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頌古
前言
吳言生
禅宗思想體系,由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大基石構成。本心論揭示自性的澄明質性,迷失論揭示自性的迷失緣由,開悟論闡明開悟成佛的方法,境界論體證頓悟成佛的境界。禅宗爲了表示這個體系,運用了電光石火的公案,以及吟詠公案的頌古。
禅的最有特色的形式是公案。廣義地說,禅宗祖師的“上堂”所發表的看法(“話頭”)是公案,師資間、弟子間的“機鋒”(機鋒語句)、現存的全部禅師語錄,也都是公案。公案既是探討祖師思想的資料,又是判斷當前禅僧是非的准則。禅宗將這些公案(古則),用簡潔而精當的偈頌來加以吟詠,稱爲頌古。
頌古的本意在于使讀者于諷詠吟頌之間體會古則的旨意,是禅文學的一種形式。其中雪窦重顯禅師(980~1052)的《頌古百則》,意境渾融,風格高華,語言洗煉,是禅文學的的珠峰。而它之所以喧傳禅林,與圓悟克勤(1063~1135)《碧岩錄》對它的評唱密不可分。頌古以詩歌形式對公案加以吟唱,仍然是繞路說禅,對于悟性不高的人來說,如蚊咬鐵牛,難爲下口。因此,有必要對頌古進行再闡釋,以適應教禅和學禅的要求,緣此,《碧岩錄》應運而生。在圓悟看來,禅是另一種佛經,是活潑潑的佛經,禅與佛經本來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碧岩錄》把公案、頌古和佛教經論結合起來,從禅宗基本理論出發,對疑義叢生的公案一一解釋,並加以引申發揮。在生動精警的語言中,禅機潑剌剌地躍動。由于這個緣故,他對公案的解釋爲禅林所普遍接受,以至于出現了《碧岩錄》熱,《碧岩錄》成了禅宗的新經典,成爲古今公認的“禅門第一書”。
本書在總體把握禅宗思想的基礎上,立足于禅本義的立場,對吟詠百則公案的頌古進行分析、欣賞。這些頌古自古以來即喧傳禅林,是經典頌古。頌古是吟詠公案的詩歌,與公案密不可分,下面就從禅宗思想角度對這些公案、頌古作一分類,略作勾勒,以使讀者了解本書的基本內容和輪廓。
一、 經典頌古與禅宗的本心論
見性成佛是禅宗的終極關懷。禅宗認爲,本來自性無形無相,以般若智慧覺知自心真性,徹見本源,彰顯本來面目,即是見性成佛。
自性的特點是超越性。一切相對的二元觀念,在澄明的自性中都得到了超越。表達超越相對之禅悟體驗的有“廓然無聖”(№1)。梁武帝問達摩“如何是聖谛第一義”,摩雲:“廓然無聖!”所謂聖谛第一義,是最爲殊勝、深妙無上的真理。達摩以“廓然無聖”將武帝凡聖對立的觀念粉碎無余。雪窦頌古,以“聖谛廓然”四字,指出寥廓如萬裏晴空般的聖谛,是纖雲不駐一法不立的絕對真心,不容計較思量、辨得辨失。“廓然”中連“聖”也沒有,遑論“識”與“不識”。頌古大開大阖收放自如地吟詠了自性的超越性。
表現自性超越性的,還有“丹霞問僧”(№76)、“《金剛》罪性”(№97)、“風穴一塵”(№61)、“廚庫叁門”(№86)、“趙州叁佛”(№96)、“無縫塔”(№18)、“妙觸宣明,成佛子住”(№78)、“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94)、“遍身是手眼,通身是手眼”(№89)等。《金剛經》說由于這一生能承受得了別人的歧視,善力強大,過去所造的罪業就會因此而消失。“金剛罪性”對此種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雪窦頌古“胡漢不來,全無伎倆”,表達了禅者超越迷悟、賞罰、因果、善惡的感悟;“無縫塔”象征超越形相的渾整的自性,雪窦以“層落落,影團團”暈染出無縫塔的特性,是自性的傳神寫照。
自性的超越性之一是身心脫落,即脫卻身心的一切煩惱妄想,而躍入真空無我的自由之境。表現此種禅悟體驗是“體露金風”(№27)。樹木凋零、金風飒飒的晚秋清景,象征消除煩惱、脫落悟心的清純心境。雪窦頌古,展示出大野廣袤,涼風飒飒,長天一碧,疏雨蒙蒙的境象,暗示只有忘我地沒入大野涼風長天疏雨之中,物我雙忘,心境一如,才能超越永恒與短暫、榮盛與衰落、煩惱與菩提的對立。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悉是般若。表達自性遍在的禅悟體驗有“六不收”(№47)、“藥病相治”(№87)。僧問雲門:“如何是法身?”門雲:“六不收。”法身不受六根門戶的局限,而能超越六根、六識的限製和六塵的障礙。雪窦頌古以神龍夭矯之筆,寫出法身忽在少林,忽在天竺;既在天竺,又在少林的處處無身處處身之特性。
由于自性的超越性,它往往以迥超常情的形式顯發妙用。表達自性出格機用的,有“拄杖化龍”(№60)。雲門示衆:“拄杖子化爲龍,吞卻乾坤了也!”拄杖化龍,“個”回歸到它的根源“超個”,“超個”也成爲“個”而複活現前。雪窦頌古“拄杖子,吞乾坤”,提示人們摒落情識妄解,顯發大機大用;“金牛作舞”(№74)、“南山鼈鼻蛇”(№22)傳達出自性當機大用的遊戲叁昧;“乾坤一寶”(№62)、“透網金鱗”(№49)也對自性妙用作了超離情識的象征。自性猶如“魚”,而世間種種煩惱猶如“網”,從束縛中解脫而出躍入自由自在之境,即是透網金鱗。雪窦頌古以“搖蕩乾坤,振鬣擺尾。千尺鯨噴洪浪飛,一聲雷震清飙起”的壯浪氣勢,描摩自性顯發雄奇奔放的活潑大用,使人感受到金鱗透網的自在與通脫。
二、經典頌古與禅宗的迷失論
對自性沈迷的反省構成了禅宗思想的第二個主要部分。迷失論反省本來面目失落的緣由。禅宗認爲,人的本來面目清純無染,隨著自我意識的産生,人們陷于二元對待的觀念之中,從而導致了自性的蒙受沈垢。殊不知清明的自性,仍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深處。這是禅宗反思本心迷失的基本觀念。禅宗經典頌古對此有生動的表現。
表現對本心迷失之反省的,有“鏡清雨滴聲”(№46)。自己與雨滴聲合而爲一,即是無心的世界。雪窦頌古指出檐前雨滴公案機鋒之陡峻,連見地透徹的久參禅客也難以酬對。“若謂曾入流,依前還不會”,用《楞嚴經》意旨,說縱使“入流”(進入法性之流),“亡所”(所聽的聲音聽不見了),一念不生,也仍然沒有進入禅的大門。
本來面目淨裸裸赤灑灑,顯發大機大妙用。由于受到了諸塵的障蔽,以致于人們不能認識它,不能直下承擔,使之顯發光明。象征自昧本心的,有“鹽官犀扇”(№91)、“玄沙叁種病人”(№88)等公案。禅宗時時刻刻以究明心地爲念,鹽官以犀牛扇子作爲象征,提醒人們回光返照,以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雪窦頌古意謂每個人都有一柄犀牛扇,在生命的各種情境,都仰仗其發揮作用,它是生命的本原。但當師家詢問它時,學人卻並不知道自身本具,不啻迷頭認影,自昧衣珠。玄沙所說的叁種病人並非指肉體上的盲、聾、啞,而是借以喻指昧于真見、真聞、真語之人。公案的主旨是超越見聞覺知的分別妄想,撥落見塵明見性,蕩除妄心見本心。雪窦頌古謂其心不動如須彌山才是參禅者真正的受用處。悟者心靈了無塵埃,見似不見,聞似不聞,饑餐困眠,脫落身心。
叁、經典頌古與禅宗的開悟論
禅宗開悟論闡明開悟成佛的方法。禅宗迷失論指出,由于二元相對意識的生起,人們逐物迷己,失去了本來的家園。在禅宗看來,一切二元相對的觀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獲得開悟,必須超越各種對立。這形成了禅宗思想的第叁個重要部分,即禅宗開悟論。對于禅的靈魂公案來說,它所表現的開悟論是電光石火的頓悟法門,而非磨鏡調心式的漸修方法。在頓悟法門中,又以不二法門構成其理論基石。
禅宗的開悟論,主要以《維摩經》“不二法門”(№84)等大乘佛教經典的思想爲接機法門。凡是重在否定、剿除情識的禅門公案,其法寶多是不二法門。這在公案頌古中主要表現爲泯除揀擇、截斷意路、語默不二、自他不二、生死不二、聖凡不二、空有不二等。“揀擇”是相對,泯除揀擇的手段是不二法門,這類公案與頌古主要有“至道無難,唯嫌揀擇”(№2、№57、№58、№59)、“俱胝一指”(№19)、“禾山解打鼓”(№44)、“雲門胡餅”(№77)、“雲門花藥欄”(№39)、“洞山麻叁斤”(№12)等。
趙州拈《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示衆,說要體會大道,並無困難,關鍵在于泯除分別念。雪窦頌古:“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髑髅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幹。”謂本體是一,現象是二。絕對的本體通過紛纭的事相顯現出來,紛纭的事相顯現著絕對的本體。“至道”非分別之識所知,只有將心識滅盡,才能大活。
在機鋒作略上較前一類更爲孤峻的截斷意路的公案與頌古,有“南泉斬貓”(№63)、“趙州頂鞋”(№64)、“對一說”(№14)、“倒一說”(№15)、“坐久成勞”(№17)、“鎮州蘿蔔”(№30)、“隨他去”(№29)、“前叁叁後叁叁”等。(№35)。僧問香林“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林雲:“坐久成勞。”香林之答,使人自然而然地把擔在肩上的一切問題放下,使煩惱菩提一齊消泯,變成灑灑落落光風霁月的狀態,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脫落之境。雪窦頌古“脫卻籠頭卸角馱”,即是以騾馬戴籠頭負角馱喻參學者背負妄念之重,以脫籠頭卸角馱比喻“坐久成勞”之語滌蕩妄塵。
表現語默不二、迥超言筌禅機的,有“閉嘴如何說禅”(№70、№71、№72)、“外道問佛”(№65)、“離四句絕百非”(№73)、“文殊白槌”(№92)、“大士講經”(№67…
《經典頌古 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