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的爭議性(陳建強博士)

  「上師」的爭議性

  移喜泰賢(陳建強博士)

  【不觀察上師如飲毒,觀察弟子如躍淵。】…. 蓮花生大士

  【應于善師前,受納菩提戒,彼師須合格,具足諸性相,深谙戒儀軌,自持清淨戒,堪傳具悲心,此是善上師。】…. 阿底峽尊者之《菩提道炬論》

  【若師不具淨傳承,求得灌頂有何用?】…. 密勒日巴尊者之《如何有益歌》

  引言

  佛教大致可分爲「顯教」與「密乘」(俗稱「密宗」)。「顯教」授予「叁皈依」:皈依佛、法、僧叁寶。「密乘」授予「四皈依」:皈依上師、佛、法、僧。

  「密乘」將「皈依上師」排在「叁寶」之前,並以「上師」爲一切修持之核心,位極至尊。「密乘」認爲「上師」之「身」爲「僧寶」、「上師」之「語」爲「法寶」、「上師」之「意」爲「佛寶」,所以視「上師」爲「叁寶」之總集體。此等現象,一直備受爭議,並成爲一般「顯教」行人所垢病之焦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火具百利、亦存滅因」,水火之利弊,之間並無矛盾。無須因爲「水、火」之弊處,因而禁絕避之,亦無須因爲「水、火」所帶來之利益巨大,因而拒談其弊處。

  究竟爲什麼在「密乘」之修持上,「上師」之定位,竟然如此之高呢?其利益何在呢?有此需要嗎?其弊害之處是什麼呢?若然廢除其定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爲什麼「顯教」並不存在此等問題呢?「顯教」與「密乘」同屬佛法,爲何卻存在著距離呢?究竟其異同之處何在呢?

  「顯教」與「密乘」之異同處

  「顯教」的教法,以理論爲主。由思惟入手,啓發悟性,引入修行。然而于「啓發悟性」一環,並無較實質之修持法門加以輔助,純粹依靠修行者之智慧程度深淺,對佛法精要之處加以理解,啓發悟性。于「實踐修行」一環,更形薄弱。對「意念」以至「心性」上之訓練,並未有一套較具體及嚴密之修持法門,加以輔助。

  「密乘」的教法,理論與實踐,各占一半。藏傳佛教之傳統規定,修學者必須先研習「顯教」教理十二年,方可進修「密乘」實踐法門。

  「顯教」于「實踐修行」一環,著重「身、語」方面之基礎與表層訓練,例如身體力行地實踐「六度萬行」(指多行善業,忍辱修心等)、靜坐以習定、持誦佛號等。而「意」之訓練,高如「禅宗」,雖然比較重實修,但必須大智大慧者,方可領會。尤其是「以心印心」之大禅師們,特別在引經據典之「如來禅」以外,另僻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祖師禅」,玄上加玄,對非大根大器者而言,其「意」之訓練,變成空洞無依,等于無修。

  其余如「叁論宗」之「無所得正觀」、「法相宗」之「五重唯識觀」、「天臺宗」之「一心叁觀」、「華嚴宗」之「法界觀」、「禅宗」之「本來面目觀」及「淨土宗」之「彌陀十六觀」等,對「意」之「止觀」訓練,相對于「密乘」而言,欠缺全面而周詳之指引、口訣與實踐技巧;世間法之善巧方便與護持除障等,更形不足。對修持于「五濁惡世」而又「福薄慧淺」之士,幫助不大。

  「密乘」于「實踐修行」一環,著重「身、語、意」叁者俱備之深層訓練。于基礎與表層訓練之上,再加入

  1. 以「身」修持「脈、氣、點」,由「意」之特別「觀想」帶引,集「理論」與「實踐」于一爐共冶,使身與心達至平衡,互相扶持,牽動體內潛能。其力之強,足以啓發智慧、增進定境、易于速成。例如「毗盧七支靜坐法」、「拙火定」、「金剛誦」、「寶瓶氣」、「飲空增壽法」等等,可以說是「借幻修真」的典型教法。修持此等教法,淺則強身健體、去病延壽,深則「面見真如」。無論是「世間法」抑或是「出世間法」,均可兼顧,此亦爲「密乘」獨特之處。

  2. 以「語」持誦諸佛菩薩之直接「真言咒語」,配合「意」之特別「觀想」,導「脈、氣、點」于「暢順、平衡、清明」,契入佛智。

  3. 以「意」之「觀想」,配合「叁輪體空」之「空性」訓練,破「人、法」二執等堅實執著,借「身、語」之修持助力,入「非有非空」之如實境界。配合特別教法,可作「修心」訓練。

  4. 以「身、語、意」作媒介,將真實教法,融入日常生活或長期閉關修持,速成證量。例如有當代第二佛之稱的密乘始祖「蓮花生大士」,曾教授「中陰救度法」。對死亡至投生期間之情況,真實不虛地詳盡細訴,並授以救度之方法。將之配合其他教法修持,可以幫助融入日常生活或長期閉關,作二十四小時之不停「任運自然」修持。既實用、實際,也十分方便。此外,例如「四加行」之教法,利益及普攝「上、中、下」叁種智慧程度之衆生,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教法之元素,令修持者根基鞏固。淺修之可脫輪,往生「佛剎土」,深修之可「見性成佛」。若能配合深層教法,例如「夢幻法、光明、幻化身、中有、頗哇、拙火」等「六法」修持、「大圓滿」之「且卻、妥噶」修持,其力極強,足以令修持者「即身或即生成佛」。

  5. 「加持力」------ 「禅宗」主重「自力」、「淨土宗」主重「他力」、「密宗」則「自力他力」各占一半。只重「自力」,難度極高,容易失手,毫無保障。只重「他力」,失自由度,過于被動,難以掌握成功率。除諸佛菩薩之「加持力」外,「密宗」同時具足「傳承祖師」之加持力,即使「自力」不足,仍可依仗「他力」,脫離輪。「自力」與「他力」同時産生作用,成功率極高。

  6. 「除障法」------ 對于修行道上之障礙,例如多病、壽短、障重、貧困、愚鈍、自卑、驕傲、親債主追過甚等種種障礙,「密乘」均從實際角度處理,一邊除障,一邊修行。並非以「視若無睹」之處理方式,令修行道路障蔽重重。此等「除障法」,例如「息災、增益、懷愛、誅滅」、「金剛薩埵除障法」、「忏罪除障」、「煙供」、「施食」等,對修行日淺、修心不強之士,若由「傳承上師」正確指導,再輔以「修心」要訣,甚有幫助。

  「上師」的重要性

  由于「密乘」于實質修持上,極爲深入、細微、專修,必須由「教、證」俱備之「上師」,亦即是具有教理基礎、修行經驗、已證取證量之「上師」指引,方有成效。若果指引錯誤,輕則心性歪離,重則下墮退轉。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因此,藏傳佛教之傳統,極之重視「傳承」。法源由上而下,一脈相承。一代「傳」一代,指定合資格之繼「承」人,作爲「傳承上師」,統一教法,以保存法門之精華,利益衆生。亦可令清淨、至高無上之「密乘法要」(簡稱「密法」),免受篡改、溝雜、染、誤解、歪曲,危害衆生。

  此種現象,並非「密乘」獨有。由于「禅宗」同屬實修法門,因此同樣重視「師承」。且看「傳燈錄」、「高僧傳」、「指月錄」等,皆可資證明。

  「密乘」之教法,,以「上師」爲一切修持之核心,其原因有:

  1. 法之來源:

  雖然「法」之來源,傳自諸佛菩薩,但「上師」以其學識、證量、智慧、經驗、善巧、方便、精神、勞力等,受曆代「傳承上師」所授權指派,傳出法要,是不可缺少之根源。修行者若無「上師」指引,難以契入「密乘」之精要修持。單憑從「經續」之上,以個人智慧參透,須曆「叁大阿僧祗劫」(指一段非常長之時間,大約數十億年,無數轉世。)之漫長歲月,方有所成。若得「上師」精確指導,免去盲修瞎練、迂回曲折、險阻重重、背道而馳等磋陀歲月之路障,直取法之心要、調理根基、棒喝昏墮、喚醒心智、牽入既精且深之實修法海,可以令受教之修行者事半功倍、即生解脫。例如前述之「六法」,若無「上師」指引,將會極爲危險,難有成功希望。所以于「密乘」而言,「上師」不單是一切法之來源,亦是恩海難量之再造者。

  2. 加持力之聚焦處:

  「密乘」之大成就者薩迦班智達,將佛陀之「加持力」比喻爲太陽的光力。如果以火柴爲例,不管太陽多強,火柴不會自己燃燒,仍然需要以一把放大鏡聚焦,引燃火柴。同樣,即使佛陀力量極大,能賜予加持,猶如陽光,能賜予光明,但未能凝聚極強加持,以助快速脫離輪,仍然需要以「上師」爲媒介,方能獲得有助快速解脫之極強加持。所以于「密乘」之修持,必須時刻將「上師」觀想住于頭頂之上。曆代傳承祖師、本尊、勇父、空行之加持力,只認識「傳承上師」,透過對「傳承上師」之信任,識別該修行者是否應該獲得護持。世間與出世間之護法,亦只受「傳承上師」之差遣,對修行者作出扶助。而「上師」亦會因應情況,決定是否以自身修持之力,對其弟子作出最直接之加持。因此,于「密乘」而言,「上師」是一切「加持力」之聚焦處。

  3. 信心之基石:

  佛法大海,無「信」不入。「信心」爲一切修行之最根本基石。「信心」可以令修行者于「無慮」之情況下,産生一種難以言谕之無比動力,百分之一百依足教授修持,因而提高成功率。「信心」稍降百分之一,成功率可以跌至爲零,成爲失敗之主要因素。正是「毫厘分差定成敗,一點猶豫決勝負。」于「密乘」而言,由于一切法之教授來自「上師」,一切訣要竅門之指引、十字路口之定向指示、心結疑慮之智慧導解、實修陷阱之巧妙趨避等,均來自「上師」。若對「上師」並無信任,所有教授,既無注腳,亦缺根基,將會變得毫無意義。所以「上師」是「信心之基石」。

  

  4. 「脫離輪」之主要助緣:

  佛教之任何宗派,修行者必須依靠「自力」修持,方可脫離輪。即使只是持誦佛號,例如「淨土宗」,誦持者之主動念誦,即是「自力」。主動爲主要之因緣(簡稱「主因」),相配合以輔助修行之因緣爲「助緣」。「淨土宗」之一代宗師印光大師雲:「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

《「上師」的爭議性(陳建強博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依師的真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