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頌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1—8頁
本書主要分析一種特殊類型的禅詩,這就是頌古。頌古是禅詩園苑的奇葩,它與公案緊緊聯系在一起。禅宗汲取大乘經典精華,使主張教外別傳的禅宗思想閃爍著大乘佛學的智慧之光。但禅之所以爲禅,僅有理論的修養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有現境的感興,才能觸發靈機,凝成禅韻詩情。從事藝術創作需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從事禅的“創作”又何嘗不然?如果把禅僧接受佛典的熏陶浸染看作讀萬卷書,那麼禅僧的遊學參訪、行住坐臥、出陂勞作、牧牛除草,則是行萬裏路。兩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而這後一方面的重要表現形式,便是禅門公案。公案是禅的靈魂,沒有公案,整部禅宗史便會轟然倒塌。
“公案”原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它指祖師名宿的言行範例,以供參學者從中領會禅的意旨。廣義地說,禅宗祖師的“上堂”所發表的看法(“話頭”)是公案,師徒間、弟子間的“機鋒”(機鋒語句)、現存的全部禅師語錄,也都是公案。禅師們在勘驗學人對禅的宗旨是否已經領會時,往往取公案加以參照。因而,公案既是探討祖師思想的資料,又是判斷當前禅僧是非的准則。禅宗將前代或當代禅師指導弟子所開示的公案(古則),用偈頌來加以表達,稱爲頌古。頌古的本意在使讀者于諷詠吟頌之間體會古則的旨意,是禅文學的一種形式。《汾陽錄》中收錄了這類作品一百則,是有意識的大規模創作的開始,使頌古風氣大開。經由楚圓、慧覺、全舉以及文悅、可真、悟真等人的努力,將善昭鋪敘公案式的文字,向不著死語的方向發展,使頌古創作蔚成大觀,盛行于宋代以後的叢林。其中雪窦重顯、宏智正覺、無門慧開等禅師均以頌古集而名重天下。汾陽頌古保持了簡勁質樸的風貌,到了雪窦,開始追求意境的渾融、表達的含蘊、風格的高華、語言的洗煉,使頌古成爲禅文學的巨擘,雪窦頌古遂成禅文學的珠峰。但此風的末流,一味注重求新求奇、浮華冗漫,又使頌古走向了否定自身生機的一途。
雲門宗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是禅宗頌古的傑作。雪窦重顯(980~1052)是宋代雲門宗僧,因久住雪窦山,後世多以“雪窦禅師”稱之。著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拈古集》、《頌古集》各一卷。其中《頌古集》對一百則公案進行吟詠,禅林習稱爲《頌古百則》。《頌古百則》之所以流布禅林,與圓悟克勤《碧岩錄》的評唱大有關系。頌古雖然是以詩歌形式對公案的吟唱,但它仍然是繞路說禅,因此有必要對頌古進行再解釋,以適應教禅和學禅的要求。緣此,《碧岩錄》應運而生。它的作者便是圓悟克勤(1063~1135)。圓悟克勤在住持碧岩等地時,應無盡居士張商英和門人的請求,根據禅林的需要,宣講唱說了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門人記下了它,彙集成書。因爲叢林稱夾山爲碧岩,所以這本書就叫做《碧岩錄》。在圓悟克勤看來,禅是另一種佛經,是活潑潑的佛經。因此,《碧岩錄》把公案、頌文和佛教經論結合起來,從禅宗基本理論出發,對疑義叢生的公案一一解釋,並加以引申發揮。《碧岩錄》是圓悟與古代禅師心靈的感應、溝通,于詩一般的語言、石火電光的機鋒中,顯示佛禅的生命,是圓悟克勤從生命本源處流出的悟性靈性。在生動精警的語言中,禅機活潑地躍動。正是由于這個緣故,他對公案的解釋爲禅宗所普遍接受,禅僧們都把它視爲最主要的經典,人手一冊,朝暮誦習,以至出現了《碧岩錄》熱,《碧岩錄》成爲古今公認的“禅門第一書”。《碧岩錄》表明,禅僧不僅重視直覺體驗,也重視知性思維的解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禅教融合的大趨勢,也反映了中國文化最高的美學特征——詩禅合一。其機鋒峻峭的公案,精金美玉的言辭,充滿靈性的禅悟體驗,都令人驚歎不已。
《碧岩錄》是诠釋雪窦頌古的權威性著作,也是禅宗內部最有影響的禅詩研究專著。它立足于禅悟立場,用象征性的語言,诠釋象征性的公案,闡釋象征性的禅詩,一般讀者閱讀起來難度極大。要讀懂《碧岩錄》,必須譯解叁重象征意義:每則公案的象征意義、每首禅詩的象征意義、每則評唱的象征意義。而禅語的特征之一便是意在言外、意義多元,每一則公案、禅詩、評唱都可以有多解,于體悟涵詠之際,必須立足于禅宗思想,置身于禅宗哲學體系,才可以趨近它們。否則,就如雲中霧裏,難睹其面了。
禅宗公案,給人以無限想像的再創造余地。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來表達對公案的獨特“理解”,因此公案主旨在解讀過程中形成了意義多元的特質,這與它的“詩喻性”密切相關。對同一則公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這在公案闡釋中是司空見慣的。圓悟在《碧岩錄》中對鋸解秤錘提出的批評比比皆是,幾乎在每一則公案評唱中,對臆解公案的現象都有批評,這爲我們參究公案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礎。因爲公案的手段乃是不二法門,公案的目的乃是滌塵除妄,公案的境界乃是圓融互攝,與邏輯思維、知性解會格格不入。
詩歌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是意象,意象的特征是意義多元性。同一個意象,可以用來象征多種意義,甚或是截然相反的意義。加上頌古吟詠對象的特殊性,以及禅宗不著死語的要求,使得禅詩在構境取象上玲珑透澈,羚羊挂角,這就植入了以創造性禅悟思維解讀禅詩的契機。法眼透徹者,一窺便知底蘊。半青半黃者,不免扪空摸響。雪窦頌古在禅林影響極大,禅僧對頌古的意旨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且即便是在禅宗內部,對雪窦頌古的誤解也各持己見。對于一般的讀者,要想“理解”雪窦頌古,更是難于上青天。因爲他起碼得穿越兩層關隘,一是公案本身的關隘,一是頌古的關隘。要穿越這壁立萬仞的銀山鐵壁,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碧岩錄》的評唱爲“穿越”公案、禅詩兩道關隘提供了一條“通道”,這爲難以逾越公案、頌古的讀者帶來了一線曙光。然而,閱讀這些文本,這種驚喜會立即冰消瓦解。因爲《碧岩錄》雖然是對每一則公案的詳細“解說”,但它的文本本身也是如此的無迹可求,嵯峨萬仞,鳥飛不度。它的本身又矗起了一道險關!想穿越它的人,往往被撞得鼻青臉腫。
這便是“理解”公案、頌古、評唱時所遭遇的叁道險關。按照禅宗的觀點,用理性來參透公案,如同蚊子叮鐵牛,了無下嘴處。但在理解禅宗哲學體系的背景下,以理性的眼光、禅悟的體驗對公案、頌古、評唱進行透視,又未嘗不可,否則公案的般若智光、頌古的通靈感悟、評唱的圓活禅機便無從發露,人們對公案、頌古、評唱便永遠望洋興歎,裹足而返。雖然明知錯下一轉語,有墮五百世野狐身的危險,但爲了探索這片迷離惝恍的領域,揭開其朦胧的面紗,筆者還是不惜入泥入水,加以闡說。
緣此,本書在充分汲取《碧岩錄》精華的基礎上,依據禅宗哲學體系作爲參照系,對雪窦《頌古百則》的禅悟內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性,從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個層面加以探討。
根據筆者的研究,《碧岩錄》中表征本心自性超越性的公案有:
(1)超越相對:廓然無聖(第1則)、丹霞問僧(第76則)、《金剛經》罪性(第97則)、風穴一塵(第61則)、廚庫叁門(第86則)、趙州叁轉語(第96則)、無縫塔(第18則)、妙觸宣明(第78則)、吾不見時(第94則)、雲岩摸枕(第89則)
(2)身心脫落:體露金風(第27則)
(3)遍布乾坤:雲門六不收(第47則)、藥病相治(第87則)
(4)當機大用:拄杖化龍(第60則)、金牛作舞(第74則)、南山鼈鼻(第22則)、乾坤一寶(第62則)、透網金鱗(第49則)
(5)真佛恒常:趙州叁轉語(第96則)
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
一、本心的超越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頌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8—47頁
禅宗的本心論,揭示本心自性的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內涵與質性。禅宗公案與頌古對此有形象生動、精警超妙的象征吟詠。
1.超越相對
本心的根本特征是超越性。舉凡一切善惡、迷悟、染淨、長短、有無、色空等相對的二元觀念,在澄明的本心中都得到了超越。換言之,本心清明無染,恒常絕對,纖塵不立,本無二元對立。禅宗大師爲了使人證得本心,往往用峻烈的機法截斷妄念之流。從總體上表達超越相對之禅悟體驗的有“廓然無聖”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1則:
梁武帝問達摩大師:“如何是聖谛第一義?”摩雲:“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摩雲:“不識。”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帝後舉問志公,志公雲:“陛下還識此人否?”帝雲:“不識。”志公雲:“此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帝悔,遂遣使去請,志公雲:“莫道陛下發使去取,阖國人去,他亦不回。”
傳說達摩在南印度遙觀中國有很多大乘根器,適合傳授大乘佛教,遂泛海來到中土。當時正值梁武帝執政。武帝至誠弘揚佛法,起建佛寺,度人爲僧,時人稱爲“佛心天子”。所謂“聖谛第一義”,是最爲殊勝、深妙無上的真理。達摩斬釘截鐵的四個字,就將武帝的問題粉碎無余。這是因爲,在禅宗看來,本心自性如同虛空般廣袤無垠,無聖無凡。只要放下一切,不被聲色物相所迷惑,領悟到奇妙澄明的本心就像虛空一樣,哪裏還有什麼聖凡之別?達摩說“廓然無聖”,就是要梁武帝跳出有、無、凡、聖的窠臼而當下明心見性。
達摩將無法形容比擬的…
《經典頌古 第一章 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 一、本心的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