依之前,欲修行者必須先仔細觀察此等「上師」。以往在西藏之修行人,觀察其「上師」可長達十二年之久。究竟如何分辨「真、假上師」,成爲所有修行佛法者之最重要,也是第一道難關與課題。

  分辨「真、假」之要素:

  1. 修心程度:

  修持佛法之第一道要訣,亦是萬變不離其宗之最重要要訣,就是降低以至熄滅「貪、嗔、癡」。由于衆生臨終時,以「心」之反射作主導,投射之「貪、嗔、癡」程度與修持方向決定其上升「叁善道」、下墮「叁惡道」、「脫離輪」、抑或「成佛」。作爲「上師」,其自身之「修心程度」必須極佳,其教法亦必須以「修心」爲主導。「上師」即使如何「故弄玄虛」,若對弟子之要求最終目的只是爲滿足其個人之虛榮、驕傲、貪欲、我慢、邪念、愚昧,無論此人是否有足夠證明其爲有「傳承」之「傳承上師」,亦可被列入「假上師」,因爲此「傳承」將會因此人之染而中斷,毫無「加持力」,修持其傳授的法要,亦不可能會相應。

  「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成邪」。由一個心性歪離的人教導正法,等于由一個精神有問題,殺氣甚重的人來教導使用菜刀用法。「刀」本身屬「中性」,可用以切割製造美觀佳肴或製品,亦可用作殺人利器,就在乎使用者之意向。「法」亦一樣,若果跟隨一個「假上師」修行佛法,其害無窮,身心俱損。修心程度愈好之「上師」,其修養愈好。聲名愈大,修爲愈高,愈是謙和恬淡,不爲名利所縛,此等「上師」,見地與行爲相符合,令人敬重。「假上師」一般都較爲嘩衆取寵、驕傲禮慢、跨耀神通、貪嗔癡重、愛戀世法、虛僞作假、裝神弄鬼、見地與行爲相差甚遠等。稍爲留意,即可分辨。

  2. 傳承授權:

  「密乘」修持,必須跟隨具有清淨「傳承系統」,並且獲授權之「傳承上師」修行,方有利益。有一些自欺欺人的傳法上師,認爲無須「傳承上師」授權,只須曾受法于一些「傳承上師」,本身修得好,即可傳法。現世被公認爲最具證量之藏傳佛教「大圓滿」導師之王,依怙主 戚操生紀多傑波車,現年九十一歲,語重深長地作出如下開示:『現時太多傳法上師,有很多並未有授權傳法,或者只受部份授權而作全面教授。由于得不到曆代祖師、本尊、空行、護法等認同,強行傳法,以至障礙重重、病多短壽。那些虛僞不恰當之假上師,無論是其本人,抑或是跟隨其修持之學徒,不單並無任何利益,于命終時,均會下墮叁惡道。所以在選擇上師一事上,必須極爲謹慎,不可掉以輕心。』即使某傳法上師具足授權,但其「傳承系統」是否清淨無染,同樣影響受法者。

  由于要追查或證實某上師之授權及其傳承是否清淨,難度十分之高,加上一般人求法心切,或者貪多慕得,希求加持,形成「假傳承、假上師」遍地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開示:「要驗證某人之教法是否正確,就如金匠驗證黃金之純度一樣。先用火燒之,繼而用刀去切,再磨之。」求法者應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教法,對欲皈依之「上師」,作長時期之驗證,考察其修心程度、貪嗔癡之多寡、菩提心、慈悲心、教法之真僞、見地與行爲是否配合等,切勿盲目附從、感情用事、貪戀其少而狹隘之「世間神通」與世智辯聰等,以免終身與來世,均受無可估量之摧毀性傷害。無論是否已皈依此「上師」,一旦發現其爲「假上師」或修心程度差,必須立刻離開,不可停留。亦無須理會其恐嚇,否則禍患更烈,永世沈淪。「世間神通」可以是一些宿世善業遺下、或于「意之專注」上稍作修持而産生之「特殊異能」,也可以是欺世之幻變魔術,畢竟「心外求法」,並非真正可以度人脫離輪之「了義佛法」,對之依戀,與「飲鸩止渴」無異。

  「上師」的分類

  「密乘」之修持,于廣義而言,「上師」可分爲六類;精義而言,可分爲叁類。

  廣義的分類:

  1. 一般之「上師」:指修持有素之「善知識」。「善知識」分四類,分別是普通衆生、地上菩薩、化身佛、報身佛。即使只是「普通衆生類之善知識」,仍須符合「菩薩地論」所列之八種條件,方爲「圓滿」:「多聞大乘經典、持守菩薩戒律、具足修行證悟、悲心濟衆、無有畏懼、忍耐謙和、心離悔戚、善于言辭」。

  2. 法門引導之「上師」:所有已受「別解脫戒」之若僧若俗者皆可。即是無論在家之「居士」抑或出家之「僧」,已受「別解脫戒」之「善知識」,均可作爲法門引導之導師。

  3. 忏悔之「上師」:犯戒可向之忏悔還淨。

  4. 叁昧耶戒灌頂之「上師」

  5. 教授密續解脫之「上師」

  6. 開示口訣及授記之「上師」

  前叁類爲一般之「上師」,可隨緣度化;而後叁類則爲特別之「上師」,亦是「密乘」經常提及之「上師」。由于「密法」修持獨特,重視實修,會因應弟子之根器如何而決定是否攝受,非根器者可以拒絕教授,所以較爲特別,要求嚴格,必須獲得「傳承上師」授權指派,方可傳法授徒。

  至于是否需要「出家」,則並無規定。因爲「密乘」著重「即煩惱、即菩提」。所有順境、逆境、叁毒、諸善、愛欲,以至「日常生活」之一切煩瑣碎事,均可用作修持對像,訓練「心性」,故此無須像「小乘」一般,必須「出家」,以切斷部份煩惱,幫助修行。

  現再詳示後叁類「特別上師」之特殊性。

  精義的分類:

  1. 叁昧耶戒灌頂之「上師」:藏語「汪」(WANG)。凡受「灌頂」之弟子,因受此「上師」之引領,獲授權可進入該「本尊」之壇城,及受持「叁昧耶戒」(誓句),成爲其具足「第一恩」之上師,故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上師」,並須視此師如佛;

  2. 教授密續解脫之「上師」:藏語「窿」(LUNG)。受「灌頂」之弟子,必須進一步獲「口誦傳法」之授權,方可正式修持該法要,並須接受教導,學習如何修持儀軌,如何與密續之教授相配合等。因依循此「上師」之教導可「即身成就」,故成爲其具足「第二恩」之上師,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上師」如佛;

  3. 開示口訣及授記之「上師」:藏語「褚」(TRI)。已接受修持儀軌教導之弟子,若能獲「上師」授予修持法要之詳盡導引、重點口訣、直指心性、賜予授記(指「預言」)、賜予印證指導等,將可加速其修持之成就,免去漫長之摸索與疑慮,此爲具足「第叁恩」之「根本上師」,故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上師」如佛。

  根本上師

  若能于同一「上師」分別接受「灌頂」、「口授」、「導引、口訣」叁種完備教授,此乃同時「具足叁恩」之「根本上師」,應視之爲「叁寶」(佛、法、僧)與「叁根本」(上師、本尊、空行)之「總集體…

《「上師」的爭議性(陳建強博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依師的真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