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麻谷機緣純熟,在南泉“不是不是”言下就可以獲得大悟,因此南泉說“此是風力所轉,終成敗壞”,指出繞床振錫、卓然而立等僅是肉體運動,而肉體無非地、水、火、風四大合成,終有無常敗壞之日,絲毫無關于開悟解脫的弘旨。南泉用陡峻手法提撕麻谷,希望他超越“是”與 “不是”,體會到真正的禅旨與機用參《佛光》第4852頁。 章敬、南泉一指往南行,一指向北去,雖然有“是”與“不是”的不同,但它們是超越 “是”與“不是”的“是”與“不是”,是離絕思量的向上一路。而麻谷偏偏鑽入死胡同,因而遭到南泉的批評。
相形之下,鄧隱峰突破觸背關就顯得幹脆利落,頗有沩山踢倒淨瓶的氣概。南泉對鄧隱峰說,不得動著境,給我把水端過來。隱峰將水潑掉,南泉只好作罷。隱峰的作略,一如宗杲所贊歎:“眼中無翳休挑刮,鏡上無塵不用磨。信腳出門行大路,橫擔拄杖唱山歌。”《頌古》卷13徑山杲頌可見突破觸背關、破除迷執的最有效法寶就是不二法門。“幹屎橛”、“麻叁斤”、“吃茶去”是突破觸背關中幾則最爲著名的公案。
“幹屎橛”原指廁籌,禅宗爲了粉碎凡夫迷執,促其開悟,對尋佛問法者,每每答以幹屎橛。如僧問如何是佛,文偃答“幹屎橛”《羅湖野錄》卷1; 僧問歸省如何是清靜法身,歸省答“廁坑頭籌子”《五燈》卷16《歸省》;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洞山答“麻叁斤”《碧岩錄》第12則。 把尊貴的佛、清淨法身同幹屎橛、廁坑頭籌子、麻叁斤等拉扯到一起,旨在破斥學人對佛的清淨性的執著,打破參問者的妄情執見,使之恍然有悟。妄情執見是煩惱痛苦之源,破除了參問者的一切分別取舍、是非得失,就自然會獲得開悟:
突出麻叁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無門關》第18則
不念阿彌陀,南無幹屎橛。無智癡人前,第一不得說。《五燈》卷14《法恭》
“吃茶去”也是蜚聲禅林的公案。學人參訪趙州,不論以前來過沒有,趙州一概讓他“吃茶去”。院主問趙州來過也吃茶去,沒來過也吃茶去是什麼意思,趙州喚院主,院主應諾,趙州說:“吃茶去!”趙州主張隨緣任運,不涉言路,叁稱吃茶去,意在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一落入妄想分別,就與本性乖離。參禅的第一步,乃是“遇茶吃茶,遇飯吃飯”《祖堂集》卷11《惟勁》, 除去妄想,所以清湛愚老人《心燈錄》贊吃茶去叁字“真直截,真痛快”。對此,禅宗生動地形容爲:“百尺竿頭氈布巾,上頭題作酒家春。相逢不飲空歸去,洞裏桃花笑殺人。”《頌古》卷20自得晖頌此詩前二句以酒易茶,寫出酒香襲人的風致。後兩句借用詩仙兼酒仙李白的成句來招飲,使人無法抵擋這盛情邀約。茶禅一味,酒茶平等。如果生起吃茶吃酒的分別,又會被趙州蓦喝一聲: “吃茶去!”
禅宗對知性的清除,可謂不遺余力。禅宗反對擬議。“擬議”也叫“擬心”、 “擬意”、“擬思量”,指思量分別。禅宗指出,“道非言象得,禅非擬議知” 《五燈》卷12《子浚》, 主張直覺地把握對象,一經智性的思量,就悖離了禅道:“擬議之間,墮坑落塹”同上卷17《普鑒》, “未擬議前先蹉過,才思量處隔千山”《圓悟錄》卷13, “擬議則喪身失命,思量則千錯萬錯”《續傳燈錄》卷6《仲卿》。 禅機迅疾,不容擬議,“若論此事,如當門按一口劍相似,擬議則喪身失命”《碧岩錄》第73則, 必須絕卻擬議,才能發現自家的無上珍寶,所謂“不落言筌休擬議,回頭識取自家珍” 《頌古》卷33雲居佑頌。
禅宗強調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不可思議境。不二法門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用知解求禅,猶如“運糞入”:“只管尋討,學些子見解,記些子言句,此喚作運糞入。”《古尊宿》卷32《清遠》“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爲禅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五燈》卷9《靈佑》“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無等法,是名運糞入。”《古尊宿》卷2《懷海》“縱饒念得一大藏教,如瓶瀉水,喚作運糞入。”《大慧錄》卷16要獲得開悟,必須運糞出。“《淨名》雲“除去所有”,《法華》雲“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只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又雲蠲除戲論之糞。”《古尊宿》卷3《希運》除去心中的見解,即是除去相對的意識,也就是離四句,絕百非。“四句”指四句分別。第一句有門,是有而非空;第二句空門,是空而非有;第叁句亦有亦空門,是亦有亦空雙亦句;第四句非有非空門,是非有非空雙非句。“百非”之 “非”系泛指,表示衆多的否定判斷。四句百非是性相二宗常用的推理方法。一切事理都可用四句來推理,都可以有四種不同的解釋,但事物的本體卻只有一個。四句若離,百非自絕。學人請馬祖離四句絕百非直指西來意,馬祖讓他去問智藏,僧問智藏,智藏推托,僧又問懷海,懷海仍加以推托《傳燈》卷7《智藏》。 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禅林謂之“鎖口問”《從容錄》第6則。 “雲蓋鎖口訣”爲禅林所稱重,它如“楊岐老人鎖口訣,萬裏長城一條鐵” 《頌古》卷39鼓山邦頌,以及“慣用衲僧鎖口訣”《虛堂錄》卷9 都可以看出禅宗對它的重視。
不二法門以不可思議、峻烈陡峭爲特征。“夫爲宗師,須是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遇賤即貴,遇貴即賤。驅耕夫之牛,令他苗稼豐登;奪饑人之食,令他永絕饑渴。遇賤即貴,握土成金;遇貴即賤,變金成土。”《五燈》卷16《義懷》把耕夫、饑人賴以維持生命的東西徹底剝奪,即可使其獲得新生,擁有永久的富足與飽滿。不二法門多是斷絕命根的機法,禅宗以“頂門一錐”等比喻宗師以峻烈手段來粉碎迷情,促使學人覺悟。這些比喻有:“頂門一錐”、 《續古》卷6《東山空》:“只有頂門一錐。……鐵佛也須汗出。” “頂上一錐”、《傳燈》卷9《希運》:“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便從頂上一錐。” “頂後一錐”、《五燈》卷16《如璧》:“多少茫茫瞌睡人,頂後一錐猶未覺。若不覺,更聽山僧剝剝剝。” “頂上一紥”、 《圓悟錄》卷5:“須要本分作家,以金剛錘與他頂上一紥,正覓起處不得也。” “蓦頭錐”、《五燈》卷16《惟尚》:“須是南泉第一機,不知不覺蓦頭錐。” “腦後一錐”、《續古》卷6《竹庵邦》:“蓦然腦後一錐,鐵佛也須汗出。” “腦後一槌”、《圓悟錄》卷7:“及到海會遇見個老和尚,被他腦後一槌,從此喪卻目前機,去卻胸中物。” “痛下針錐”等。《五燈》卷11《義玄》:“敲骨取髓,痛下針錐。”
“鉗錘”是冶工用鉗夾住熾熱的鐵,用鐵錘在鐵床上將之煅打成形,製成各種鐵器。禅宗“禀烹佛煅祖之鉗錘,頌出衲僧向上巴鼻”《碧岩錄》普照序, 常用的象征有:
“本色鉗錘”:“示以本色鉗錘。”《五燈》卷19《安民》
“本分鉗錘”:“精金百煉須要本分鉗錘。”《明覺語錄》卷3
“作家鉗錘”:“用作家之鉗錘,與本分之草料。”《宏智廣錄》卷7
“向上鉗錘”:“提起向上鉗錘,石火電光莫及。”《圓悟錄》卷18
“大鉗錘”:“毒手慣曾烹佛祖,洪爐常用大鉗錘。”《大慧錄》卷12
“惡鉗錘”:“烹佛烹祖大爐熹,鍛凡鍛聖惡鉗錘。”同上
禅宗還以“本分草料”象征師家接化學人使用的毫不苟且的峻烈手段。“本分”,應有的一份。“草料”,牛馬等的食料:“雲門當時便與本分草料,使洞山別有生機一路,家門不致寂寥。”《無門關》第15則“若隨語作解,即須與本分草料。”《圓悟錄》卷14“本分草料”也叫“本分手腳”、 “本分手段”:“揮金剛王寶劍,用本分手段。”同上卷14“當時也好與本分手腳。”《碧岩錄》第1則
“鐵橛子”、“無孔笛”、“銀山鐵壁”、“蚊子叮鐵牛”、“鴉啄鐵牛”、 “金剛圈”、“栗棘蓬”、“針紥不入”、“石上栽花”、“直截根源”等,也常被用來象征公案無法以知性透過。
“鐵橛子”指公案令人無從下手,無法咬嚼:“凡看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心未明了,覺得迷悶沒滋味,如咬鐵橛相似時,正好著力。”《大慧錄》卷19“口議心思不及,方寸裏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同上卷21“若是著實參禅兄弟,且從那裏參起?只向疑不破處,橫咬豎咬,如咬生鐵橛相似。”《密庵語錄》 “有祖以來,凡示一言半句,如吹毛劍,如生鐵橛,如木劄羹,如塗毒鼓,無你側耳處,無你下口處,無你著意處,無你近傍處。”《中峰廣錄》卷1 “又有一般,往往以古人公案生容易見。一齊見之曰:“鐵橛子沒滋味。”阿呵呵!悟如生盲者問乳,言似貝作聲會,言似雪作冷會。夫鐵橛子者,非所以無滋味。無汝下嘴處,是謂之鐵橛子。只向難下嘴處,奮發大勇猛心,豎咬橫咬,咬咬不止,則忽然一咬咬破,咬破將來,始知此中有無盡法味,是謂鐵橛子。後人不會,錯作沒滋味會。”《無盡燈論》上
“無孔笛”是無法吹奏出聲音的沒有孔的笛子,禅宗用它指難以用心機意識來參透公案。禅宗創造了很多富有神韻的“無孔笛”意象:
一喝唯言叁日聾,誰憐大辯翻成讷?無孔笛,最難吹,角徵宮商和不齊。 《普燈錄》卷30《參玄歌》
倒吹無孔笛,促拍舞涼州。《五燈》卷19《慧遠》
無孔笛子氈拍板,五音六律皆普遍。《古尊宿》卷20《法演》
待把少林無孔笛,爲君吹起小陽春。《續古》卷3《開福甯》
吹起少林無孔笛,十方沙界坦然平。《圓悟錄》卷7
試把少林無孔笛,閑吹一曲訪知音。《黃龍四家錄·晦堂心》
四維上下絕遮攔,湧出冰壺印碧天。無孔笛中藏六律,一聲驚起釣魚船。 《頌古》卷6成枯木頌
一吹無孔笛,一撫沒弦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同上卷17潛庵光頌
無孔笛子兩頭吹,韻出青霄徹九維。同上卷28佛燈珣頌
密室開金鎖,閑步下松門。謾將無孔笛,吹出鳳遊雲。《人天眼目》卷4
謾把少林無孔笛,等閑吹過汨羅灣。《大慧錄》卷12
更把少林無孔笛,逢人應是逆風吹。《密庵語錄》
萬籁夜吹無孔笛,兩溪朝奏沒弦琴。要知此樂從何得?只屬當人一片心。 《中峰廣錄》卷5
“銀山鐵壁”喻公案難以參透。鐵性堅硬,難以鑽研;山壁險峻,難以攀越。用一般凡情或分別智所難以明了的,即是銀山鐵壁:“銀山鐵壁,孰敢鑽研?蟻咬鐵牛,難爲下口。不逢大匠,焉悉玄微?”《碧岩錄》普照序“未透得已前,一似銀山鐵壁;及乎透得了,自己元來是鐵壁銀山。”同上第57則 “當淨其意如虛空,勿于聲色詐盲聾。工夫做到意根透,鐵壁銀山處處通。” 《中峰廣錄》卷4
“蚊子上鐵牛”、“鴉啄鐵牛”、“針紥不入”、“石上栽花”等常用來比喻公案的難以透越:“蚊子上鐵牛,無你下嘴處。”《祖堂集》卷16《靈佑》 “如何是西來意?”“蚊子上鐵牛。”《傳燈》卷21《道匡》“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五燈》卷5《惟俨》“若論此事,如蚊子上鐵牛相似,更不問如何若何,便向下嘴不得處,拼命一鑽,和身透入。” 《高峰禅要》“石頭曰:“這裏針紥不入。”師曰:“這裏如石上栽花。”” 《傳燈》卷14《惟俨》
“無孔鐵錘”是沒有孔的、無法安把柄的鐵錘,其喻義之一是象征禅機、公案的難以透過:“水灑不著,風吹不入,如個無孔鐵錘相似。”《五燈》卷16《倚遇》“大唐國內,宗乘中事,未曾見有一人舉唱。設有人舉唱,盡大地人失卻性命,如無孔鐵錘相似,一時亡鋒結舌去。”《傳燈》卷18《玄沙》 “直教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不見有一法可當情,如個無孔鐵錘相似。”《高峰禅要》
“金剛圈”、“栗棘蓬”常連用,喻禅機、公案難以透過。禅師往往采取知性難以透越的機語接人,如同設下“金剛圈”、“栗棘蓬”:“楊岐所謂栗棘蓬有刺而難吞,金剛圈者至小而難跳。勿語中有語,爲人解粘去縛,不是人情底事。” 《圓悟錄》卷12“古人凡有一言半句,設一個金剛圈、栗棘蓬,教伊吞教伊透。若是個英靈獨透出情塵超理性者,金剛圈栗棘蓬,是甚麼弄猢狲家具。” 《大慧錄》卷16參禅悟道,就是要極力透過它:“又若金剛圈栗棘蓬,決定要吞,決定要透,但盡平生伎倆透將去,自然有個悟處。”《高峰禅要》 一旦透過之後,就能獲得無窮的受用:“吞栗棘蓬,跳金剛圈,可以敵聖驚群,可以轉凡成聖。”《圓悟錄》卷4“須是透出金剛圈,吞卻栗棘蓬。若透得一圈,則百千億圈一時透過;若吞得一蓬,則無數億蓬一時吞得。”同上卷10
對禅悟境界非思量所及的特點,中峰明本闡發尤切:
世所謂語言者,動乎其心而達于其口,即情想之昭著,未有無其義者也…… 唯吾佛祖之道則異于是……味之則如木劄羹、鐵釘飯,親之則如吹毛劍、大火聚,目之則如閃電光、擊石火,耳之則如塗毒鼓、旱地雷,入之則如荊棘叢,透之則如生鐵壁。既不可以語默會,尤不可以智識通,及與天地鬼神,鹹莫能測,所以目之爲無義語也。夫無義者,超乎喜怒哀樂之外,脫乎情識意想之表,又豈容以經書文字聖凡名相而和會哉!《中峰廣錄》卷19
這段話將禅宗超邏輯、超智性的特征形容得非常精當。不二法門剿絕言語思量,如石火電光,不可湊泊。
《禅宗哲學象征 第七章 禅宗哲學的開悟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