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P4

  ..续本文上一页样。只要参透定盘星在什么地方,就可大彻大悟。禅林颂此公案云:“游子奔驰不少安,但知门外逐歌欢。自家田地荒来久,只看人间花药栏。”《颂古》卷33枯木成颂也是感叹学者拘泥于“花药栏”而不知回光返照。

   ““便恁么”,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颂这僧道“便恁么去时如何”。雪窦指出,学人对云门答语如此领会,“便恁么去”,未免“太无端”。启发读者思考:学人到底是会了才这样问还是不会才这样问?“金毛狮子大家看”,学人到底是不是金毛狮子?雪窦再一次把甄别玉石的机会留给了读者。

   此诗以泯除拣择扫荡情识为重点。前部分扫除学人对花药栏的种种误解,指出应于象外见意,进行超悟体证,不可粘着在花药栏上;后部分吟咏公案的后半, “太无端”三字,引而不发,将读者的思路引向自悟自看的内证体验。在花药栏公案、雪窦颂古的终点,正是读者参悟的起点。雪窦之诗遮而不表,扫荡情识,指向自悟,具有羚羊挂角不可凑泊的特质。对公案成句的随手拈用,即兴点染,也使得此诗颇具圆机活趣。“无端”的花药栏,使得一切知性的努力都成为“无端”。

   表达泯除拣择禅悟体验的,还有“洞山麻三斤”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12则:

   举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对本则公案,圆悟列举了诸多误解:“人多作话会道,洞山是时在库下称麻,有僧问,所以如此答;《佛光》第4851页:“洞山守初禅师显示尽大地无一不是佛之当体之公案。……盖麻三斤乃彼时洞山眼前之物,洞山以此作答,用以表示佛法之真实,意谓身旁无论何物均是佛法。”  有底道洞山问东答西;有底道,尔是佛,更去问佛,所以洞山绕路答之。死汉;更有一般道只这麻三斤便是佛,且得没交涉。尔若恁么去洞山句下寻讨,参到弥勒佛下生,也未梦见在。何故?言语只是载道之器,殊不知古人意,只管去句中求,有什么巴鼻!不见古人道,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见道即忘言。”《颂古》卷36地藏恩颂:“尺璧未为重,片言不可轻。领取钩头意,莫认定盘星。”  要想达到这个境界,须勘透机锋之前的机锋才行。这麻三斤,好似长安大路,举足下足,无有不是,与云门胡饼一样,都难以凭知性透过。必须摒落情尘意想,尽除得失是非,才能领会。雪窦颂云:

   金乌急,玉兔速,善应何曾有轻触。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

   “金乌急,玉兔速”,圆悟指出这两句“与洞山答“麻三斤”更无两般。日出日没,日日如是”,人们多作情解说,金乌是左眼,玉兔是右眼,毫无交涉。如果这样理解,达摩一宗扫地而尽。雪窦在公案的紧要处,曲通一线说“善应何曾有轻触”,谓洞山之答,如钟在扣,如谷受响,大小随应,未曾轻触。

   “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有人认为麻三斤真的是在回答什么是佛,从句中求解会。实则洞山曾说过:“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五灯》卷15《守初》雪窦指出,对麻三斤作展事投机式的理解,好似跛鳖盲龟进入空谷,猴年马月也不能找到出路。

   “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僧问智门:“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门云:“花簇簇,锦簇簇。会么?”僧云:“不会。”智门云:“南地竹兮北地木。”智门之答,与“麻三斤”、“金乌急,玉兔速”并无二致。北塔祚颂:“麻皮三斤不用秤,秤头那肯坐于蝇。一念才生筋骨露,徒劳更觅定盘星。” 《颂古》卷36长灵卓颂:“洞山的的麻三斤,明月堂前赠若人。碧眼□ 眉才举首,又随云雨暗惊神。”同上涂毒策颂:“水断流,山突兀,为君放出辽天鹘。拟欲风前瞬息时,抬眸已是成窠窟。非窠窟,咄咄咄。”同上  均是吟咏麻三斤的不可拟议特征。浮山远颂:“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去年一百五,今岁又还他。”同上吟咏麻三斤旨在使人彻见本心,一切现成。无门颂:“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无门关》第18则意为学人问什么是佛,进入了判断是非之中,故须将之翦除。

   “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虽然只是个“麻三斤”,雪窦却老婆心切,旁征博引。陆亘作宣州观察使时,闻南泉迁化,入寺临祭,呵呵大笑。这是超越了悲欣得丧之境的大笑,是无丝毫情尘意垢的大笑。院主不解其意,问他为什么不哭反笑。陆亘说如果院主下得了一句转语就哭,院主无语,陆亘便大哭起来。这又是超越了道得与道不得的一哭,感叹南泉去世已远,慧命无人绍继。后来长庆听了说:“大夫合笑不合哭”,仍是站在超越的立场立论。雪窦借此典故,说如果用知见解会的俗眼来看“麻三斤”公案,必定会贻笑大方。

   此诗运用了与“麻三斤”同样不可拟议的“金乌急,玉兔速”、“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意象,既是对麻三斤的有力烘染,又是对读者情念的截断铲除。以“跛鳖盲龟入空谷”,形容寻言逐句者永无了悟之期,生动形象;以“合笑不合哭”的禅门典故,说明不可用世俗情见来穿凿公案,以免贻笑大方。诗以遮法为主,扫除情识,抽钉拔楔,不着死语,灵动跳脱。

   二、截断意路

   本类公案与颂古,在精神实质上与前一类相同,也是泯除拣择。只不过从机法上看,较之前一类公案,这一类公案显得更为峻峭凌厉,往往是师家采取激烈的机锋,来截断意路。这类公案有“南泉斩猫”、“赵州顶鞋”等。《碧岩录》载:

   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南泉见,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斩。”众无对。泉斩猫儿为两段。第63则

   南泉复举前话,问赵州,州便脱草鞋,于头上戴出。南泉云:“子若在,恰救得猫儿。”第64则

   南泉斩猫公案的主旨在于显示截断有、无相对之执见。东西两堂争论猫儿有否佛性,参《佛光》第3742页。亦有将争猫儿理解为争夺猫儿者。《颂古》卷11汾阳昭颂:“两堂上座未开盲,猫儿各有我须争。”杜松柏《禅门开悟诗二百首》第292页亦谓:“出家人应无贪爱执着,可是东堂西堂的和尚,却为了一只猫儿起了争执。”  南泉提起猫儿,意在考验学人中有没有见地透达者。本则公案闻名于禅林,称为难关,为天下禅僧广泛讨论。有人说提起猫儿处便是,有人说斩杀之处便是,皆不着边际。南泉纵是不提起猫儿,也仍然可以把道理说得很透彻。南泉有定乾坤的眼,也有转乾坤的机用。当南泉提起猫儿时,即使有人答对了,南泉也照样会斩猫。《颂古》卷11广德光颂:“南泉提起下刀诛,六臂修罗救得无?设使两堂俱道得,也应流血满街衢。”  正令当行,十方坐断。其实南泉的用意并不在斩与不斩上。对本则公案,“若向情尘意见上讨,则辜负南泉去。但向锋剑刃上看,是有也得无也得,不有不无也得”圆悟语。 如果向语句上转来转去,就毫无关涉。因为南泉提起猫儿,并不是真的要人说出什么话来,而是要教人各自领悟,各自受用。如果不这样领悟,终究摸索不着。雪窦颂云:

   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

   “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两堂僧人争论猫儿是否有佛性,都沉迷外相,没有休歇之处,虽然论战之时烟起尘嚣,却争不出个结果,难以彻见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颂古》卷11白云端颂:“可怜皮下皆无血,直得横尸满道途。”成枯木颂:“当机不荐眼如痴,岂辨锋芒未露时。”楚安方颂: “南泉提起为诸人,自是诸人眼不亲。”胡安国颂:“满堂兔马非龙象,大用堂堂总不知。”简堂机颂:“青蛇提起血腥臊,几个男儿有胆毛。直下血流犹未觉,举头还见铁山高。”  

   “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两句一转,由对争猫的批评转向对斩猫的赞叹上来,说幸有南泉能够施行佛法正令,当机立断地斩猫截疑,而不必在意别人批评他“偏颇”——如果有人认为他犯了杀戒,那只是偏颇的批评,任它去好了。南泉斩猫之举确实令不少人震惊。佛教禁止杀生,认为杀生会落入果报,南泉却毅然行之,因此有人认为南泉斩猫是不惜冒着落入果报的危险。如绿雨蕉颂云:“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借用唐人陈陶《陇西行》,谓南泉为了祛除执迷,不顾落入果报的危险而斩猫不顾身。众僧一无开悟,死在句下丧胡尘。猫儿已死,如无定枯骨;公案流布后世,成为禅师们参悟的对象。南泉的用意,是挥动杀人刀,斩断学人的相对念。“禅是一种首先要否定从差别进入平等——真空无相自己之法,但是,真正的否定必须是“大死一番,再活现成”的真正肯定从平等又一次进入差别——真空妙有自己之道。”《一日一禅》第153页正是在这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的当机妙用中,学人疑团粉碎,彻见本心:“尽力提持只一刀,狸奴从此脱皮毛。血流满地成狼藉,暗为春风染小桃。”《颂古》卷11无准范颂

   南泉斩猫的当天晚上,弟子赵州回来,南泉把白天的事复叙了一遍,问他如果在场会怎么做。赵州一言不发,脱下草鞋顶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说你如果当时在场便会救得猫儿。赵州参活句不参死句,显发全机大用。赵州曾说:“我是法王,对各种佛法道理十分通达自在。”赵州的作略确实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南泉、赵州心意相投,机锋相合。雪窦颂云:

   公案圆来问赵州,长安城里任闲游。草鞋头戴无人会,归到家山即便休。

   “公案圆来问赵州,长安城里任闲游。”赵州是南泉的弟子,对南泉的意思了解得很透彻,一拨便转。才闻举着,剔起便行。师…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