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

  吴言生在生活禅夏令营的讲座:“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

  

   尊敬的上净下慧大和尚、柏林寺常住,各位营员,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心得,分享法喜。到了柏林寺,要吃赵州茶,否则就是入宝山而空回了。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今天在这里把对赵州禅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以赵州公案为例》。

   大家知道,所谓“祖师禅”,也就是南宗禅法,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传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的禅法。它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心心相印,见性成佛,所以叫做祖师禅。祖师禅的精髓是赵州禅,而生活禅的理念又是从祖师禅、赵州禅而来。因此,今天我就以赵州公案为中心,说说它与生活禅的关系。

  《赵州语录》第1则:“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这是禅宗祖师对生活禅四句口诀的生动说明。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我今天要讲四句话,作为对大和尚生活禅四句口诀的说明。这四句话就是:“本心原自足,分别即迷失。证入不二门,禅机活泼泼。”以下就分别加以说明。

   其一,本心原自足。按照佛教、禅宗的观点,我们的心原本就是清净、安宁、富足、圆满的。《碧岩录》第96则赵州示众三转语公案:“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这三转语的主旨,就在于启发学人明心见性。金佛渡炉则熔,木佛渡火则焚,泥佛渡水则化。赵州开示这三转语后说:“真佛内里坐。”每个人都有珍贵的、圆满的、清净的本心本性,这就是自性的“真佛”,它置身于我们真实生命之中,不会被水火所毁坏。有形相的三佛和一切有为法一样,避免不了成坏法则,自身难保。世人如果向外求佛,就永远难以求到真正的佛。真佛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纯真的本性。

   《赵州语录》第205则:“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第309则:“问:“如何是不生不灭?”师云:“本自不生,今亦无灭。””第344则:“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你名什么?”云:“某甲。”师云:“含元殿里,金谷园中。””含元殿在长安城里,金谷园里多花草柳树。到了含元殿,就已经到了长安城,不必再问长安城在什么地方。到了金谷园,满眼是柳树,不必再问哪儿有柳树。只要你明白自己是谁,明白你自己是佛,你就已经得到了“佛法大意”,就不必再向外寻觅了。《赵州语录》第425则:“问:“如何是佛?”师云:“你是什么人?””意在启发学人要自我承当,不必外求。第53则:“问:“时人以珍宝为贵,沙门以何为贵?”师云:“急合取口。”学云:“合口还得也无?”师云:“口若不合,争能辨得?””

   这个本心,也就是如来藏、自性、真如、佛性、涅般、无根水、无底钵、无弦琴,就是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主人公。

   其二,分别即迷失。佛教认为,由于分别心,产生了执着。由于执着,人生就迷失本来的自我,于是我们漂泊流浪,无家可归。所谓执着,就是用虚妄分别心执着我与法等等,将虚妄不实的我与万法,执以为实有自性,从而生起种种迷妄颠倒、虚伪不实的见解。人身是五蕴组装起来,不过是一堆细胞组织,是一具盛满着脏东西的臭皮囊,我们却偏偏要描眉毛,画眼睛,盘头发,凿鼻孔,穿耳朵,这就是我执;再说法执,《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是我们却偏偏要竹蓝打水,偏偏要水中捞月,把这梦幻泡影死死抱住不放,这就是法执。由于分别心,人们贪恋执着于功名、财富、美色、儿女,只知道好,不知道了,所以红楼梦里有一首歌来感叹这种现象: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在《红楼梦》中,上面的那首歌是甄士隐听了跛足道人唱的。当时甄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慧根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里这两首诗写得好,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世人执着于功名、富贵、美貌、儿孙等等所造成的痛苦。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很多人一辈子劳劳碌碌辛辛苦苦去追求的,无非是衣食住行、功名利禄,是动物层面的追求和社会层面的追求。我把人生划为三个层面:动物层面、社会层面、宗教层面。动物层面是满足本能性的层面,人与动物没有两样,所以叫动物层面;社会层面是人实现社会价值的层面。宗教层面是有宗教情感、宗教信仰的层面。当我们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不论是顺利实现还是不能实现,到最后都会走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都会提升到宗教的层次。我在柏林寮房里看到过一首《不知足歌》也写得很好,大家看看人心不知足,是不是局限于动物层面和社会层面:

   终日忙碌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绫罗绸缎买几件,回头看看房屋低。高楼大厦盖几座,身边又少美貌妻。美貌娇妻金屋藏,恨无田地少根基。置得良田千万顷,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不愿做,想要朝中挂紫衣。五品六品还嫌小,三品四品也嫌低。当朝一品为宰相,还想皇座去登基。心满意足为天子,渴望万世无死期。人心不足蛇吞象,生忙到死费心机。若要世人离烦恼,当念知足便是福。若要世人离煎熬,一起念佛西天去。

   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到,人生的欲望一个接着,纷至沓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欲望满足了,就会有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取而代之,于是,刚刚取得的满足感就变成了无聊,就被更大的痛苦执着所代替。于是,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永远没有尽头的摆动。所以,为了摆脱痛苦,这首《不知足歌》在最后给世人开出的解脱药方是:“一起念佛西天去”。对这句话我不太赞成,心净是净土,当下即是,何必心外求法?所以我下了一转语:“若要世人离煎熬,生活禅里好逍遥。”

   执着是迷失的根源,也是痛苦的根源。现在我请大家自己给自己看看相。人的眉毛是一堆草,横着的眼睛加上竖着的鼻子,组成了一个十字,而十字的下面,是一个口字。这样,人生因为执着,而生就了一个苦样。从一出生就哇哇大哭,苦哇苦哇!《红楼梦》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薄命司的一副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一切的痛苦都是自惹,自找的。我们就像春茧那样,作茧自缚。有了分别心,才生起种种执着,才产生种种痴迷。所以莲池大师有《七笔勾》,又称“一笔勾”,要把“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慧剑斩情丝。把你所有的烦恼,一笔勾掉,一刀剃掉,才能当下解脱。相反,如果不能勾消,沉迷在束缚执着之中,有了分别念,就会产生种种困惑。相传唐朝新罗国元晓禅师来中国求法,口干唇燥,晚上住在荒山野岭,看不清楚,在黑暗中喝了一种非常甘甜的水。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来是从棺材里流出的腐烂的尸体的水,当下起了分别心,呕吐不止。

   大和尚在《入禅之门》里还讲到一则故事:明朝有一位紫柏尊者,它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有一天他看书,一直看到太阳下山,到了点灯的时候,虽然没有点灯,他还在看,书上的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这时憨山大师拿着蜡烛来到他的房间,看到他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那里看书,便说:“天色已晚,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吗?”紫柏尊者经他提醒,马上起了分别心来,当下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有了我执、法执,就产生了分别。学佛首先破除我执、法执。破除了对我的执着、对法的执着,还要进一步破除学佛修行过程中的执着。一般的参禅者在向赵州大师提问时,不会把我执、法执的有关问题给提出来,但是,他们仍然带着一种执着,这就是对自认为是非常高远、非常奇特的佛法的贪求执着。这种执着,同样是迷失。《赵州语录》第44则:“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玄来多少时也?”学云:“玄来久矣。”师云:“赖遇老僧,洎合玄杀这屡生。””第65则:“问:“如何是灵者?”师云:“净地上屙一堆屎。””

   如果学佛便满身都所谓的佛气,而一点人味都没有了,那么你成了什么东西?有些学佛的人,在入手的时候,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学佛不作怪,就没有人喜爱,于是,装神弄鬼,神神叨叨,从根本上说,还是我执在作怪。

   即使是对于苦心坐禅的参禅者来说,这种弊病也难以避免。…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语精选一百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