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颂古
前言
吴言生
禅宗思想体系,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大基石构成。本心论揭示自性的澄明质性,迷失论揭示自性的迷失缘由,开悟论阐明开悟成佛的方法,境界论体证顿悟成佛的境界。禅宗为了表示这个体系,运用了电光石火的公案,以及吟咏公案的颂古。
禅的最有特色的形式是公案。广义地说,禅宗祖师的“上堂”所发表的看法(“话头”)是公案,师资间、弟子间的“机锋”(机锋语句)、现存的全部禅师语录,也都是公案。公案既是探讨祖师思想的资料,又是判断当前禅僧是非的准则。禅宗将这些公案(古则),用简洁而精当的偈颂来加以吟咏,称为颂古。
颂古的本意在于使读者于讽咏吟颂之间体会古则的旨意,是禅文学的一种形式。其中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的《颂古百则》,意境浑融,风格高华,语言洗炼,是禅文学的的珠峰。而它之所以喧传禅林,与圆悟克勤(1063~1135)《碧岩录》对它的评唱密不可分。颂古以诗歌形式对公案加以吟唱,仍然是绕路说禅,对于悟性不高的人来说,如蚊咬铁牛,难为下口。因此,有必要对颂古进行再阐释,以适应教禅和学禅的要求,缘此,《碧岩录》应运而生。在圆悟看来,禅是另一种佛经,是活泼泼的佛经,禅与佛经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碧岩录》把公案、颂古和佛教经论结合起来,从禅宗基本理论出发,对疑义丛生的公案一一解释,并加以引申发挥。在生动精警的语言中,禅机泼剌剌地跃动。由于这个缘故,他对公案的解释为禅林所普遍接受,以至于出现了《碧岩录》热,《碧岩录》成了禅宗的新经典,成为古今公认的“禅门第一书”。
本书在总体把握禅宗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禅本义的立场,对吟咏百则公案的颂古进行分析、欣赏。这些颂古自古以来即喧传禅林,是经典颂古。颂古是吟咏公案的诗歌,与公案密不可分,下面就从禅宗思想角度对这些公案、颂古作一分类,略作勾勒,以使读者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轮廓。
一、 经典颂古与禅宗的本心论
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终极关怀。禅宗认为,本来自性无形无相,以般若智慧觉知自心真性,彻见本源,彰显本来面目,即是见性成佛。
自性的特点是超越性。一切相对的二元观念,在澄明的自性中都得到了超越。表达超越相对之禅悟体验的有“廓然无圣”(№1)。梁武帝问达摩“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云:“廓然无圣!”所谓圣谛第一义,是最为殊胜、深妙无上的真理。达摩以“廓然无圣”将武帝凡圣对立的观念粉碎无余。雪窦颂古,以“圣谛廓然”四字,指出寥廓如万里晴空般的圣谛,是纤云不驻一法不立的绝对真心,不容计较思量、辨得辨失。“廓然”中连“圣”也没有,遑论“识”与“不识”。颂古大开大阖收放自如地吟咏了自性的超越性。
表现自性超越性的,还有“丹霞问僧”(№76)、“《金刚》罪性”(№97)、“风穴一尘”(№61)、“厨库三门”(№86)、“赵州三佛”(№96)、“无缝塔”(№18)、“妙触宣明,成佛子住”(№78)、“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94)、“遍身是手眼,通身是手眼”(№89)等。《金刚经》说由于这一生能承受得了别人的歧视,善力强大,过去所造的罪业就会因此而消失。“金刚罪性”对此种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雪窦颂古“胡汉不来,全无伎俩”,表达了禅者超越迷悟、赏罚、因果、善恶的感悟;“无缝塔”象征超越形相的浑整的自性,雪窦以“层落落,影团团”晕染出无缝塔的特性,是自性的传神写照。
自性的超越性之一是身心脱落,即脱却身心的一切烦恼妄想,而跃入真空无我的自由之境。表现此种禅悟体验是“体露金风”(№27)。树木凋零、金风飒飒的晚秋清景,象征消除烦恼、脱落悟心的清纯心境。雪窦颂古,展示出大野广袤,凉风飒飒,长天一碧,疏雨蒙蒙的境象,暗示只有忘我地没入大野凉风长天疏雨之中,物我双忘,心境一如,才能超越永恒与短暂、荣盛与衰落、烦恼与菩提的对立。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悉是般若。表达自性遍在的禅悟体验有“六不收”(№47)、“药病相治”(№87)。僧问云门:“如何是法身?”门云:“六不收。”法身不受六根门户的局限,而能超越六根、六识的限制和六尘的障碍。雪窦颂古以神龙夭矫之笔,写出法身忽在少林,忽在天竺;既在天竺,又在少林的处处无身处处身之特性。
由于自性的超越性,它往往以迥超常情的形式显发妙用。表达自性出格机用的,有“拄杖化龙”(№60)。云门示众:“拄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拄杖化龙,“个”回归到它的根源“超个”,“超个”也成为“个”而复活现前。雪窦颂古“拄杖子,吞乾坤”,提示人们摒落情识妄解,显发大机大用;“金牛作舞”(№74)、“南山鳖鼻蛇”(№22)传达出自性当机大用的游戏三昧;“乾坤一宝”(№62)、“透网金鳞”(№49)也对自性妙用作了超离情识的象征。自性犹如“鱼”,而世间种种烦恼犹如“网”,从束缚中解脱而出跃入自由自在之境,即是透网金鳞。雪窦颂古以“摇荡乾坤,振鬣摆尾。千尺鲸喷洪浪飞,一声雷震清飙起”的壮浪气势,描摩自性显发雄奇奔放的活泼大用,使人感受到金鳞透网的自在与通脱。
二、经典颂古与禅宗的迷失论
对自性沉迷的反省构成了禅宗思想的第二个主要部分。迷失论反省本来面目失落的缘由。禅宗认为,人的本来面目清纯无染,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人们陷于二元对待的观念之中,从而导致了自性的蒙受沉垢。殊不知清明的自性,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深处。这是禅宗反思本心迷失的基本观念。禅宗经典颂古对此有生动的表现。
表现对本心迷失之反省的,有“镜清雨滴声”(№46)。自己与雨滴声合而为一,即是无心的世界。雪窦颂古指出檐前雨滴公案机锋之陡峻,连见地透彻的久参禅客也难以酬对。“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用《楞严经》意旨,说纵使“入流”(进入法性之流),“亡所”(所听的声音听不见了),一念不生,也仍然没有进入禅的大门。
本来面目净裸裸赤洒洒,显发大机大妙用。由于受到了诸尘的障蔽,以致于人们不能认识它,不能直下承担,使之显发光明。象征自昧本心的,有“盐官犀扇”(№91)、“玄沙三种病人”(№88)等公案。禅宗时时刻刻以究明心地为念,盐官以犀牛扇子作为象征,提醒人们回光返照,以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雪窦颂古意谓每个人都有一柄犀牛扇,在生命的各种情境,都仰仗其发挥作用,它是生命的本原。但当师家询问它时,学人却并不知道自身本具,不啻迷头认影,自昧衣珠。玄沙所说的三种病人并非指肉体上的盲、聋、哑,而是借以喻指昧于真见、真闻、真语之人。公案的主旨是超越见闻觉知的分别妄想,拨落见尘明见性,荡除妄心见本心。雪窦颂古谓其心不动如须弥山才是参禅者真正的受用处。悟者心灵了无尘埃,见似不见,闻似不闻,饥餐困眠,脱落身心。
三、经典颂古与禅宗的开悟论
禅宗开悟论阐明开悟成佛的方法。禅宗迷失论指出,由于二元相对意识的生起,人们逐物迷己,失去了本来的家园。在禅宗看来,一切二元相对的观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获得开悟,必须超越各种对立。这形成了禅宗思想的第三个重要部分,即禅宗开悟论。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表现的开悟论是电光石火的顿悟法门,而非磨镜调心式的渐修方法。在顿悟法门中,又以不二法门构成其理论基石。
禅宗的开悟论,主要以《维摩经》“不二法门”(№84)等大乘佛教经典的思想为接机法门。凡是重在否定、剿除情识的禅门公案,其法宝多是不二法门。这在公案颂古中主要表现为泯除拣择、截断意路、语默不二、自他不二、生死不二、圣凡不二、空有不二等。“拣择”是相对,泯除拣择的手段是不二法门,这类公案与颂古主要有“至道无难,唯嫌拣择”(№2、№57、№58、№59)、“俱胝一指”(№19)、“禾山解打鼓”(№44)、“云门胡饼”(№77)、“云门花药栏”(№39)、“洞山麻三斤”(№12)等。
赵州拈《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示众,说要体会大道,并无困难,关键在于泯除分别念。雪窦颂古:“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谓本体是一,现象是二。绝对的本体通过纷纭的事相显现出来,纷纭的事相显现着绝对的本体。“至道”非分别之识所知,只有将心识灭尽,才能大活。
在机锋作略上较前一类更为孤峻的截断意路的公案与颂古,有“南泉斩猫”(№63)、“赵州顶鞋”(№64)、“对一说”(№14)、“倒一说”(№15)、“坐久成劳”(№17)、“镇州萝卜”(№30)、“随他去”(№29)、“前三三后三三”等。(№35)。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坐久成劳。”香林之答,使人自然而然地把担在肩上的一切问题放下,使烦恼菩提一齐消泯,变成洒洒落落光风霁月的状态,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脱落之境。雪窦颂古“脱却笼头卸角驮”,即是以骡马戴笼头负角驮喻参学者背负妄念之重,以脱笼头卸角驮比喻“坐久成劳”之语涤荡妄尘。
表现语默不二、迥超言筌禅机的,有“闭嘴如何说禅”(№70、№71、№72)、“外道问佛”(№65)、“离四句绝百非”(№73)、“文殊白槌”(№92)、“大士讲经”(№67…
《经典颂古 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