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麻谷机缘纯熟,在南泉“不是不是”言下就可以获得大悟,因此南泉说“此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指出绕床振锡、卓然而立等仅是肉体运动,而肉体无非地、水、火、风四大合成,终有无常败坏之日,丝毫无关于开悟解脱的弘旨。南泉用陡峻手法提撕麻谷,希望他超越“是”与 “不是”,体会到真正的禅旨与机用参《佛光》第4852页。 章敬、南泉一指往南行,一指向北去,虽然有“是”与“不是”的不同,但它们是超越 “是”与“不是”的“是”与“不是”,是离绝思量的向上一路。而麻谷偏偏钻入死胡同,因而遭到南泉的批评。
相形之下,邓隐峰突破触背关就显得干脆利落,颇有沩山踢倒净瓶的气概。南泉对邓隐峰说,不得动着境,给我把水端过来。隐峰将水泼掉,南泉只好作罢。隐峰的作略,一如宗杲所赞叹:“眼中无翳休挑刮,镜上无尘不用磨。信脚出门行大路,横担拄杖唱山歌。”《颂古》卷13径山杲颂可见突破触背关、破除迷执的最有效法宝就是不二法门。“干屎橛”、“麻三斤”、“吃茶去”是突破触背关中几则最为著名的公案。
“干屎橛”原指厕筹,禅宗为了粉碎凡夫迷执,促其开悟,对寻佛问法者,每每答以干屎橛。如僧问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罗湖野录》卷1; 僧问归省如何是清静法身,归省答“厕坑头筹子”《五灯》卷16《归省》;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洞山答“麻三斤”《碧岩录》第12则。 把尊贵的佛、清净法身同干屎橛、厕坑头筹子、麻三斤等拉扯到一起,旨在破斥学人对佛的清净性的执着,打破参问者的妄情执见,使之恍然有悟。妄情执见是烦恼痛苦之源,破除了参问者的一切分别取舍、是非得失,就自然会获得开悟:
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无门关》第18则
不念阿弥陀,南无干屎橛。无智痴人前,第一不得说。《五灯》卷14《法恭》
“吃茶去”也是蜚声禅林的公案。学人参访赵州,不论以前来过没有,赵州一概让他“吃茶去”。院主问赵州来过也吃茶去,没来过也吃茶去是什么意思,赵州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主张随缘任运,不涉言路,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一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乖离。参禅的第一步,乃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11《惟劲》, 除去妄想,所以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对此,禅宗生动地形容为:“百尺竿头毡布巾,上头题作酒家春。相逢不饮空归去,洞里桃花笑杀人。”《颂古》卷20自得晖颂此诗前二句以酒易茶,写出酒香袭人的风致。后两句借用诗仙兼酒仙李白的成句来招饮,使人无法抵挡这盛情邀约。茶禅一味,酒茶平等。如果生起吃茶吃酒的分别,又会被赵州蓦喝一声: “吃茶去!”
禅宗对知性的清除,可谓不遗余力。禅宗反对拟议。“拟议”也叫“拟心”、 “拟意”、“拟思量”,指思量分别。禅宗指出,“道非言象得,禅非拟议知” 《五灯》卷12《子浚》, 主张直觉地把握对象,一经智性的思量,就悖离了禅道:“拟议之间,堕坑落堑”同上卷17《普鉴》, “未拟议前先蹉过,才思量处隔千山”《圆悟录》卷13, “拟议则丧身失命,思量则千错万错”《续传灯录》卷6《仲卿》。 禅机迅疾,不容拟议,“若论此事,如当门按一口剑相似,拟议则丧身失命”《碧岩录》第73则, 必须绝却拟议,才能发现自家的无上珍宝,所谓“不落言筌休拟议,回头识取自家珍” 《颂古》卷33云居佑颂。
禅宗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不可思议境。不二法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用知解求禅,犹如“运粪入”:“只管寻讨,学些子见解,记些子言句,此唤作运粪入。”《古尊宿》卷32《清远》“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五灯》卷9《灵佑》“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古尊宿》卷2《怀海》“纵饶念得一大藏教,如瓶泻水,唤作运粪入。”《大慧录》卷16要获得开悟,必须运粪出。“《净名》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古尊宿》卷3《希运》除去心中的见解,即是除去相对的意识,也就是离四句,绝百非。“四句”指四句分别。第一句有门,是有而非空;第二句空门,是空而非有;第三句亦有亦空门,是亦有亦空双亦句;第四句非有非空门,是非有非空双非句。“百非”之 “非”系泛指,表示众多的否定判断。四句百非是性相二宗常用的推理方法。一切事理都可用四句来推理,都可以有四种不同的解释,但事物的本体却只有一个。四句若离,百非自绝。学人请马祖离四句绝百非直指西来意,马祖让他去问智藏,僧问智藏,智藏推托,僧又问怀海,怀海仍加以推托《传灯》卷7《智藏》。 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禅林谓之“锁口问”《从容录》第6则。 “云盖锁口诀”为禅林所称重,它如“杨岐老人锁口诀,万里长城一条铁” 《颂古》卷39鼓山邦颂,以及“惯用衲僧锁口诀”《虚堂录》卷9 都可以看出禅宗对它的重视。
不二法门以不可思议、峻烈陡峭为特征。“夫为宗师,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遇贱即贵,遇贵即贱。驱耕夫之牛,令他苗稼丰登;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遇贱即贵,握土成金;遇贵即贱,变金成土。”《五灯》卷16《义怀》把耕夫、饥人赖以维持生命的东西彻底剥夺,即可使其获得新生,拥有永久的富足与饱满。不二法门多是断绝命根的机法,禅宗以“顶门一锥”等比喻宗师以峻烈手段来粉碎迷情,促使学人觉悟。这些比喻有:“顶门一锥”、 《续古》卷6《东山空》:“只有顶门一锥。……铁佛也须汗出。” “顶上一锥”、《传灯》卷9《希运》:“老汉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一个汉,便从顶上一锥。” “顶后一锥”、《五灯》卷16《如璧》:“多少茫茫瞌睡人,顶后一锥犹未觉。若不觉,更听山僧剥剥剥。” “顶上一紥”、 《圆悟录》卷5:“须要本分作家,以金刚锤与他顶上一紥,正觅起处不得也。” “蓦头锥”、《五灯》卷16《惟尚》:“须是南泉第一机,不知不觉蓦头锥。” “脑后一锥”、《续古》卷6《竹庵邦》:“蓦然脑后一锥,铁佛也须汗出。” “脑后一槌”、《圆悟录》卷7:“及到海会遇见个老和尚,被他脑后一槌,从此丧却目前机,去却胸中物。” “痛下针锥”等。《五灯》卷11《义玄》:“敲骨取髓,痛下针锥。”
“钳锤”是冶工用钳夹住炽热的铁,用铁锤在铁床上将之煅打成形,制成各种铁器。禅宗“禀烹佛煅祖之钳锤,颂出衲僧向上巴鼻”《碧岩录》普照序, 常用的象征有:
“本色钳锤”:“示以本色钳锤。”《五灯》卷19《安民》
“本分钳锤”:“精金百炼须要本分钳锤。”《明觉语录》卷3
“作家钳锤”:“用作家之钳锤,与本分之草料。”《宏智广录》卷7
“向上钳锤”:“提起向上钳锤,石火电光莫及。”《圆悟录》卷18
“大钳锤”:“毒手惯曾烹佛祖,洪炉常用大钳锤。”《大慧录》卷12
“恶钳锤”:“烹佛烹祖大炉熹,锻凡锻圣恶钳锤。”同上
禅宗还以“本分草料”象征师家接化学人使用的毫不苟且的峻烈手段。“本分”,应有的一份。“草料”,牛马等的食料:“云门当时便与本分草料,使洞山别有生机一路,家门不致寂寥。”《无门关》第15则“若随语作解,即须与本分草料。”《圆悟录》卷14“本分草料”也叫“本分手脚”、 “本分手段”:“挥金刚王宝剑,用本分手段。”同上卷14“当时也好与本分手脚。”《碧岩录》第1则
“铁橛子”、“无孔笛”、“银山铁壁”、“蚊子叮铁牛”、“鸦啄铁牛”、 “金刚圈”、“栗棘蓬”、“针紥不入”、“石上栽花”、“直截根源”等,也常被用来象征公案无法以知性透过。
“铁橛子”指公案令人无从下手,无法咬嚼:“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时,正好着力。”《大慧录》卷19“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同上卷21“若是着实参禅兄弟,且从那里参起?只向疑不破处,横咬竖咬,如咬生铁橛相似。”《密庵语录》 “有祖以来,凡示一言半句,如吹毛剑,如生铁橛,如木札羹,如涂毒鼓,无你侧耳处,无你下口处,无你着意处,无你近傍处。”《中峰广录》卷1 “又有一般,往往以古人公案生容易见。一齐见之曰:“铁橛子没滋味。”阿呵呵!悟如生盲者问乳,言似贝作声会,言似雪作冷会。夫铁橛子者,非所以无滋味。无汝下嘴处,是谓之铁橛子。只向难下嘴处,奋发大勇猛心,竖咬横咬,咬咬不止,则忽然一咬咬破,咬破将来,始知此中有无尽法味,是谓铁橛子。后人不会,错作没滋味会。”《无尽灯论》上
“无孔笛”是无法吹奏出声音的没有孔的笛子,禅宗用它指难以用心机意识来参透公案。禅宗创造了很多富有神韵的“无孔笛”意象:
一喝唯言三日聋,谁怜大辩翻成讷?无孔笛,最难吹,角徵宫商和不齐。 《普灯录》卷30《参玄歌》
倒吹无孔笛,促拍舞凉州。《五灯》卷19《慧远》
无孔笛子毡拍板,五音六律皆普遍。《古尊宿》卷20《法演》
待把少林无孔笛,为君吹起小阳春。《续古》卷3《开福宁》
吹起少林无孔笛,十方沙界坦然平。《圆悟录》卷7
试把少林无孔笛,闲吹一曲访知音。《黄龙四家录·晦堂心》
四维上下绝遮拦,涌出冰壶印碧天。无孔笛中藏六律,一声惊起钓鱼船。 《颂古》卷6成枯木颂
一吹无孔笛,一抚没弦琴。一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同上卷17潜庵光颂
无孔笛子两头吹,韵出青霄彻九维。同上卷28佛灯珣颂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人天眼目》卷4
谩把少林无孔笛,等闲吹过汨罗湾。《大慧录》卷12
更把少林无孔笛,逢人应是逆风吹。《密庵语录》
万籁夜吹无孔笛,两溪朝奏没弦琴。要知此乐从何得?只属当人一片心。 《中峰广录》卷5
“银山铁壁”喻公案难以参透。铁性坚硬,难以钻研;山壁险峻,难以攀越。用一般凡情或分别智所难以明了的,即是银山铁壁:“银山铁壁,孰敢钻研?蚁咬铁牛,难为下口。不逢大匠,焉悉玄微?”《碧岩录》普照序“未透得已前,一似银山铁壁;及乎透得了,自己元来是铁壁银山。”同上第57则 “当净其意如虚空,勿于声色诈盲聋。工夫做到意根透,铁壁银山处处通。” 《中峰广录》卷4
“蚊子上铁牛”、“鸦啄铁牛”、“针紥不入”、“石上栽花”等常用来比喻公案的难以透越:“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嘴处。”《祖堂集》卷16《灵佑》 “如何是西来意?”“蚊子上铁牛。”《传灯》卷21《道匡》“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五灯》卷5《惟俨》“若论此事,如蚊子上铁牛相似,更不问如何若何,便向下嘴不得处,拼命一钻,和身透入。” 《高峰禅要》“石头曰:“这里针紥不入。”师曰:“这里如石上栽花。”” 《传灯》卷14《惟俨》
“无孔铁锤”是没有孔的、无法安把柄的铁锤,其喻义之一是象征禅机、公案的难以透过:“水洒不着,风吹不入,如个无孔铁锤相似。”《五灯》卷16《倚遇》“大唐国内,宗乘中事,未曾见有一人举唱。设有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如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传灯》卷18《玄沙》 “直教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不见有一法可当情,如个无孔铁锤相似。”《高峰禅要》
“金刚圈”、“栗棘蓬”常连用,喻禅机、公案难以透过。禅师往往采取知性难以透越的机语接人,如同设下“金刚圈”、“栗棘蓬”:“杨岐所谓栗棘蓬有刺而难吞,金刚圈者至小而难跳。勿语中有语,为人解粘去缚,不是人情底事。” 《圆悟录》卷12“古人凡有一言半句,设一个金刚圈、栗棘蓬,教伊吞教伊透。若是个英灵独透出情尘超理性者,金刚圈栗棘蓬,是甚么弄猢狲家具。” 《大慧录》卷16参禅悟道,就是要极力透过它:“又若金刚圈栗棘蓬,决定要吞,决定要透,但尽平生伎俩透将去,自然有个悟处。”《高峰禅要》 一旦透过之后,就能获得无穷的受用:“吞栗棘蓬,跳金刚圈,可以敌圣惊群,可以转凡成圣。”《圆悟录》卷4“须是透出金刚圈,吞却栗棘蓬。若透得一圈,则百千亿圈一时透过;若吞得一蓬,则无数亿蓬一时吞得。”同上卷10
对禅悟境界非思量所及的特点,中峰明本阐发尤切:
世所谓语言者,动乎其心而达于其口,即情想之昭著,未有无其义者也…… 唯吾佛祖之道则异于是……味之则如木札羹、铁钉饭,亲之则如吹毛剑、大火聚,目之则如闪电光、击石火,耳之则如涂毒鼓、旱地雷,入之则如荆棘丛,透之则如生铁壁。既不可以语默会,尤不可以智识通,及与天地鬼神,咸莫能测,所以目之为无义语也。夫无义者,超乎喜怒哀乐之外,脱乎情识意想之表,又岂容以经书文字圣凡名相而和会哉!《中峰广录》卷19
这段话将禅宗超逻辑、超智性的特征形容得非常精当。不二法门剿绝言语思量,如石火电光,不可凑泊。
《禅宗哲学象征 第七章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