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导众生,将清凉世界与热恼人生打成一片。
曹山本寂继承洞山正偏五位之说,藉君臣相对之谊而说明五位之旨诀,称为君臣五位。曹山以君象征本体,以臣象征现象界。君臣道合,则天下太平,冥应众缘,不堕诸有,动静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体用一如,是最高的悟境。曹洞宗正偏、君臣五位,生动凝炼说明了参禅悟道者在不同阶位的悟道境界。
三、功勋五位、五相的诗禅感悟
除了正偏、君臣五位之外,良价又别作“功勋五位”之说,即向、奉、功、共功、功功。据《人天眼目》卷3, 洞山以五诗来回答学人的问题:
向 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屈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奉 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功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共功 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功功 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与正偏五位一样,功勋五位的主要意旨也是用来判断禅僧悟解的浅深。向、奉表示信仰的建立,但缺乏悟解;功、共功表示悟解的深入,尤其是在对外境(色法)的否定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功功,表示彻悟,完全解脱,属成佛作祖的境界。
“向”是趣向之意。清三山来《五家宗旨纂要》:“君向臣,父亲子,亦正中偏也。”诗以古代圣君效法帝尧按一定尺度治世,喻本体界自有其规律、法度。君主有时出现在街头,但人们目睹文明景象,只知道讴歌圣朝,却不识眼前的君主。喻参禅者虽然隐约知道本体界在发生作用,却还没有证入本体,落在偏界;“奉”,是承奉之奉。《五家宗旨纂要》:“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亦偏中正也。”奉如同热恋中的情侣,时刻把对方放在心上。佳人洗尽铅华,闺中待婿;杜鹃泪干继血,花底催归,喻参禅者洗尽世俗纷华,感应自然真如的召唤,回到精神故园,明心见性。后二句有二层喻义:(1 )大道对参禅者早日归家(悟道)的提醒。百花落尽,生意凋残,道路迢迢,乱山横亘,而鹃啼无歇,一似大道对参禅者的殷切呼唤。(2)求道而尚未得道。落英缤纷, 触目可见,但花底啼鹃,却难以寻觅,纵是万水千山走遍,也难睹芳踪。象喻参禅者虽经多方求索(奉),仍没有得到大道本源;“功”,是修行的成就;《五家宗旨纂要》:“到此浑身放下,撒手忘依,便能全身担荷,彻底承当,内外一如,更无异体,正中来也。”这时已证悟本体,于现象界一切,撒手不顾,无为闲适。泯灭理事,枯木吐花,倒骑象麟,木马嘶风,泥牛吼月。参禅者超越尘世,在本体界中,月皎风清,光明一片,天机裸裎;“共功”,是自己成就后去度化众生。《五家宗旨纂要》:“君臣会合,父子通同,黑白不分,兼中至也。”觉悟的人,不停止在悟境、空境,而重返现象界灰头土面地去化导众生。佛与众生本体自性并无差异,如山之自高,水之自深,所以不必以佛为尊贵而以众生为卑微;要在现象界的万别千差中,显示出本体的妙用,事理兼带,体用不二,如同鹧鸪之啼,百花之新[3];“功功”, 指此功较前位之功为深。《五家宗旨纂要》:“功成而不处,故云不共,兼中到也。”前位还有“共”,而此位则不共,不但法不可得,而且连非法也不可得。理事混然,本体界与现象界融为一体,功行不可思议,是禅悟极致。参禅者只要一落形相,即乖本体,拟心求佛,更是羞惭。绝对本体自极为久远的时间以来,无人能识能名。既臻此悟境,又何须像善财那样从事无穷无尽的参学?
为了配合说明君臣五位之旨,曹山又作了“五相”诗。《参同契》:“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理与事、明与暗各自相对待而又统一于真如之体,不可偏废。《宝镜三昧》:“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夜半正明,指暗中有明;天晓不露,指明中有暗。明与暗这对范畴,发展到洞山与曹山的五位禅法时,便出现了以黑白来表现明暗关系的五相诗。在洞山五位中,夜半、不露相当于正位,有平等性之意;正明、天晓,相当于偏位,有差别之意。夜半正明与天晓不露,表示法性真如与森罗万法彼此相入,互为一如。曹山五相,用黑色表示“正”(即“体”、“暗”),用白色表示“偏”(即“用”、“明”),以●中之黑色代表本体界,○中之白色代表现象界。只有在体用冥合、明暗相合的境界中,才达到五位中“兼中到”这一最高功位。据《曹山录》记载: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 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相当于正中偏,背理就事。此时自性未明,只见事物,而不见理体。诗以科考相喻,将未成佛前的众生喻为尚无功名的白衣秀才。白衣有拜相的希望,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此性人人具足,虽为白衣、未拜相,却是积代簪缨之后,不必因落魄而自卑自艾,伤拜相(成佛)之无望。参禅者在臣位(现象界)中,当知有明见自性的可能性;
相当于偏中正,舍事入理。参禅者在现象界中,已知自性之理,惟大事未明,知空而未能证空。古代君主于辰时上朝,如今子时上朝,群臣未至,政令不行,喻本位已显露,但仍未发生作用。正偏关系犹如君臣关系。君主施令,臣子奉行。本体界发生作用,现象界显示作用。兜率界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内院为未成佛者之居处。佛经谓弥勒于此宣说佛法,满四千岁后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未离兜率界,谓参禅者境界尚未圆熟,还没有见道成佛,因为他对理事关系证悟的程度,如乌鸡行于雪上,黑白分明,尚未融为一体;
相当于正中来,此时非染非净,非正非偏,现象界不可能存在之事,在这里都活泼地呈现,是见道时的“不可思议”境;○相当于正偏五位中的兼中至。禅者证悟自性之后,又转身而出,接引众生。日喻王子,王子初降王宫,指佛祖在王宫刚刚降生下来。曹洞宗讲回互,所以说有了太阳(佛祖、悟心)还不够,还离不了月亮(玉兔、现象界)。王宫、日是正,玉兔、月是偏。佛经称佛果为“无功”。悟者之所以没有离开此现象界而住于佛位、圣境,是因为他不愿躺在自受用上安享太平,而是悲智双运,下化众生,这才导致了人天合一、居于正位的延迟;●相当于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此时即事即理,即理即事,理事、体用融汇互摄,体用一如,以至于看不到半点蛛丝马迹。在这样的境界中,无可说,无可名,作为历史起始点的威音王不知道,作为历史终结点的未来佛弥勒也照样不清楚!
曹洞宗的各种五位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体系,曹洞宗人为了描述这一体系,阐释其禅学理念、悟道境界,往往借助于诗歌进行形象性的表达。曹洞宗禅髓与诗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个繁富庞大体系的中心,便是理事的偏正回互。掌握这个要点,也就掌握了进入曹洞宗禅学殿堂的钥匙,掌握了解读曹洞宗禅诗的纲领。
四、曹洞宗禅诗的美感特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曹洞宗禅诗象喻系统,是由相对立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一是本体意象序列,一是事相意象序列:
(1)哲学意象:正组:●体 正 君 主 黑 暗 尊 空 无 净 佛真 本体 涅涅 平等 绝对
偏组:○ 用 偏 臣 宾 白 明 卑 色 有 染 凡俗 现象 生死 差别 相对
(2)意识意象:正组:静 向 内 心 睡眠 混沌 初夜 五更
偏组:动 背 外 物 梦醒 支离 日出 天晓
(3)人物意象:正组:本来人 主人翁 我 黑面老婆 富贵宰相 母父 石女 木童 头 形体
偏组:流浪者 客作汉 渠 白头翁子 白衣秀才 子 子 俗女 俗童 影 影像
(4)山水意象:正组:灵源 皓月 寒岩 青山 流水 岩谷 孤峰顶上
偏组:支派 轻烟 薄雾 白云 波浪 市廛 十字街头
(5)其他意象:正组:银碗 明月 皂衫 乌鸡 大树 江湖 途中 一
偏组:白雪 白鹭 白练 白雪 毫末 滴水 屋里 多
曹洞宗的各种五位,都是上述两大意象系列的不同回互关系:正中偏,由体起用、背理就事,以玉兔明、金鸡唱、龙吟、虎啸、石女弄机、木人作舞、木童敲户等生机盎然的画面,象喻事相的蓬勃生起、机用的活泼开展;偏中正,摄用归体、舍事入理,以认影作头、轻烟笼月、薄雾锁岩、白云笼岳等喻象,表征体蔽于用。以缥缈意象对恒固意象的笼罩,喻森罗万相对绝对本体的遮蔽,启迪参学者由用归体;正中来,开悟成佛,有体有用,以无中有路、鸟道玄路、空里步、不触讳、绝尘埃、焰里寒冰、九月杨花、泥牛吼水、木马逐风、枯木花开,喻不落左右的禅悟境界;兼中至,兼正与偏,卷舒自在,以两刃交锋、雪刃笼身,莫辨、难明、无迹、无痕,喻体用冥合的禅悟境界;兼中到,体用不二、理事一如,以银碗盛雪,明月藏鹭喻偏正回互的禅悟至境,臻此境界,即事即理,即理即事,事理不二,非正非偏。曹洞宗的的核心是理事、偏正的兼带回互,其禅诗象喻系统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由这两组意象的兼带回互出发,形成了曹洞宗禅诗卓异的美感特质:
1.触目菩提,能所双遣。正中偏、偏中正,…
《曹洞宗禅诗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