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P2

  ..续本文上一页坐禅一段时间后,精神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无可比拟的特殊状态,在心中容易产生奇特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一种禅病,如同着魔。如果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师父就会喝骂或棒打,使他回复到平常心。

   其三,证入不二门。禅宗认为,人人都有清纯的本来面目,由于陷入相对的、分别的意识之中,我们就迷失了自己。而参禅,就是要通过不二法门,将一切对立的观念加以消解,回到精神的故乡,明心见性,见到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赵州语录》第301则:“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几时成佛?”师云:“待虚空落地。”云:“虚空几时落地?”师云:“待柏树子成佛。””虚空落地之时,就是相对的、二元的意识泯灭之时。这时,心和境打成一片,柏树子即是你,你就是柏树子,一切的一切,都呈显着佛的生命。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是说佛祖的大道,本来平等,没有差别,由于众生的拣择、憎爱而难以认识到它。如果消除了取舍憎爱,它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呈现在面前。《碧岩录》中与这句禅语直接相关的公案,有第2则、第57则、第58则、第59则共4条,每一条都与赵州相关。具体可以看看《碧岩录》的相关解释。赵州禅师运用不二法门的禅机,最突出的是“无”字。

   大家知道,禅宗史上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书,叫做《无门关》。这是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慧开禅师抄录了闻名禅林的公案四十八则,再加上评唱与颂而成。本书的第一则就是“赵州狗子”,也叫“赵州无字”。这部书的宗旨在于阐明“无”的境界,指出参禅者应把“无”作为“门”,“无门”即是“门”。

   赵州狗子公案说,有一位参学者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没有佛性

  ”赵州说:“无!”

   佛性是在禅宗还没有兴盛之前的中国佛教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释迦牟尼开悟时曾说:“山川草木皆成佛”,他证悟到山川、草木、国土,一切都是佛,因此说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任何人都有佛性,也都可以成佛。但是,根据一部分人的说法,一阐提(无缘众生)是不能成佛的,猫狗是没有佛性的。然而赵州的话如果是赞同这种观点,就和“山川草木皆成佛”的观点相对立了。他的真意究竟在哪里?

   无门慧开评唱这则公案时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要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并作了一首颂子说:“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无门慧开指出,要获得妙悟,必须穷绝心路。心路就是意识世界。穷绝心路也就是将相对的意识消除干净。将分别的意识清除了,才能见到本来面目。这个无,既不是老庄哲学中的虚无,只有彻底的否定性;也不是与有相对的的无,因为一旦它与有相对,就仍然是落入了二分法之中,还不是超出相对的真正的无。而超出了二元相对意识的绝对的无。大家可以试着用它来做个话头参究,每天念“无”字,一开始你会杂念纷飞,察觉到是你自己在念“无”字;到后来随着心性越来越沉静、安隐,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察觉不到是你自己在念“无”字,而是“无”字自身在念“无”字。那时,你就会初步体会到这则公案的受用了。

   《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空不二,也是不二法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我们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武汉大学的麻天祥先生,去年曾经写过一首诗和他的弟子,是一位弟子,写了之后,把他自己的诗寄给了我,并在信中说他写诗的情形是:

   车过庐山,漆黑的夜空似乎悬挂一轮明月,映照着山上的枫叶,以及摇动着枫叶的风……我又陷入了对来诗的遐想:黄浦江边,校园夜色,冷雨敲窗,淅淅沥沥,柔和的灯光与手握书卷的身影,似乎消融了沉寂的夜;人在倾听,人在思索,人在探寻,人在感悟!“有雨敲窗寂成禅”,从学理的角度上讲,我是不赞成禅寂联缀、寂禅并称的,但就诗意和美的表述而言,这里显然折射出作者心灵深处的追寻与寄托。

   次日晨,我们乘车来到佑民寺,那里更是一块闹市中的净土。会前,由韩国茶艺学院和地方上作禅茶表演。中方出场的是三位尼装少女,她们神态安详,气若幽兰,动作柔媚,伴着轻曼绵长的古乐,舒缓连绵,若有若无,意味隽永而不可言传,给人以纤尘不染,如闲云野鹤之感,仿佛置身于古时深山白云中的尼庵……如此诗、情、境机缘俱足,我也就忘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步其韵而和诗一首:

   盈盈飞雪梅蕊寒,瑟瑟北风柴门关。挑灯颔首难入梦,推窗窥月亦成禅。樱花铺径红颜老,倩手煎茶丽影单。人生一寄如逝水,尘缘涤尽无欲攀。

   这首诗被他的学生们众口一词加以批评,于是他把这首诗E-mail给我,我看了以后,就和了他一首:

  

   冰雪诗情入骨寒,清风拂面叩柴关。生平俯仰浑如梦,对境无心即是禅。恒水逝流山岳老,繁华脱落影形单。空花佛事殷勤作,绝顶须弥努力攀。

   恒河不停地逝流,人的容颜也渐渐衰老。而真如自性,却恒常不变。这是《楞严经》里面的典故;《涅般经》说:“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禅林经常运用这个典故。所谓空花佛事,水月道场。尽管是空的,但是你该做的还得照样去做。

  

   其四:禅机活泼泼。净慧大和尚在《入禅之门》中说:“什么是禅?首先,禅是一种境界。只有把一切的理论架构抛开了,把一切的思维分别抛开了,你才能体验禅的境界。换句话说,只要你把二元对立的东西彻底放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从效果来说,禅是一种境界。”在《禅学三书》中,我重点谈了禅的四种境界。而根据《赵州语录》,赵州和尚强调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寸丝不挂的境界。《赵州语录》第61则:“问:“善恶惑不得底人,还独脱也无?”师云:“不独脱。”学云:“为什么不独脱?”师云:“正在善恶里。””第165则:“问:“不挂寸丝时如何?”师云:“不挂什么?”学云:“不挂寸丝。”师云:“大好不挂寸丝。””第324则:“问:“久居岩谷时如何?”师云:“何不隐去?””第378则:“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放下着。””第433则:“问:“朗月当空时,如何?”师云:“犹是阶下汉。”云:“请师阶上接。”师云:“月落了来相见。””

   禅宗以“寸丝不挂”象征修行者臻于四大皆空、一尘不染之境,即明心见性。为了避免执着,禅宗主张将空的念头再放下。连“寸丝不挂”的意念都“不挂”,才是真正的“寸丝不挂”。“放下”固然是很高的悟境,但如果执着于此,就会成为悟道的障碍。因此必须将这种心念也予以破除。

   二是平常朴实的境界。《赵州语录》第58则:“问:“如何是和尚意?”师云:“无施设处。””第85则:赵州指示学人说:“如果你到了别的地方,有人问起你“赵州说什么法”,你就向他说:“寒时就说天冷,热时就说天热。””第95则:学人问:“什么是赵州?”赵州和尚说:“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第227则:“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回答?”师云:“盐贵米贱。””第345则:“问:“如何是七佛师?”师云:“要眠即眠,要起即起。””第369则:“问:“高峻难上时,如何?”师云:“老僧不向高峰顶。””

   真正的大机大用,是返朴归真的圆熟机锋。它看似平易、寻常,实是脱落了锋芒的妙境。

  最近大和尚经常提起江总书记的三句话,我觉得每个人确实都应当好好去做:“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这完全可以拿来和赵州禅师的风格相映证。

   现在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生活禅四句口诀,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是教导我们不能把生活与信仰打成两截。如果是一个真正把信仰落实于生活的人,那他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在修行。《赵州语录》第21则:“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

   二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是教导我们,一切要从现在开始、都要从当下开始。时时刻刻都要安住在佛法当中。《赵州语录》第177则:“问:“了事底人,如何?”师云:“正大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穿衣吃饭。”学云:“穿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日作什么?””第210则:问:“如何是道场?”师云:“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脱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

   三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这是教导我们,佛法与世间法不能分家。要晓得离开世间法没有佛法,世间法只要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以超越,它本身就是佛法。大和尚的《入禅之门》说:“千万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脱,在生死之外去求涅般,不在要烦恼之外去求菩提。……无限就在有限有实现,涅般就在生死中寻求。”《赵州语录》第104则:学人问:“当巨大的灾难来临时,应该怎样去回避它?”赵州说:“恰好。”第333则:“问:“如何是无疾之身?”师云:“四大五阴。””第118则:“师示众云:“八百个作佛汉,觅一个道人难得。””

  第221则:“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云:“只者牵耕牛底是。””第294则:“问:“昼是日光,夜是火光,如何是神光?”师云:“日光、火光。””

   吃茶去、洗钵去也是表达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经典公案。禅悟的境界,就是饥餐困眠的日用境。赵州“洗钵去”公案,传达了这方面的…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语精选一百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