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学的本心论▪P2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人。”《祖堂集》卷17《岑和尚》它是十字街头和泥合水、“风吹满面尘”《传灯》卷22《竟脱》 的禅者,是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境:“本来人,触处居尘不染尘!”《通玄百问》

   “本来身”是超出肉质生命之外的精神本源。它离形绝相,无可比拟,“举世不相似”《祖堂集》卷14《杉山》, 因此不能向四大五蕴的肉体中去寻求,而要返观内照才能见到:“如何是本来身?”“回光影里见方亲。” 《五灯》卷13《弘通》但它同样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传灯》卷10《景岑》:“问:“离却五蕴,如何是本来身?”师云:“地水火风,受想行识。”” 在烦恼中体证“本来身”,就可将热恼的红尘世界化作清凉的菩提道场: “随流认得本来身,遍界莫非无价珍。”《圆悟录》卷19“本来姓”也是超出赵钱孙李之外的精神本源。禅师常以“姓王姓张姓李俱不是,汝本来姓什么”勘验学人《传灯》卷20《审哲》, “本来姓”是纯明的自性,不可言说。一落唇吻,即成过咎。

   “本来事”也叫“本分事”,即清净无染的本心。它存在于相对的意识没有生起之前,《祖堂集》卷19《香严》:“汝初从父母胞胎中出,未识东西时本分事,汝试道一句来。”卷9《洛浦》:“佛魔不到处,犹未是学人本分事。”  “圆满十方,亘古亘今”《五灯》卷10《慧诚》, 它不能被言语思维所描述度量,《古尊宿》卷21《法演》:“上堂,僧问:“如何是本分事?” 师云:“结舌无言。””《传灯》卷10《灵鹫闲》:“是汝诸人本分事,若教老僧道即与蛇画足。”  人人本具,不可外求。《祖堂集》卷9《洛浦》: “僧问:“如何是学人自己本分事?”师云:“抛却真金,拾得瓦砾作什摩?””  但纵使不从人觅,也未曾遗失,《传灯》卷12《丰德僧》:“问:“如何是本来事?”师曰:“终不更问人。””《五灯》卷5《尸利》:“问石头: “如何是学人本分事?”头曰:“汝何从吾觅?”曰:“不从师觅,如何即得?” 石头曰:“汝还曾失么?””  由于执着于分别妄想,人们悖离了“本分事”, “只为无始劫来抛家日久,背驰此本分事,向六尘境界里妄想轮回,不能回光返照,甘处下流”《圆悟录》卷13。 只有放舍下欲望的人,才能明白这个 “本分事”:“须是奇特人,方明本分事。要明本分事,还他奇特人。”同上卷4“本分事”是“昨夜三更日正午”的照亮暗夜的阳光《传灯》卷17《遁儒》, 是“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的脱落浮华回归于纯净本源 《续古》卷3《圆悟勤》引药山语。

   “无缝塔”也是本心圆满的典型象征。无缝塔是没有缝棱的石塔。一般的佛塔用木或石累砌而成,所以都有缝。用一块卵形整石来建造的塔,塔身无缝棱,作为墓塔之用,就是无缝塔。禅宗指出,对这“无缝塔”,用肉眼无法看见,必须用超越形相的慧眼才能见到:

   欲建南阳无缝塔,般轮下手实应难。本来成现何须作,到处巍然着眼看。 《颂古》卷8本觉一颂

   “无缝塔”纵是一流的工匠也难以斫造,但是,如果执着于“无缝塔”不可见的观念,则又会形成新的迷执,因此禅宗随说随扫,将“无缝塔”超越形相的观念又加以破除:“如何是无缝塔?”“五尺六尺。”《传灯》卷18《悟真》  “直饶说似个无缝塔,也不免老僧下一个橛。”同上卷20《龙溪》无缝塔不在形相中,不在形相外。只有用慧眼去“看”,才能“向无缝塔中安身立命,于无根树下啸月吟风”《五灯》卷6《立禅师》。 

   二、“无位真人”

   “无位真人”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侧重本心的尊贵性。“无位真人”是临济禅的思想精髓。铃木大拙在《临济的基本思想——〈临济录〉中“人”之研究》中指出:““人”的概念是全书的关键,也是真正禅宗精神的核心。”转引自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第8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临济录》载:

   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

   佛教一般修行之次第,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位。“无位真人”即指不住于任何阶位的自由的人,即人人本具的佛性,是无始以来的真我。为了避免触犯,所以不说是佛性。学僧探问“真人”之所在,临济便以峻烈手段逼拶他,要他回光返照,自己解答。僧人正要开口,临济担心他落在识心中,触了不可说的忌讳,遂立即将他推开,阻止他开口,又担心他执着名相,便随说随扫,将“无位真人”等同于“干屎橛”,显出凡圣一如之境。 “无位真人”公案说明,每个人都有圆满自足的本心,由于它受到情识污染,以致于隐藏而不能显露。禅林颂云:

   春风浩浩烘天地,是处山藏烟霭里。无位真人不可寻,落花又见随流水。 《颂古》卷21白云端颂

   播土扬尘没处藏,面门出入太郎当。撒尿撒屎浑闲事,浩浩谁分臭与香。 同上保宁勇颂

   临济喜欢用“活泼泼地”来描述平常的、自由的人的生命活动。“你还识渠么?活泼泼地,只是勿根株。拥不聚,拨不散,求着转远,不求还在目前,灵音属耳。”《临济录》“无位真人”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情趣,流宕着活泼圆转的机用。春风送暖,烘拂天地,而无位真人却如同潜藏在烟霭里的春山,如同白云缭绕的桃花源,迷离惝恍,不可寻觅。从流水飘浮而至的落花上,可以感受到它的气息,但如果寻源问津,却杳无迹象。一个“又”字,点明作者追寻无位真人不是一年,而是多年。参禅者只有发现自己心灵中的那片桃源,才不再寻求,而向内“看,看”,与本心合而为一。

   与守端重在塑造意境不同,仁勇的禅诗,则直截指出,禅者的生命中存在着无位真人。铃木大拙说:“临济的“无位真人”即指自性。他的说法几乎完全围绕着这个人,这人有时亦称作“道人”。他可说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强调在人生活动每一方面都存在着这个人。他孜孜不倦地要他的弟子们去体认这个人或真正的自性。”铃木大拙《禅学讲座》,见《禅宗与精神分析》第43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汾阳“十智同真”中的“同遍普”指出,开悟并不是进入到一个特别的世界里,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如土、石、瓦砾中,都存在着佛法;浮山九带的“平怀常实带”则指出,佛法无特别处,着衣吃饭都是真实佛法,“信手拈来草,无可无不可。设使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何差异”,“无圣可求,无凡可舍。内外平怀,泯然自尽”《人天眼目》卷2, “吃饭吃茶无别事,见山见水总皆然”《五家宗旨纂要》。 “无位真人”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自然会展开现象界的撒尿撒屎的生活,在看似平凡卑下的生活中,显露着妙用。由此可见临济禅超越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特质。

   与“无位真人”同类的象征是“主人公”。“主人公”超出世俗的名姓之外,是每个人原真的自己。《古尊宿》卷9《慈照》:“师云:“主人公姓什么?” 云:“不得姓。”师云:“名什么?”云:“不得名。””  师彦在石上坐禅时,自唤“主人公”,提醒自己不要昏昏沉沉,上当受骗。师彦所呼唤的“主人公”,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即“本来面目”;《五灯》卷16《如哲》: “有以瑞岩唤主人公话问者,师答以偈曰:“瑞岩长唤主人公,突出须弥最上峰。大地掀翻无觅处,笙歌一曲画楼中。””  洞山也以“阿那个是阇梨主人公” 来启迪学人《洞山悟本录》。 亡名古宿偈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公。 《五灯》卷6《亡名古宿》

   “五蕴山头”即是肉身的物质的我。禅宗认为,在肉身的物质的“我”的里面,还有一个灵性的“我”,这就是“主人公”,即本心自性,它“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真心直说》。 虽然纯明澄澈的本心自性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与物质的“我”同门出入,却有很多人不识本心,“不知身是主人公,弃却骊龙别处觅”《祖堂集》卷4《丹霞》, 正如寒山诗所感喟的那样: “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不识主人公,随客处处转。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脔。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全唐诗》卷806因此善慧提醒世人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善慧录》卷3本心犹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同上, 故而很多人“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五灯》卷2《宝志》。 只有回光返照,断绝攀缘,才能将物质的我转化为本心自性:

   五蕴山头古佛堂,拈香择火好承当。何须向外求贤圣,终日无非是道场。 《颂古》卷4本觉一颂

   与“主人公”相类的象征还有“观察使”、“使君”。“观察使”、“使君” 在唐时是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禅宗有时也用它来象征自性。明哲问洞山近离什么处,洞山说湖南。明哲问起“观察使”的情况,洞山说他“不得姓”、 “不得名”、“自有廊幕在”,他不治事,不出入,特别尊贵《传灯》卷14《明哲》。 明哲借“观察使”话头勘验洞山,洞山深知其意,回答自有“廊幕”为他办事,这个“廊幕”就是表层的、肉体的我。“我”的一切活动…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学的本心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