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流浪生死,不得自在。果欲出离生死,作快活汉,须是一刀两断,绝却心意识路头,方有少分相应。”《大慧录》卷29“无非向一念欲起未起时提起,一刀两断,自然内空外空,有为空无为空,四方八面,空索索地。”《密庵语录》禅宗随说随扫,“一刀两断”之后,对“一刀两断” 也予以超越。“一刀两断,未称宗师。就下平高,固非作者。”《五灯》卷12《文悦》“一刀两断,埋没宗风;师子翻身,拖泥带水。”同上卷15《惟简》
“一刀两断”也叫“一刀截断”:“若是利根汉,一刀截断,不落第二见,不落第二机,直下便承当。”《圆悟录》卷4“无计较情尘,一刀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碧岩录》第1则
“截断两头”是与“一刀两断”、“一刀截断”相同的表征:“如今直须截断两头句,透那边,不被凡圣拘系,心如枯木,始有少许相应。”《古尊宿》卷12《普愿》“夫出家者,须禀丈夫决烈之志,截断两头,归家稳坐。” 《黄龙四家录·黄龙南》“但截断两头,有无诸法。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禅林僧宝传》卷13《警玄》
与“截断两头”相类的表示剿绝相对观念的常用禅语是“坐断两头”。禅宗用它表征遮断从此岸凡渡到彼岸圣的渡口津要,断绝凡圣、生佛、迷悟、修证的所有对待关系,“坐断情尘意想,不落见闻觉知”《密庵语录》。
1坐断两头。坐断两头,即可彻见澄明的本心:“两头坐断,中道不拘。净裸裸绝承当,赤洒洒无回互。”《圆悟录》卷9坐断两头,般若利剑耿耿倚天,寒锋凛凛:“两头都坐断,一剑倚天寒。”《颂古》卷25冶父川颂 坐断两头,便有清风拂面的畅适:“两头俱坐断,八面起清风。”《大慧录》卷6坐断两头,古老的精神港湾中浪静风恬:“坐断两头,古渡风恬。” 《宏智广录》卷7“两头”是相对的认识方法。与“两头”相同的象征是 “两边”:“不问有无言,言前立问端。两边俱坐断,一剑倚天寒。”《圆悟录》卷18
2坐断是非。“辟开荆棘路,坐断是非关。”《圆悟录》卷20 “是非”代表一切相对的观念,“坐断是非”就是将相对观念悉行铲除。其中 “异同”、“凡圣”既可以看作是“是非”的两种,也可以看作“是非”的本身: “坐断要津,不通凡圣,千人万人罗笼不住,百千境界转变不得。”同上卷3 “坐断异同,不通凡圣。”同上卷4同样,“明暗”、“有无”亦可作是观:“坐断日头天地黑,万象森罗在目前。”《古尊宿》卷10《善昭》 “有无俱坐断,独露一山河。人境元非二,心尘不隔多。”《青州百问》
3坐断十方。“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坐断十方,不通凡圣。”《续古》卷6《竹庵邦》“坐断十方,千差路绝。”《宏智广录》卷3这是用横的空间“十方”来象征,实则“十方”的空间包含着“古今”的时间。
4坐断古今。“凡出一言半句,不是心机意识思量鬼窟里作活计,直是超群拔萃,坐断古今,不容拟议。”《碧岩录》第5则这是用纵的时间的 “古今”来象征,实则“古今”的时间包含着“十方”的空间。
5坐断千差。“坐断千差路,不立一纤尘。”《圆悟录》卷8 “坐断千差路,舒光照万机。”《人天眼目》卷6“是非”是总说,“千差”是别说。
6坐断朕兆未分前。“直下向文彩未彰已前,一时坐断。”《圆悟录》卷9“朕兆未分已前见得,坐断要津;若朕兆才分见得,便有照用;若朕兆分后见得,落在意根。”《碧岩录》第37则
“不二法门”截断两头,不立二边。禅宗指出,“如今人多落在无,不然落在有,只管在有无处两头走”《碧岩录》第65则。 “两头”是相对的认识方法,要使相对的认识成立,至少要有两种东西相对立比较,这就是“两头”。禅宗认为,陷于“两头”,就是陷于分别计较,就会丧失生命的本真。因此必须运用不二法门将两头截断。截断两头,消除了相对的知识后,才有绝对的知识。因此,必须截断两头,方能归家稳坐。截断两头之后的境界是:“儒即释,释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圣,圣即凡;我即尔,尔即我;天即地,地即天;波即水,水即波。酥酪醍醐,搅成一味;瓶盘钗钏,熔成一金。”《大慧录》卷28容不得丝毫虚妄分别,完全是个平等光明的境界。
绝对的般若消融相对知识,禅宗还用“红炉片雪”来象征。《十牛图颂》已有“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之咏,是把红炉片雪视为调心臻于人牛俱忘时所获得的体验,有渐中顿的色彩。禅宗在使用红炉片雪象征时,更多的是注重它的顿悟性质。片雪投入彤红的炉中,立刻融化,象征般若空慧能当下消除一切执见和虚妄之情。所谓空慧,就是观察一切事物缘起性空的智慧。长髭见石头,一言之下,顿忘知解,说自己的感觉“如红炉上一点雪”,石头遂予印可 《祖堂集》卷5《长髭》。 这则公案为禅林所称道。《五灯》卷17《元佑》:“翻忆长髭见石头,解道红炉一点雪。” 禅僧喜用“红炉片雪” 表示纤尘不立的悟心。《五灯》卷19《慧勤》:“去年今日时,红炉片雪飞。” 同书卷20《绍悟》:“有时放下,似红炉点雪,虚含万象。”《续古》卷2《真歇了》:“幻妄浮尘,红炉片雪。” 其中圆悟克勤对“红炉片雪”喻尤喜运用,如:“到个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下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圆悟录》卷8“红炉上还着得一点雪么?到这里表里纯净,中外一如。”同上卷11“此中不唤作心,不唤作佛,亦不是物,直似红炉上着一点雪相似。”同上卷12“尔若道佛则著佛,尔若道祖则著祖。直须红炉一点雪相似始得。”同上卷13“应须净秽二边都不依怙,有心无心,有见无见,似红炉着一点雪,二六时中透顶透底、洒洒落落。” 同上卷15其弟子宗杲亦善用此喻,如:“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焰上雪华飞,一点清凉除热恼。”《大慧录》卷8“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同上卷11《送超僧鉴》与“红炉片雪”相类似的还有“红炉焰上碧波流”、“红炉焰里冰”等象征。《五灯》卷14《紫陵微》:“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红炉焰上碧波流。””同卷14《契诠》:“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玉上青蝇。”曰:“见后如何?”师曰:“红炉焰里冰。””意为一法不立,真性自见。
参禅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为了截断两头,禅宗在公案中故意设置了禅关,学人如果用思维定势去思考,就会两头受阻,决难突破。过关而去者,即能归家稳坐。触背关的设立,有其经典依据。《楞伽经》卷1指出,诸法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执有执无皆为愚夫妄想。《摄大乘论》说,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四句若离,百非自绝。《通玄抄》提出五种谤,其中“第一执有,是增益谤;第二执无,是减损谤”。故禅宗谓“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参《圆悟录》卷2,《大慧录》卷13,《宏智广录》卷5,《五灯》卷15《护国》、《光祚》,卷17《文准》,卷20《法如》、《方广深》,《古尊宿》卷38《守初》,卷39《光祚》,卷46《慧觉》,《续古》卷5《竹原元》、《石庵肩》等。 元安入灭前对僧众说:“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传灯》卷16《元安》一切法平等不二,离绝思量分别,是为“如如”。一经思量分别,就陷入有无等执见中,“如如”遂不复存在。对元安之问,若答是,则头上安头,属于增益谤;若答不是,则斩头求活,属于减损谤。是与不是,都是对平等不二的“如如”妄加增损,皆是妄想分别。芭蕉慧清示众谓:“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 《五灯》卷9《慧清》如果陷于有无、与夺等相对意识,就永远不能见道,正如义青所咏:“有无今古两重关,正眼禅人过者难。”《颂古》卷31投子青颂首山拈竹篦示众:“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甚么?” 《五灯》卷11《归省》引是著名的触背关。禅林颂云:
不触又不背,徒劳生拟议。开口更商量,白云千万里。《颂古》卷36此庵元颂
黑漆竹篦非触背,大地山河俱粉碎。咬人师子急反身,莫学韩卢犹逐块。 同上遁庵演颂
突破触背关,就是大地山河俱粉碎的开悟心态。对触背关,要像狮子翻身那样勇于突破,否则就成了追赶石块而放过掷块人的呆犬,弃本逐末,难有了悟之期。黄龙拳头、芭蕉拄杖、沩山水牯、仰山谛听、仰山碎镜、香严上树等,都是禅林著名的触背关。参《禅宗诗歌境界》之《沩仰宗禅诗》章。 云门宗、法眼宗也设立了很多触背关。参《禅宗诗歌境界》之《云门宗禅诗》、《法眼宗禅诗》章。 禅僧颂“麻谷振锡”《碧岩录》第31则公案云:
昨日出都门,忽逢二商旅。一指我南行,一指我北去。南行有官船过渡,北去有车马大路。虽然南北不通途,都在中华一国土。《颂古》卷12佛鉴勤颂
麻谷、章敬、南泉三人皆为马祖弟子。麻谷未悟时,希望获得法兄章敬、南泉的印可。章敬对麻谷振锡、卓然而立的机用,虽然用“是”加以肯定,实则是站在更高的立场运用“与”的接引机法给予肯定,也就是用放任自由的态度及手法来引导麻谷开悟。南泉对麻谷则用严格的“夺”法加以否定,通过陡峻的手法及态度,来祛除麻谷的妄见执着。麻谷对章敬的肯定回答认为已得到印可,对南泉的“不是”之喝遂生迷惑。如…
《禅宗哲学象征 第七章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