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经典颂古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一、一切现成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157页

   禅宗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颂古百则》、《碧岩录》所体现的禅悟境界范式主要有一切现成的现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等。表达、吟咏禅悟境界的公案、颂古,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一切现成:盘山三界无法(第37则)、云门尘尘三昧(第50则)、云门十五日(第6则)、汝是慧超(第7则)、黄檗口+童酒糟汉(第11则)、南泉圆相(第69则)

   (2)能所俱泯:急水上打球(第80则)、玄沙三种病人(第88则)、银碗里盛雪(第13则)、南泉庭前花(第40则)

   (3)圆融互摄:a.大小圆融:雪峰尽大地(第5则) b.一多圆融:青州布衫(第45则) c.自他圆融:南山起云北山下雨(第83则) d.体用圆融:智门莲花(第21则)、智门般若体用(第90则) e.南北圆融:不是心佛物(第28则) f.心境圆融:野鸭子(第53则)

  

  一、一切现成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175-186页

   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不可用比量来推测揣度。现量境具有一切现成的禅悟特质,它要求观照者在观照对象未受理念涉入时用直觉方式去接受、感应、呈示对象,尽量消除由“我”造成的类分和解说,充分地肯定事物原样的自足。

   表达、吟咏现量境的有“盘山三界无法”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37则:

   盘山垂语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盘山之语,电转星飞,如果拟议寻思,千佛出世也摸索不着。如果往自己心灵深处去参究,彻骨彻髓地悟透,就会发现盘山的话已是饶舌;如果拖泥带水在声色堆里转,连做梦都不会梦见盘山。对“三界无法,何处求心”这句话,如果用情识揣度,就会死在句下。雪窦彻悟透达,吟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白云为盖,流泉作琴。

   一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雪窦的颂词一似华严境界。在华严的一真法界中,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不论净染,有漏无漏,全是性起,诸佛众生交彻,净土秽土融通。一真一切真,鸟啼鱼跃,水流花谢,风起云行,都是毗卢遮那的大机大用。何物不是菩提?何处而非道场?“白云为盖,流泉作琴”,化用苏轼诗意。流泉作琴,意为借流泉作一片广长舌头。“一曲两曲无人会”,感叹涓涓泉声,竟无人领会。雪窦在诗的末句,呈显出“雨过夜塘秋水深”的思量不到处的现景。一真法界,性海无风,金波自涌,谱出气韵高绝的无弦之曲。对这千古绝唱,只有脱落情尘才能领略得到。

   此诗首二句以公案成句入诗,接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清景,使之原真地呈显,不掺入任何主观意念的成分。对意路不及一切现成的境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自然原真地呈显。

   “云门尘尘三昧”公案及颂古也是对一切现成之境的典型象征。《碧岩录》第50则:

   僧问云门:“如何是尘尘三昧?”门云:“钵里饭,桶里水。”

   “尘尘”,是六识对象的六尘,指客观的一事一物。“三昧”是指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安定状态。,它是一个人的心境完全与某物混然一体的境界。“尘尘三昧”,谓华严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华严经》称一尘之中现无量刹,进入一微尘的三昧,即表示一切诸法事事无碍。本则公案是拈出《华严经•贤首品》“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现难思刹”的话头,名为尘尘三昧,意为虽一微尘也入于事事无碍法界,万象互融互摄,同时安住于一一法位独立存在。但若对尘尘三昧只作概念上的理解,就得不到事事无碍的实证。所以云门直指现境而使人实证。禅之所以为禅,正存在于此(参《禅学讲话》第127~128页)。 雪窦颂云:

   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

   拟不拟,止不止,个个无衤+军长者子。

   “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云门答语,意指在日常每一件差别事物之中,都有平等三昧的机用发动,此即是“尘尘三昧”,正如饭盛在钵里,水盛在桶里。对此,纵是擅长口才的雄辩家,想推求玄妙道理,也不容有开口处。

   雪窦在施行杀人剑后,又使出活人刀颂道:“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北斗星位于北,南极星位于南,各各安住。世间相常住,一一住法位。宇宙万有,一一安住于各自的位置,绝没有什么高下之别。然而为什么会平地掀起滔天巨浪似地生出各种议论呢?这是人的相对意识在作怪。雪窦的意图,在使人观照般若直观之境。

   “拟不拟,止不止,个个无衤+军长者子。”对此尘尘三昧之境,不能有分别计量的念头。如果歇不下计量之心,就像《法华经》中的那个忘却自己故乡,流浪远方,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的长者子一样,弃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此诗设喻奇特,先是以钵里饭桶里水的现量境坐断意识思量,继而创造出与钵里饭桶里水相侔的北斗南星意象,以表达一切现成的现量境,再以寒山子诗所描述的《法华经》无裤长者子意象,形容拟议寻思者,悖离精神家园流浪乞食,形象生动而富有谐趣。

   表达把握现量境之禅悟体验的公案及颂古有“云门十五日”。《碧岩录》第6则:

   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

   “十五日已前”,是威音王那畔的绝对世界,心物不二,性相一如,万法归一,一亦不立,情识不到,不容拟议。“十五日已后”,虽可言说,云门却不落言筌地说“日日是好日”。可见十五日以前泯除差别,十五日以后也泯除差别。必须摆脱好日的“好”字,否则仍然是拘执于“好坏”二见。人生多风雨,“日日”难得“好”。只有进入完全放弃辨别心、执着心的清纯境界,高兴时高兴,悲伤时悲伤,而不受其束缚,不被它们所烦恼,才是“日日是好日”。 雪窦颂云:

   去却一,拈得七,上下四维无等匹。

   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

   草茸茸,烟幂幂,空生岩畔花狼藉。

   弹指堪悲舜若多,

   莫动着,动着三十棒。

   对“去却一,拈得七”,人们常常把它当作算术来思考,认为去了一,就是十五日以前的事,大错特错,切不可在言句中来理解。必须向言语未生之前领悟,如大死之人复活,长短好恶,打成一片,才能觑出“去却一,拈得七”的真意。

  

   “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徐徐行来,浩浩流水声可以于不经意间踏断;纵目流览,无印痕的鸟迹可以于意识中摹写出。能到这个境界,即使是热滚滚的镬汤,炽炎炎的炭火,只要轻轻一吹,就可以让它熄灭;即使是白芒芒的刀山,森戟戟的剑树,只要大声一喝,就可以令它摧折。

   “草茸茸,烟幂幂,空生岩畔花狼藉。”证悟之后,万象森罗,风光无限,无一不是自性中物。须菩提岩中宴坐,观空证性,诸天雨花,落红满地,适足证明,空有无碍,性相融通,诸法自在,在空有交彻的美妙世界里,并没有虚空之神舜若多的立足之地。“空生”即须菩提。须菩提岩中宴坐,帝释天雨花赞叹,须菩提问其缘由,帝释天说:“我推崇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说:“我对般若,并没有说一字。”帝释天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于是天旋地转,花雨飘落得更多。

   “弹指堪悲舜若多。”舜若多是虚空神,以虚空为体,没有身体的觉、触,受佛光照射时才显现身体。雪窦说纵然修行到舜若多神那样的境界,正好令人弹指悲叹。因为“日日是好日”,生命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庄严,如此的神圣,不容拟议(“动着”),一起心动念,就该吃三十棒!

   此诗先以去一拈七截断人们对“日日是好日”的意识揣度,指出只要摒除情识,一念不生,即是天上天下我独尊,上下四维无等匹。由于主体心境绝对澄明,对外物的感应也分外敏锐,“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雪窦又担心人们沉溺在枯寂境界里,随说随扫,以“草茸茸烟幂幂”的美丽景致将无事境界盖却,说纵然身体虚明似舜若多,也依然沉溺于死水。公案与颂古均表现了云门、雪窦对把握现量境的深刻体证。

   与“一切现成”相联系的禅悟体验是“本来现成”,它是“一切现成”的基础。“一切现成”注重对现前一切的感悟,注重当下。“本来现成”注重向真如本心的回归,注重本来。表达“本来现成”禅悟体验的有“汝是慧超”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7则:

   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法眼云:“汝是慧超。”

   法眼有啐啄同时机,具啐啄同时用,方能如此接机,超声越色,得大自在。雪窦颂云:

   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

   空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其僧如此问,法眼如此答,便是“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其两句诗用春天的美丽图景,来表示省悟的境界,象征着全无迷惑、不安、恐惧的开悟世界。

   “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雪窦后二句,更是慈悲心切,把不宜点明的意思点明无余。大禹凿龙门为三级,故龙门有三级浪。古代传说,每年三月三桃花盛开时,鲤…

《经典颂古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一、一切现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