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的争议性
移喜泰贤(陈建强博士)
【不观察上师如饮毒,观察弟子如跃渊。】…. 莲花生大士
【应于善师前,受纳菩提戒,彼师须合格,具足诸性相,深谙戒仪轨,自持清净戒,堪传具悲心,此是善上师。】…. 阿底峡尊者之《菩提道炬论》
【若师不具净传承,求得灌顶有何用?】…. 密勒日巴尊者之《如何有益歌》
引言
佛教大致可分为「显教」与「密乘」(俗称「密宗」)。「显教」授予「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密乘」授予「四皈依」:皈依上师、佛、法、僧。
「密乘」将「皈依上师」排在「三宝」之前,并以「上师」为一切修持之核心,位极至尊。「密乘」认为「上师」之「身」为「僧宝」、「上师」之「语」为「法宝」、「上师」之「意」为「佛宝」,所以视「上师」为「三宝」之总集体。此等现象,一直备受争议,并成为一般「显教」行人所垢病之焦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火具百利、亦存灭因」,水火之利弊,之间并无矛盾。无须因为「水、火」之弊处,因而禁绝避之,亦无须因为「水、火」所带来之利益巨大,因而拒谈其弊处。
究竟为什么在「密乘」之修持上,「上师」之定位,竟然如此之高呢?其利益何在呢?有此需要吗?其弊害之处是什么呢?若然废除其定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为什么「显教」并不存在此等问题呢?「显教」与「密乘」同属佛法,为何却存在着距离呢?究竟其异同之处何在呢?
「显教」与「密乘」之异同处
「显教」的教法,以理论为主。由思惟入手,启发悟性,引入修行。然而于「启发悟性」一环,并无较实质之修持法门加以辅助,纯粹依靠修行者之智慧程度深浅,对佛法精要之处加以理解,启发悟性。于「实践修行」一环,更形薄弱。对「意念」以至「心性」上之训练,并未有一套较具体及严密之修持法门,加以辅助。
「密乘」的教法,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藏传佛教之传统规定,修学者必须先研习「显教」教理十二年,方可进修「密乘」实践法门。
「显教」于「实践修行」一环,着重「身、语」方面之基础与表层训练,例如身体力行地实践「六度万行」(指多行善业,忍辱修心等)、静坐以习定、持诵佛号等。而「意」之训练,高如「禅宗」,虽然比较重实修,但必须大智大慧者,方可领会。尤其是「以心印心」之大禅师们,特别在引经据典之「如来禅」以外,另僻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祖师禅」,玄上加玄,对非大根大器者而言,其「意」之训练,变成空洞无依,等于无修。
其余如「三论宗」之「无所得正观」、「法相宗」之「五重唯识观」、「天台宗」之「一心三观」、「华严宗」之「法界观」、「禅宗」之「本来面目观」及「净土宗」之「弥陀十六观」等,对「意」之「止观」训练,相对于「密乘」而言,欠缺全面而周详之指引、口诀与实践技巧;世间法之善巧方便与护持除障等,更形不足。对修持于「五浊恶世」而又「福薄慧浅」之士,帮助不大。
「密乘」于「实践修行」一环,着重「身、语、意」三者俱备之深层训练。于基础与表层训练之上,再加入
1. 以「身」修持「脉、气、点」,由「意」之特别「观想」带引,集「理论」与「实践」于一炉共冶,使身与心达至平衡,互相扶持,牵动体内潜能。其力之强,足以启发智慧、增进定境、易于速成。例如「毗卢七支静坐法」、「拙火定」、「金刚诵」、「宝瓶气」、「饮空增寿法」等等,可以说是「借幻修真」的典型教法。修持此等教法,浅则强身健体、去病延寿,深则「面见真如」。无论是「世间法」抑或是「出世间法」,均可兼顾,此亦为「密乘」独特之处。
2. 以「语」持诵诸佛菩萨之直接「真言咒语」,配合「意」之特别「观想」,导「脉、气、点」于「畅顺、平衡、清明」,契入佛智。
3. 以「意」之「观想」,配合「三轮体空」之「空性」训练,破「人、法」二执等坚实执着,借「身、语」之修持助力,入「非有非空」之如实境界。配合特别教法,可作「修心」训练。
4. 以「身、语、意」作媒介,将真实教法,融入日常生活或长期闭关修持,速成证量。例如有当代第二佛之称的密乘始祖「莲花生大士」,曾教授「中阴救度法」。对死亡至投生期间之情况,真实不虚地详尽细诉,并授以救度之方法。将之配合其他教法修持,可以帮助融入日常生活或长期闭关,作二十四小时之不停「任运自然」修持。既实用、实际,也十分方便。此外,例如「四加行」之教法,利益及普摄「上、中、下」三种智慧程度之众生,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教法之元素,令修持者根基巩固。浅修之可脱轮,往生「佛剎土」,深修之可「见性成佛」。若能配合深层教法,例如「梦幻法、光明、幻化身、中有、颇哇、拙火」等「六法」修持、「大圆满」之「且却、妥噶」修持,其力极强,足以令修持者「即身或即生成佛」。
5. 「加持力」------ 「禅宗」主重「自力」、「净土宗」主重「他力」、「密宗」则「自力他力」各占一半。只重「自力」,难度极高,容易失手,毫无保障。只重「他力」,失自由度,过于被动,难以掌握成功率。除诸佛菩萨之「加持力」外,「密宗」同时具足「传承祖师」之加持力,即使「自力」不足,仍可依仗「他力」,脱离轮。「自力」与「他力」同时产生作用,成功率极高。
6. 「除障法」------ 对于修行道上之障碍,例如多病、寿短、障重、贫困、愚钝、自卑、骄傲、亲债主追过甚等种种障碍,「密乘」均从实际角度处理,一边除障,一边修行。并非以「视若无睹」之处理方式,令修行道路障蔽重重。此等「除障法」,例如「息灾、增益、怀爱、诛灭」、「金刚萨埵除障法」、「忏罪除障」、「烟供」、「施食」等,对修行日浅、修心不强之士,若由「传承上师」正确指导,再辅以「修心」要诀,甚有帮助。
「上师」的重要性
由于「密乘」于实质修持上,极为深入、细微、专修,必须由「教、证」俱备之「上师」,亦即是具有教理基础、修行经验、已证取证量之「上师」指引,方有成效。若果指引错误,轻则心性歪离,重则下堕退转。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藏传佛教之传统,极之重视「传承」。法源由上而下,一脉相承。一代「传」一代,指定合资格之继「承」人,作为「传承上师」,统一教法,以保存法门之精华,利益众生。亦可令清净、至高无上之「密乘法要」(简称「密法」),免受篡改、沟杂、染、误解、歪曲,危害众生。
此种现象,并非「密乘」独有。由于「禅宗」同属实修法门,因此同样重视「师承」。且看「传灯录」、「高僧传」、「指月录」等,皆可资证明。
「密乘」之教法,,以「上师」为一切修持之核心,其原因有:
1. 法之来源:
虽然「法」之来源,传自诸佛菩萨,但「上师」以其学识、证量、智慧、经验、善巧、方便、精神、劳力等,受历代「传承上师」所授权指派,传出法要,是不可缺少之根源。修行者若无「上师」指引,难以契入「密乘」之精要修持。单凭从「经续」之上,以个人智慧参透,须历「三大阿僧祗劫」(指一段非常长之时间,大约数十亿年,无数转世。)之漫长岁月,方有所成。若得「上师」精确指导,免去盲修瞎练、迂回曲折、险阻重重、背道而驰等磋陀岁月之路障,直取法之心要、调理根基、棒喝昏堕、唤醒心智、牵入既精且深之实修法海,可以令受教之修行者事半功倍、即生解脱。例如前述之「六法」,若无「上师」指引,将会极为危险,难有成功希望。所以于「密乘」而言,「上师」不单是一切法之来源,亦是恩海难量之再造者。
2. 加持力之聚焦处:
「密乘」之大成就者萨迦班智达,将佛陀之「加持力」比喻为太阳的光力。如果以火柴为例,不管太阳多强,火柴不会自己燃烧,仍然需要以一把放大镜聚焦,引燃火柴。同样,即使佛陀力量极大,能赐予加持,犹如阳光,能赐予光明,但未能凝聚极强加持,以助快速脱离轮,仍然需要以「上师」为媒介,方能获得有助快速解脱之极强加持。所以于「密乘」之修持,必须时刻将「上师」观想住于头顶之上。历代传承祖师、本尊、勇父、空行之加持力,只认识「传承上师」,透过对「传承上师」之信任,识别该修行者是否应该获得护持。世间与出世间之护法,亦只受「传承上师」之差遣,对修行者作出扶助。而「上师」亦会因应情况,决定是否以自身修持之力,对其弟子作出最直接之加持。因此,于「密乘」而言,「上师」是一切「加持力」之聚焦处。
3. 信心之基石:
佛法大海,无「信」不入。「信心」为一切修行之最根本基石。「信心」可以令修行者于「无虑」之情况下,产生一种难以言谕之无比动力,百分之一百依足教授修持,因而提高成功率。「信心」稍降百分之一,成功率可以跌至为零,成为失败之主要因素。正是「毫厘分差定成败,一点犹豫决胜负。」于「密乘」而言,由于一切法之教授来自「上师」,一切诀要窍门之指引、十字路口之定向指示、心结疑虑之智慧导解、实修陷阱之巧妙趋避等,均来自「上师」。若对「上师」并无信任,所有教授,既无注脚,亦缺根基,将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上师」是「信心之基石」。
4. 「脱离轮」之主要助缘:
佛教之任何宗派,修行者必须依靠「自力」修持,方可脱离轮。即使只是持诵佛号,例如「净土宗」,诵持者之主动念诵,即是「自力」。主动为主要之因缘(简称「主因」),相配合以辅助修行之因缘为「助缘」。「净土宗」之一代宗师印光大师云:「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
《「上师」的争议性(陈建强博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