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歎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雪窦頌古活脫脫地畫出了超越語默的冰雪澄明之境。
表現自他不二、能所雙亡禅機的有“珊瑚撐月”(№100)、“仰山遊山”(№34)等。僧問巴陵:“如何是吹毛劍?”陵雲:“珊瑚枝枝撐著月。”吹毛劍象征般若智劍,一切無明妄念都不可棲泊。心光炳射,即是珊瑚玉枝撐映天際明月。雪窦頌古以“倚天照雪”贊歎光境雙亡,透體澄明,頭頭物物,皆是吹毛,啓發學人回光返照,看取人人具足、個個圓成的般若自性。
表現生死不二、斷常一如之禅悟體驗的,有“日面佛月面佛”(№3)、“大龍堅固法身”(№82)、“洞山無寒暑”(№43)、“生也不道,死也不道”(№55)等。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龍雲:“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大龍以山花澗水的當體即是實相,表示五蘊和合之身即金剛不壞之法身。雪窦頌古“手把白玉鞭,骊珠盡擊碎”,謂大龍之答提示色身即法身,斬斷學人色身敗壞法身堅固的妄執,將學人尊貴得如骊龍颔下寶珠似的謬執,一擊粉碎,將學人斷常的意識鏟除,以使之灑灑落落。
表達不居聖境、聖凡不二之禅悟體驗的,有“資福圓相”(№33)、“保福遊山”(№23)、“蓮花拄杖”(№25)、“長沙遊山”(№36)、“國師十身調禦”(№99)等。長沙遊山,以“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顯示住于無所住處、去來任運的禅悟叁昧。雪窦頌古引此二句,謂徹悟的禅者,能由凡入聖,由色界悟入空界,如遊人登山,隨芳草而直到孤峰頂上。但于已證之後,不高踞聖位,沈空滯寂,而有轉身一路,如遊人隨落花而重返人間;又以“羸鶴翹寒木,寒猿嘯古臺”批評能寂而不能動、不能回機起用、缺乏轉身一路的人,枯坐蒲團,好似羸瘦的孤鶴棲息在寒冷的樹木,宛如狂猿覓果哀嘯于荒古的石臺,了無生機活趣可言。
表現空有不二、死中得活禅悟體驗的,有“禅板蒲團”(№20)、“大死卻活”(№41)、“麻谷振錫”(№31)等。龍牙先後問翠微、臨濟“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被兩人用禅板蒲團所打,這是因爲龍牙把禅片面理解爲否定一邊,以“無”爲禅,唯將“無”的否定方面來應用。翠微與臨濟,都是超過了否定和肯定、差別和平等的向上義,提示非禅道、非佛道、超越凡聖的向上一著。雪窦頌古:“龍牙山裏龍無眼,死水何曾振古風”,感歎龍牙本欲向翠微和臨濟張牙舞爪,卻不能當機運用禅板、蒲團,只不過是一條瞎龍,墮入死水,了無生意。死水,沒有掀天綱倒地軸的怒濤活力,所以難以振起達摩的真風。
禅宗開悟論注重石火電光,箭鋒相拄的機鋒。禅宗公案中,有相當豐富的部分表現禅宗對機,這主要表現爲擊節機鋒迅疾、贊歎機鋒互換、激賞大機大用、貶斥機鋒遲鈍等方面。禅宗對機,講究機機相副,如激箭流星般鋒芒相拄。
考鏡機鋒的高低深淺、贊歎機鋒迅捷的,有“啐啄之機”(№16)、“德山到沩山”(№4)、“翠岩眉毛”(№8)、“風穴鐵牛機” (№38)、“一切聲是佛聲”(№79)、“定上座開悟”(№32)、“劉鐵磨到沩山”(№24)、“明招茶铫”(№48)、“雲門問僧”(№54)、“獨坐大雄峰”(№26)等。
表現機鋒互換的,有“慧寂慧然”(№68)、“烏臼問僧”(№75)、“末後句”(№51)等。禅宗對大機大用特別重視,“好雪片片”(№42)、“麈中麈”(№81)表達了對大機大用的贊歎。在禅者看來,真正的大機大用,是返樸歸真的大巧若拙。看似平易尋常,實則是脫落鋒芒的至淳至樸的極境,這以“趙州石橋”(№52)、“趙州四門”(№9)爲代表。僧問趙州:“久向趙州石橋,到來只見獨木橋。”州雲:“汝只見獨木橋,且不見石橋。”僧雲:“如何是石橋?”州雲:“渡驢渡馬。”獨木橋喻機鋒的淺狹。趙州之答,于平實之中,顯出昆侖擎天石橋渡世的雄闊之氣。雪窦頌古“孤危不立道方高”,指出壁立萬仞的機法固然能顯出孤危峭峻,卻不如不立孤危的機法之高。這一類大師只須運用平常的作略,即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不立而自立,不高而自高。超越奇特,才是真正的奇特。
禅宗在贊賞機鋒相拄的同時,對機鋒遲鈍予以批評,主要有“如來二種語”(№95)、“睦州問僧”(№10)、“大光野狐精”(№93)、“西院二錯”(№98)、“桐峰大蟲”(№85)、“黃巢後劍”(№66)、“一镞破叁關”(№56)等。雪窦在相關的頌古中,以“臥龍不鑒死水”、“二俱成瞎漢”、“曹溪波浪如相似,無限平人被陸沈”等詩句,生動地表達了對粘著名相、膠柱鼓瑟、把纜放船、落于鈍機者的批評。因爲扶籬摸壁摹擬沿襲,缺乏真參實悟的優孟衣冠,不能自作主宰的盲禅,只能導致禅悟慧命的喪失。此類公案及頌古,表達了對腳踏實地、天風海雨般禅風的殷切期待。
四、經典頌古與禅宗的境界論
禅宗以徹見本來面目爲終極關懷。爲了重現本來面目,禅宗運用不二法門,通過般若智觀,來粉碎迷情,回歸于生命源頭。當此之際的禅者,以禅悟慧眼觀照世界,悟者的身心與其所觀照的對象,都通體澄明,晶瑩明潔,玲珑剔透,熠熠生輝。禅宗審美境界的範型是一切現成現量境、水月相忘直覺境、珠光交映圓融境、饑餐困眠日用境。禅宗經典公案頌古對此有精彩生動的表現。《頌古百則》涉及到的主要有前叁類。
現量境以山水佛性一切現成剿絕情識爲主。象征、吟詠一切現成現量境的公案、頌古,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有“叁界無法”(№37)、“缽裏飯,桶裏水”(№50)、“雲門十五日”(№6)、“汝是慧超”(№7)等。盤山垂語雲:“叁界無法,何處求心?”雪窦頌古:“叁界無法,何處求心?白雲爲蓋,流泉作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詩用公案成句,描畫出一幅幅美麗如畫的景色,使其如其本然地呈現,摒落了一切主觀意念的成分。一切現成的基礎是本來現成,即自性之光人人本具。參禅者認識到本來現成、本來是佛,便形成了鼻孔朝天、否定權威的精神氣度,表現這類禅悟體驗的公案及頌古有“黃檗口+童酒糟漢”(№11)、“南泉圓相”(№69)等。
直覺境注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水無留月心,月無蘸水意,水月相忘,高華明潔,是禅者“觀”物的特有方式。表現無住生心的有“急水上打球”(№80)、“銀碗裏盛雪”(№13)、“花如夢”(№40)等。學人問初生孩子有沒有六識,趙州答急水上打球,轉眼就流過。其僧又問投子趙州之語意旨如何,投子說:“念念不停流。”雪窦頌古謂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跟嬰兒一樣,雖有六根,對六塵卻不加分別。一念一念流轉不停,念念皆是正念相續。
圓融境界猶如珠光交映,在圓境之境中,大小、廣狹、南北、體用、一多、自他、心境……都圓融互攝,融瓶盆钗钏爲一金,攪酥酪長河爲一味。
表現大小圓融禅悟體驗的,有“大地如粟米”(№5)。雪峰示衆雲:“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旨在破除大小廣狹等情見偏執。雪窦頌雲:“牛頭沒,馬頭回,曹溪鏡裏絕塵埃。打鼓看來君不見,百花春至爲誰開?”芸芸衆生漂溺苦海輪轉識浪,猶如牛頭沒馬頭回。而悟者心明如鏡,不受生死輪轉的幹擾,沒有漂泊遷流的波動,對外境了了感知,證得了廣狹一如、小大相即的般若智觀。百花春至,即是爲那些物我雙泯、能融入百花深處的有心人而開。
表達一多圓融禅悟體驗的有“萬法歸一”(№45)。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雲:“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萬法歸于一,而一是絕對的存在,所以絕對的一也會回歸于現象。有歸于空,空歸于有,有空一體,即是省悟的世界。
表現南北圓融禅悟體驗的,有“南山起雲,北山下雨”(№83)、“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28)。雲門示衆雲:“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自代雲:“南山起雲,北山下雨。”雪窦頌雲:“南山雲,北山雨,四七、二叁面相睹。”謂南山北山一體,起雲下雨圓融。諸佛諸祖之奧妙世界與現前之事物諸相,仿佛是截然無關的個別法,卻親切交契渾然一體而無所分別。西天與東土祖師生存的時空各異,如果從東西互存南北一體的完整圓融性來看,則自然可以了達其親切相交一體無別之境界。
表現體用圓融禅悟體驗的,有“智門蓮花”(№21)、“般若體用”(№90)。僧問智門:“蓮花未出水時如何?”智門雲:“蓮花。”僧雲:“出水後如何?”門雲:“荷葉。”蓮花雖未出水,但其性質已經具備,喻自性未發生作用以前,一切妙用已經存在,以後由體起用,均系自性的妙用。蓮花以荷葉爲根本,喻現象爲自性所涵攝。
表現心境圓融之禅悟體驗的有“野鴨子”(№53)。在野鴨子公案中,百丈心隨境轉,馬祖遂扭其鼻孔。百丈經這一扭,豁然省悟到原來馬祖問野鴨子飛到哪裏去,並不是要研究野鴨子的去向,因爲野鴨子的動相是生滅法,馬祖是要自己在這一問語上體悟到不生不滅的自性。百丈在忍痛失聲的刹那,蓦然開悟。雪窦頌古凸顯了公案禅機:當體得萬境悉是真如而現前時,心境一如,打成一片,萬境即是自己,自己即是萬境。
筆者依照上述對禅宗思想、公案之體證的思路,撰成本書,探討了禅宗經典頌古一百則,盡可能地揭示出它們的禅悟內涵、運思方式、美感特質。禅宗經典頌古表現了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自成一個完整體系,首尾相銜,形成了正(本心論:本心的澄明)、反(迷失論:本心的迷失)、合(開悟論:躍入澄明之境;境界論:體證澄明之境)的回環,彰顯著人類精神不斷提升臻于光華圓滿之境的心路曆程。
頌古是禅文學的珠峰,但向來被研究者視爲畏途。筆者不揣谫陋,探討、欣賞一百則經典頌古,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諸君能夠感受到經典頌古的魅力與神采,對禅宗思想、思維、詩歌,有較爲生動、深刻的了解。在當前同類著作還比較匮乏的情況下,筆者很願意以本書作爲引玉之磚。
《經典頌古 前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