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曹洞宗禅詩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導衆生,將清涼世界與熱惱人生打成一片。

   曹山本寂繼承洞山正偏五位之說,藉君臣相對之誼而說明五位之旨訣,稱爲君臣五位。曹山以君象征本體,以臣象征現象界。君臣道合,則天下太平,冥應衆緣,不墮諸有,動靜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體用一如,是最高的悟境。曹洞宗正偏、君臣五位,生動凝煉說明了參禅悟道者在不同階位的悟道境界。

     叁、功勳五位、五相的詩禅感悟

   除了正偏、君臣五位之外,良價又別作“功勳五位”之說,即向、奉、功、共功、功功。據《人天眼目》卷3, 洞山以五詩來回答學人的問題:

   向 聖主由來法帝堯,禦人以禮屈龍腰。有時鬧市頭邊過,到處文明賀聖朝。

   奉 淨洗濃妝爲阿誰,子規聲裏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山深處啼。

   功 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隱千峰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共功 衆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萬別千差明底事,鹧鸪啼處百花新。

   功功 頭角才生已不堪,擬心求佛好羞慚。迢迢空劫無人識,肯向南詢五十叁。

   與正偏五位一樣,功勳五位的主要意旨也是用來判斷禅僧悟解的淺深。向、奉表示信仰的建立,但缺乏悟解;功、共功表示悟解的深入,尤其是在對外境(色法)的否定方面達到了一定水平。功功,表示徹悟,完全解脫,屬成佛作祖的境界。

   “向”是趣向之意。清叁山來《五家宗旨纂要》:“君向臣,父親子,亦正中偏也。”詩以古代聖君效法帝堯按一定尺度治世,喻本體界自有其規律、法度。君主有時出現在街頭,但人們目睹文明景象,只知道讴歌聖朝,卻不識眼前的君主。喻參禅者雖然隱約知道本體界在發生作用,卻還沒有證入本體,落在偏界;“奉”,是承奉之奉。《五家宗旨纂要》:“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亦偏中正也。”奉如同熱戀中的情侶,時刻把對方放在心上。佳人洗盡鉛華,閨中待婿;杜鵑淚幹繼血,花底催歸,喻參禅者洗盡世俗紛華,感應自然真如的召喚,回到精神故園,明心見性。後二句有二層喻義:(1 )大道對參禅者早日歸家(悟道)的提醒。百花落盡,生意凋殘,道路迢迢,亂山橫亘,而鵑啼無歇,一似大道對參禅者的殷切呼喚。(2)求道而尚未得道。落英缤紛, 觸目可見,但花底啼鵑,卻難以尋覓,縱是萬水千山走遍,也難睹芳蹤。象喻參禅者雖經多方求索(奉),仍沒有得到大道本源;“功”,是修行的成就;《五家宗旨纂要》:“到此渾身放下,撒手忘依,便能全身擔荷,徹底承當,內外一如,更無異體,正中來也。”這時已證悟本體,于現象界一切,撒手不顧,無爲閑適。泯滅理事,枯木吐花,倒騎象麟,木馬嘶風,泥牛吼月。參禅者超越塵世,在本體界中,月皎風清,光明一片,天機裸裎;“共功”,是自己成就後去度化衆生。《五家宗旨纂要》:“君臣會合,父子通同,黑白不分,兼中至也。”覺悟的人,不停止在悟境、空境,而重返現象界灰頭土面地去化導衆生。佛與衆生本體自性並無差異,如山之自高,水之自深,所以不必以佛爲尊貴而以衆生爲卑微;要在現象界的萬別千差中,顯示出本體的妙用,事理兼帶,體用不二,如同鹧鸪之啼,百花之新[3];“功功”, 指此功較前位之功爲深。《五家宗旨纂要》:“功成而不處,故雲不共,兼中到也。”前位還有“共”,而此位則不共,不但法不可得,而且連非法也不可得。理事混然,本體界與現象界融爲一體,功行不可思議,是禅悟極致。參禅者只要一落形相,即乖本體,擬心求佛,更是羞慚。絕對本體自極爲久遠的時間以來,無人能識能名。既臻此悟境,又何須像善財那樣從事無窮無盡的參學?

   爲了配合說明君臣五位之旨,曹山又作了“五相”詩。《參同契》:“當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理與事、明與暗各自相對待而又統一于真如之體,不可偏廢。《寶鏡叁昧》:“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夜半正明,指暗中有明;天曉不露,指明中有暗。明與暗這對範疇,發展到洞山與曹山的五位禅法時,便出現了以黑白來表現明暗關系的五相詩。在洞山五位中,夜半、不露相當于正位,有平等性之意;正明、天曉,相當于偏位,有差別之意。夜半正明與天曉不露,表示法性真如與森羅萬法彼此相入,互爲一如。曹山五相,用黑色表示“正”(即“體”、“暗”),用白色表示“偏”(即“用”、“明”),以●中之黑色代表本體界,○中之白色代表現象界。只有在體用冥合、明暗相合的境界中,才達到五位中“兼中到”這一最高功位。據《曹山錄》記載:

  

   白衣須拜相,此事不爲奇。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

  

   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未離兜率界,烏雞雪上行。

  

   焰裏寒冰結,楊花九月飛。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

   ○ 王宮初降日,玉兔不能離。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太遲?

   ● 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相當于正中偏,背理就事。此時自性未明,只見事物,而不見理體。詩以科考相喻,將未成佛前的衆生喻爲尚無功名的白衣秀才。白衣有拜相的希望,衆生有成佛的可能。此性人人具足,雖爲白衣、未拜相,卻是積代簪纓之後,不必因落魄而自卑自艾,傷拜相(成佛)之無望。參禅者在臣位(現象界)中,當知有明見自性的可能性;

  

   相當于偏中正,舍事入理。參禅者在現象界中,已知自性之理,惟大事未明,知空而未能證空。古代君主于辰時上朝,如今子時上朝,群臣未至,政令不行,喻本位已顯露,但仍未發生作用。正偏關系猶如君臣關系。君主施令,臣子奉行。本體界發生作用,現象界顯示作用。兜率界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內院爲未成佛者之居處。佛經謂彌勒于此宣說佛法,滿四千歲後即下生人間,成佛于龍華樹下。未離兜率界,謂參禅者境界尚未圓熟,還沒有見道成佛,因爲他對理事關系證悟的程度,如烏雞行于雪上,黑白分明,尚未融爲一體;

  

   相當于正中來,此時非染非淨,非正非偏,現象界不可能存在之事,在這裏都活潑地呈現,是見道時的“不可思議”境;○相當于正偏五位中的兼中至。禅者證悟自性之後,又轉身而出,接引衆生。日喻王子,王子初降王宮,指佛祖在王宮剛剛降生下來。曹洞宗講回互,所以說有了太陽(佛祖、悟心)還不夠,還離不了月亮(玉兔、現象界)。王宮、日是正,玉兔、月是偏。佛經稱佛果爲“無功”。悟者之所以沒有離開此現象界而住于佛位、聖境,是因爲他不願躺在自受用上安享太平,而是悲智雙運,下化衆生,這才導致了人天合一、居于正位的延遲;●相當于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此時即事即理,即理即事,理事、體用融彙互攝,體用一如,以至于看不到半點蛛絲馬迹。在這樣的境界中,無可說,無可名,作爲曆史起始點的威音王不知道,作爲曆史終結點的未來佛彌勒也照樣不清楚!

   曹洞宗的各種五位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的體系,曹洞宗人爲了描述這一體系,闡釋其禅學理念、悟道境界,往往借助于詩歌進行形象性的表達。曹洞宗禅髓與詩歌緊緊結合在一起。這個繁富龐大體系的中心,便是理事的偏正回互。掌握這個要點,也就掌握了進入曹洞宗禅學殿堂的鑰匙,掌握了解讀曹洞宗禅詩的綱領。

     四、曹洞宗禅詩的美感特質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發現,曹洞宗禅詩象喻系統,是由相對立的兩大意象序列組成,一是本體意象序列,一是事相意象序列:

   (1)哲學意象:正組:●體 正 君 主 黑 暗 尊 空 無 淨 佛真 本體 涅涅 平等 絕對

   偏組:○ 用 偏 臣 賓 白 明 卑 色 有 染 凡俗 現象 生死 差別 相對

   (2)意識意象:正組:靜 向 內 心 睡眠 混沌 初夜 五更

   偏組:動 背 外 物 夢醒 支離 日出 天曉

   (3)人物意象:正組:本來人 主人翁 我 黑面老婆 富貴宰相 母父 石女 木童 頭 形體

   偏組:流浪者 客作漢 渠 白頭翁子 白衣秀才 子 子 俗女 俗童 影 影像

   (4)山水意象:正組:靈源 皓月 寒岩 青山 流水 岩谷 孤峰頂上

   偏組:支派 輕煙 薄霧 白雲 波浪 市廛 十字街頭

   (5)其他意象:正組:銀碗 明月 皂衫 烏雞 大樹 江湖 途中 一

   偏組:白雪 白鹭 白練 白雪 毫末 滴水 屋裏 多

   曹洞宗的各種五位,都是上述兩大意象系列的不同回互關系:正中偏,由體起用、背理就事,以玉兔明、金雞唱、龍吟、虎嘯、石女弄機、木人作舞、木童敲戶等生機盎然的畫面,象喻事相的蓬勃生起、機用的活潑開展;偏中正,攝用歸體、舍事入理,以認影作頭、輕煙籠月、薄霧鎖岩、白雲籠嶽等喻象,表征體蔽于用。以缥缈意象對恒固意象的籠罩,喻森羅萬相對絕對本體的遮蔽,啓迪參學者由用歸體;正中來,開悟成佛,有體有用,以無中有路、鳥道玄路、空裏步、不觸諱、絕塵埃、焰裏寒冰、九月楊花、泥牛吼水、木馬逐風、枯木花開,喻不落左右的禅悟境界;兼中至,兼正與偏,卷舒自在,以兩刃交鋒、雪刃籠身,莫辨、難明、無迹、無痕,喻體用冥合的禅悟境界;兼中到,體用不二、理事一如,以銀碗盛雪,明月藏鹭喻偏正回互的禅悟至境,臻此境界,即事即理,即理即事,事理不二,非正非偏。曹洞宗的的核心是理事、偏正的兼帶回互,其禅詩象喻系統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由這兩組意象的兼帶回互出發,形成了曹洞宗禅詩卓異的美感特質:

   1.觸目菩提,能所雙遣。正中偏、偏中正,…

《曹洞宗禅詩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門宗禅詩研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