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下均力”的“普请法”,怀海亲率弟子耕田(42),这实际是把世俗的生产、生活方式移入佛门,利于禅宗在逆境中有自立。到九世纪中叶,江南新型的禅林经济已有长足发展,如道一的“麦庄”(洪州)、义存的“寻峰庄”(福州)。(43)当然此时的“上下均力”已让位于严格的禅林封建等级关系,以租佃制为形式的独立的禅林经济已成气侯——从马祖“农禅”、百丈“普请”到禅林经济的独立,在自立中求生,寺院栽茶、制茶在这种良好的生存土壤中大规模兴起,(当然寺院饮茶盛行也刺激了寺院栽、制茶的发展)这为如火如荼的寺院茶风的继续发展和“茶禅一味”的成熟奠定了物质基础。《茶经·八之出》列寺院产茶八处,其后许多禅林都拥有了自己的茶园,生产优质名茶,杼山禅师皎然的多首“顾褚茶诗(44)”,都点明陆羽南下时最早的栖身地湖州抒山妙喜寺之茶园就在紫笋贡茶产地—顾诸;另外陆羽曾注栖厦寺采茶、刘禹锡曾去西山兰若(指佛寺)试茶,李白、李群玉、齐己等人诸多的谢“禅子”、“山人”、“上人”惠茶的诗篇,这些无不印证中晚唐以来禅林茶园之盛,而且禅林中先后出现了专门种茶的“茶僧”、煮茶的“茶头”、施茶的“施茶僧”,还专设“茶堂”供僧侣信徒饮茶,这是茶禅“趋一”得以稳固的物质前提,当然禅林种茶、出名茶也是“茶禅一味”的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茶性与禅理内在意义的类同,使得禅境成为唐、宋品茗之道的最理想的境界,茶饮也堪任禅隐高士体验悟境的理想媒介—这种精神上的默契促进了禅僧(也影响了佛门其它信徒)饮茶、兴茶之风在中晚唐的蔚然而起。无论是坐禅、抑或参禅游学都因此而好以茶助兴,饭后三碗茶甚至被奉为“和尚家风(45);此风也通过趋禅之士而波及全民,茶风递盛,茶与禅宗由此结下不解之缘,这是“茶禅一味”之特质由来,也是“茶禅一味”的基本内涵。唐宋以后各代都从各自不同的方面对“茶禅一味”的含义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以为“茶禅一味”的基本意义在中晚唐之世已初步形成。不过,现知“茶禅一味”之说最早见于宋代中国禅僧圆悟克勒赠于日本弟子的“茶禅一味”四字手书(现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46)这可以看作是圆悟禅师对中唐-宋之世已形成的茶文化特色的较精僻的概括。
(三)“茶禅一味”的影响
“茶禅一味”是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特质,在其自身的孕育、形成及以后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及其发展,对日本“茶道”的诞生等诸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者所谓:“茶兴于唐”(或茶兴于开元),荃本上反映了历史之真实。安史之乱给正沉湎于恢宏豪迈的盛唐之音中的士大夫以当头一棒(自周汉以来士大夫们还没有经受过比这更突然的打击),向以“达则便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人生准则的中国知识分子当然是急切地寻求心灵空白的填充剂,但是他们并没有重复以往或“入世”或“出世”的人生选择,因为在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天地间正有一股新的潮流在漫延——汉魏以来浩浩而入的天竺佛教面对中国文化之强劲同化力,历经几百年的迎拒,几乎是只丢下一副“天竺佛教的外壳”而去(文中所谓“几乎”,意在表明笔者并未抹煞印佛的影响及其它宗派的存在),于是便出现了披着天竺袈裟的中国式宗教:禅宗。禅宗以不讲苦行和坐禅,只求“净心自悟”为主要内涵,特别是“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懒汉加食客”(47)的生活方式极投当时心态失衡的士人之所好,所以安史之乱后禅宗平地崛起,“四方学者,云集座下”(48),士大夫趋禅、参禅成为中晚唐时期颇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正是在这股士人趋禅潮流中,悦禅心切的士大夫们自然也逐渐地浸染了此时正在形成中的禅门好茶、“茶禅一味”之风,期许以饮茶、兴茶而入禅悟之境。确实,他们也不是全然盲目的,“茶”确也没让这批文人失望,在“流华净肌骨、疏溣涤心忧”的品饮之中他们确能体味到失却的自在世界的复归。士大夫的介入(兴茶)必然给茶文化注入全新的意义——文化,也对时风民俗产生最广泛的影响——全民饮茶,“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完整意义上的茶文化(涵物质、程序、心理三层面)在中晚唐诞生了。(49)显然,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不是什么“降魔师”之功,“士禅携手”、“茶禅一味”这两大文化特质的互相作用倒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茶经》的贡献更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结晶是:“日本茶道”。回顾茶在日本的传播、“茶道”的倡立历史,我们不难找见时时闪动着的“茶禅一味”的影子。唐宋之世乃中日文化交流最兴旺的时期,而期间担任主要角色的几乎全是禅僧佛徒。早在奈良时代,中国宫廷、禅寺的饮茶风气可能已波及日本,公元729年,圣武天皇曾召众僧讲经、并举行“行茶”仪式(50)。公元804年入唐至天台山学法的最澄大师既学天台教规,又学牛头禅,兼习密律宗后在日本创台、禅、密、律“四宗合一”的日本“天台宗”;其时士禅茶风已旁及佛门其它宗寺,最澄回国时带回茶籽,成为茶叶引种日本第一人。1168年、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宋学禅,并详细考察茶事;回国后创日本临济宗,著《吃茶养生记》〔人称“日本《茶经》”),现身说法大倡吃茶养生之道,遂开日本茶道之先河,被奉为“茶祖”。吃茶养生之风遂在禅寺中盛行。
其后,明惠上人(倡茶之“十德”)、南浦昭明留学“江南第一禅林”——余杭径山寺,通过这些禅师的宏扬,径山寺“茶宴”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水法。公元十五世纪,村田珠光创新的饮茶礼法,融禅院形式和宗教思想于茶道,奠“草庵式”(即大众化)茶道之基。至十六世纪,干利休把饮茶提高到艺术高度,并提出“茶道的真谛在于草寮”,遂成为日本大众化茶道的集大成者,其创立的千家流派也成为日本最大的茶道组织,千家茶道的基本精神是“敬、和、清、寂”,即以敬为本,和以行之,清以居之,寂以养之—这是对陆羽“精行俭德”之境和“茶禅一味”之本质的较完整的继承。“茶禅一味”不甘是日本茶道之本质所在。
最后,我们还想谈谈“茶禅一味”之风在佛门的扩展。在禅宗以世俗、简易化的教义而为士大夫为之风靡的同时,那种“不立文字,不著语言,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法旨及其自然适意的修行方式对历来为烦琐戒律所用,为禁欲苦行所累的佛教徒们无疑也产生了巨大的诱感力,一时间,其它宗门的信徒也纷纷弃“佛”投“禅”,北禅的马祖道一、华严宗的宗密大师就是由它宗皈依禅门的最典型人物。禅宗师徒也假本宗旺势,以弟子入非禅寺庙谋取主持之位的方式积极向非禅宗渗透,如天台宗之祖地国清寺至智顗大师四传弟子时也落入禅门中人玄党之手,入它宗寺院谋得住持之位仅马祖门下弟子就达一百多。(51)当然在这禅宗“侵消”大势中,禅宗本身也触合了其它教派某些教义。——特别是会昌灭佛后,各派相继衰微,禅宗一枝独秀,几乎淹没了其它所有流派,于是出现了“言佛皆禅”、“禅佛混同”的局面(此局面直到明清时净土宗崛起才终止)。
佛门禅风独盛,“茶禅一味”由此自然波及整个佛门。如1987年、1988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组较齐全的晚唐金、银、瓷茶具,法门寺乃密宗道场,这批茶具是唐懿宗时宫廷所赐,(52)晚唐宫廷、密宗对茶之崇尚由此可窥一斑,后代包括禅宗在内的佛门各派寺院都有焚香供茶之习,各派佛寺多开茶园,产优质名茶,正因为后世禅、佛混同又佛门都兴茶之故,所以“茶禅一味”又衍生出“茶佛一味”,这就是其因果派流。
“茶禅一味”和日本茶道也可以说是彼时、彼地对“茶禅一味”的引伸和发展,自然也可看作“茶禅一味”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为“茶禅一味”前、后、中、内各方面的大致概貌。
注释:
①陈椽等:《茶与中国文化的发展》讲座,第六讲,《茶叶通报》1990年第一期。
②参《魏书·释老志》汉《洛阳伽蓝记》。
③何云《佛教文化百问》,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页。
④魏·张揖《广雅》。
⑤、6、17、18、23陆羽《茶经》“八之出”,“六之饮”、“五之煮”、“九之略”。
⑦晋·怀信《释门自境录》。
⑧西魏杨衔《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卷三报德寺。
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禅学”条、“禅宗”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
⑩包括《“茶经”述评)(吴觉农著)、《茶与文化》(“茶人之家”编)在内的许多书、文都有相类似的较含糊的论述。
11、49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见《全唐文》。
12、47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熟龙江教出版社1988年,第23,30页。
13傅乐成:《唐人的生活》,见《汉唐史论文》(台湾)。
15东晋·谢灵运《辨宗论》,见《广弘明集》卷廿。
19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客新茶》。
20皎然《饮茶歌请崔石使君》《全唐诗》卷821。
21皎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同上,卷817。
22欧阳修《新唐书·隐通传》“陆羽传”。
24陆龟蒙《煮茶》,同20卷620,
25皎然《白云上精舍抒山禅师》,《皎然集》卷二。
26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同20卷356,
27参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版。
28《六祖坛经》。
29、30、42、范文澜:《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77,83,90页。
31《宋高僧传》“皎然传”。
32陆元浩《仙居洞永安禅院记》,见《全唐文》卷869。
33钱起《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同20卷237。
34《景德传灯录》,卷十。
35齐己《尝茶》、《谢中山人寄茶》,见④
36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同27。
37皎然《晦夜……饮茶赋》,同20卷817。
38《新唐书·王维传》;《居士传》卷十九。
39参《全唐诗》有关诗人卷。
40《广弘明集》,卷15。
41《宋高僧传》,“递一传”。
44参《皎然集》。
45《景德传灯录》。
46参潘佳明《佛教禅宗百间》,今日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48《水月斋指月录》卷五。
50拙作《试沦茶与茶文化的兴起》,待刊。
51本节有关“茶道”资料主要来自日本·千宗室《茶的历史》一文,原载上986年第二期《日本》杂志:同时参考吴觉农《“茶经”述评》等书。
52《扶风法门寺塔唐地宫发掘简报》及韩伟:《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均刊《文物》1988年第十期。
《“茶禅一味”考辨(潘林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