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茶禅一味”考辨(潘林榮)▪P3

  ..續本文上一頁“上下均力”的“普請法”,懷海親率弟子耕田(42),這實際是把世俗的生産、生活方式移入佛門,利于禅宗在逆境中有自立。到九世紀中葉,江南新型的禅林經濟已有長足發展,如道一的“麥莊”(洪州)、義存的“尋峰莊”(福州)。(43)當然此時的“上下均力”已讓位于嚴格的禅林封建等級關系,以租佃製爲形式的獨立的禅林經濟已成氣侯——從馬祖“農禅”、百丈“普請”到禅林經濟的獨立,在自立中求生,寺院栽茶、製茶在這種良好的生存土壤中大規模興起,(當然寺院飲茶盛行也刺激了寺院栽、製茶的發展)這爲如火如荼的寺院茶風的繼續發展和“茶禅一味”的成熟奠定了物質基礎。《茶經·八之出》列寺院産茶八處,其後許多禅林都擁有了自己的茶園,生産優質名茶,杼山禅師皎然的多首“顧褚茶詩(44)”,都點明陸羽南下時最早的棲身地湖州抒山妙喜寺之茶園就在紫筍貢茶産地—顧諸;另外陸羽曾注棲廈寺采茶、劉禹錫曾去西山蘭若(指佛寺)試茶,李白、李群玉、齊己等人諸多的謝“禅子”、“山人”、“上人”惠茶的詩篇,這些無不印證中晚唐以來禅林茶園之盛,而且禅林中先後出現了專門種茶的“茶僧”、煮茶的“茶頭”、施茶的“施茶僧”,還專設“茶堂”供僧侶信徒飲茶,這是茶禅“趨一”得以穩固的物質前提,當然禅林種茶、出名茶也是“茶禅一味”的內涵的一個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茶性與禅理內在意義的類同,使得禅境成爲唐、宋品茗之道的最理想的境界,茶飲也堪任禅隱高士體驗悟境的理想媒介—這種精神上的默契促進了禅僧(也影響了佛門其它信徒)飲茶、興茶之風在中晚唐的蔚然而起。無論是坐禅、抑或參禅遊學都因此而好以茶助興,飯後叁碗茶甚至被奉爲“和尚家風(45);此風也通過趨禅之士而波及全民,茶風遞盛,茶與禅宗由此結下不解之緣,這是“茶禅一味”之特質由來,也是“茶禅一味”的基本內涵。唐宋以後各代都從各自不同的方面對“茶禅一味”的含義有了新的豐富和發展。

   根據前面的分析,筆者以爲“茶禅一味”的基本意義在中晚唐之世已初步形成。不過,現知“茶禅一味”之說最早見于宋代中國禅僧圓悟克勒贈于日本弟子的“茶禅一味”四字手書(現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46)這可以看作是圓悟禅師對中唐-宋之世已形成的茶文化特色的較精僻的概括。

   (叁)“茶禅一味”的影響

   “茶禅一味”是茶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特質,在其自身的孕育、形成及以後的發展曆程中,對中國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及其發展,對日本“茶道”的誕生等諸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學者所謂:“茶興于唐”(或茶興于開元),荃本上反映了曆史之真實。安史之亂給正沈湎于恢宏豪邁的盛唐之音中的士大夫以當頭一棒(自周漢以來士大夫們還沒有經受過比這更突然的打擊),向以“達則便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爲人生准則的中國知識分子當然是急切地尋求心靈空白的填充劑,但是他們並沒有重複以往或“入世”或“出世”的人生選擇,因爲在當時特定的意識形態天地間正有一股新的潮流在漫延——漢魏以來浩浩而入的天竺佛教面對中國文化之強勁同化力,曆經幾百年的迎拒,幾乎是只丟下一副“天竺佛教的外殼”而去(文中所謂“幾乎”,意在表明筆者並未抹煞印佛的影響及其它宗派的存在),于是便出現了披著天竺袈裟的中國式宗教:禅宗。禅宗以不講苦行和坐禅,只求“淨心自悟”爲主要內涵,特別是“自然適意”的人生哲學,“懶漢加食客”(47)的生活方式極投當時心態失衡的士人之所好,所以安史之亂後禅宗平地崛起,“四方學者,雲集座下”(48),士大夫趨禅、參禅成爲中晚唐時期頗爲壯觀的文化景觀。

   正是在這股士人趨禅潮流中,悅禅心切的士大夫們自然也逐漸地浸染了此時正在形成中的禅門好茶、“茶禅一味”之風,期許以飲茶、興茶而入禅悟之境。確實,他們也不是全然盲目的,“茶”確也沒讓這批文人失望,在“流華淨肌骨、疏溣滌心憂”的品飲之中他們確能體味到失卻的自在世界的複歸。士大夫的介入(興茶)必然給茶文化注入全新的意義——文化,也對時風民俗産生最廣泛的影響——全民飲茶,“殆成風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完整意義上的茶文化(涵物質、程序、心理叁層面)在中晚唐誕生了。(49)顯然,唐代飲茶之風大盛不是什麼“降魔師”之功,“士禅攜手”、“茶禅一味”這兩大文化特質的互相作用倒是一個重要因素(當然《茶經》的貢獻更是無與倫比的)。

   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結晶是:“日本茶道”。回顧茶在日本的傳播、“茶道”的倡立曆史,我們不難找見時時閃動著的“茶禅一味”的影子。唐宋之世乃中日文化交流最興旺的時期,而期間擔任主要角色的幾乎全是禅僧佛徒。早在奈良時代,中國宮廷、禅寺的飲茶風氣可能已波及日本,公元729年,聖武天皇曾召衆僧講經、並舉行“行茶”儀式(50)。公元804年入唐至天臺山學法的最澄大師既學天臺教規,又學牛頭禅,兼習密律宗後在日本創臺、禅、密、律“四宗合一”的日本“天臺宗”;其時士禅茶風已旁及佛門其它宗寺,最澄回國時帶回茶籽,成爲茶葉引種日本第一人。1168年、1187年日本榮西禅師兩度入宋學禅,並詳細考察茶事;回國後創日本臨濟宗,著《吃茶養生記》〔人稱“日本《茶經》”),現身說法大倡吃茶養生之道,遂開日本茶道之先河,被奉爲“茶祖”。吃茶養生之風遂在禅寺中盛行。

   其後,明惠上人(倡茶之“十德”)、南浦昭明留學“江南第一禅林”——余杭徑山寺,通過這些禅師的宏揚,徑山寺“茶宴”直接影響了日本茶道水法。公元十五世紀,村田珠光創新的飲茶禮法,融禅院形式和宗教思想于茶道,奠“草庵式”(即大衆化)茶道之基。至十六世紀,幹利休把飲茶提高到藝術高度,並提出“茶道的真谛在于草寮”,遂成爲日本大衆化茶道的集大成者,其創立的千家流派也成爲日本最大的茶道組織,千家茶道的基本精神是“敬、和、清、寂”,即以敬爲本,和以行之,清以居之,寂以養之—這是對陸羽“精行儉德”之境和“茶禅一味”之本質的較完整的繼承。“茶禅一味”不甘是日本茶道之本質所在。

   最後,我們還想談談“茶禅一味”之風在佛門的擴展。在禅宗以世俗、簡易化的教義而爲士大夫爲之風靡的同時,那種“不立文字,不著語言,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的法旨及其自然適意的修行方式對曆來爲煩瑣戒律所用,爲禁欲苦行所累的佛教徒們無疑也産生了巨大的誘感力,一時間,其它宗門的信徒也紛紛棄“佛”投“禅”,北禅的馬祖道一、華嚴宗的宗密大師就是由它宗皈依禅門的最典型人物。禅宗師徒也假本宗旺勢,以弟子入非禅寺廟謀取主持之位的方式積極向非禅宗滲透,如天臺宗之祖地國清寺至智顗大師四傳弟子時也落入禅門中人玄黨之手,入它宗寺院謀得住持之位僅馬祖門下弟子就達一百多。(51)當然在這禅宗“侵消”大勢中,禅宗本身也觸合了其它教派某些教義。——特別是會昌滅佛後,各派相繼衰微,禅宗一枝獨秀,幾乎淹沒了其它所有流派,于是出現了“言佛皆禅”、“禅佛混同”的局面(此局面直到明清時淨土宗崛起才終止)。

   佛門禅風獨盛,“茶禅一味”由此自然波及整個佛門。如1987年、1988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組較齊全的晚唐金、銀、瓷茶具,法門寺乃密宗道場,這批茶具是唐懿宗時宮廷所賜,(52)晚唐宮廷、密宗對茶之崇尚由此可窺一斑,後代包括禅宗在內的佛門各派寺院都有焚香供茶之習,各派佛寺多開茶園,産優質名茶,正因爲後世禅、佛混同又佛門都興茶之故,所以“茶禅一味”又衍生出“茶佛一味”,這就是其因果派流。

   “茶禅一味”和日本茶道也可以說是彼時、彼地對“茶禅一味”的引伸和發展,自然也可看作“茶禅一味”內涵的一個組成部分。

   是爲“茶禅一味”前、後、中、內各方面的大致概貌。

   注釋:

   ①陳椽等:《茶與中國文化的發展》講座,第六講,《茶葉通報》1990年第一期。

   ②參《魏書·釋老志》漢《洛陽伽藍記》。

   ③何雲《佛教文化百問》,中國建設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頁。

   ④魏·張揖《廣雅》。

   ⑤、6、17、18、23陸羽《茶經》“八之出”,“六之飲”、“五之煮”、“九之略”。

   ⑦晉·懷信《釋門自境錄》。

   ⑧西魏楊銜《洛陽伽藍記》卷二景甯寺、卷叁報德寺。

   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禅學”條、“禅宗”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

   ⑩包括《“茶經”述評)(吳覺農著)、《茶與文化》(“茶人之家”編)在內的許多書、文都有相類似的較含糊的論述。

   11、49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條,見《全唐文》。

   12、47葛兆光:《禅宗與中國文化,.熟龍江教出版社1988年,第23,30頁。

   13傅樂成:《唐人的生活》,見《漢唐史論文》(臺灣)。

   15東晉·謝靈運《辨宗論》,見《廣弘明集》卷廿。

   19盧仝《走筆謝孟谏議客新茶》。

   20皎然《飲茶歌請崔石使君》《全唐詩》卷821。

   21皎然《九日與陸處士飲茶》,同上,卷817。

   22歐陽修《新唐書·隱通傳》“陸羽傳”。

   24陸龜蒙《煮茶》,同20卷620,

   25皎然《白雲上精舍抒山禅師》,《皎然集》卷二。

   26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同20卷356,

   27參錢時霖《中國古代茶詩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版。

   28《六祖壇經》。

   29、30、42、範文瀾:《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77,83,90頁。

   31《宋高僧傳》“皎然傳”。

   32陸元浩《仙居洞永安禅院記》,見《全唐文》卷869。

   33錢起《過長孫宅與郎上人茶會》同20卷237。

   34《景德傳燈錄》,卷十。

   35齊己《嘗茶》、《謝中山人寄茶》,見④

   36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同27。

   37皎然《晦夜……飲茶賦》,同20卷817。

   38《新唐書·王維傳》;《居士傳》卷十九。

   39參《全唐詩》有關詩人卷。

   40《廣弘明集》,卷15。

   41《宋高僧傳》,“遞一傳”。

   44參《皎然集》。

   45《景德傳燈錄》。

   46參潘佳明《佛教禅宗百間》,今日出版社1989年,第182頁。

   48《水月齋指月錄》卷五。

   50拙作《試淪茶與茶文化的興起》,待刊。

   51本節有關“茶道”資料主要來自日本·千宗室《茶的曆史》一文,原載上986年第二期《日本》雜志:同時參考吳覺農《“茶經”述評》等書。

   52《扶風法門寺塔唐地宮發掘簡報》及韓偉:《從飲茶風尚看法門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銀茶具》,均刊《文物》1988年第十期。

  

  

《“茶禅一味”考辨(潘林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