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茶道与禅宗的“平常心”(赖功欧)▪P3

  ..续本文上一页下,才能得到成佛的境界。吴言生指出:“洪州禅沿着慧能所提示的方向,建立起“平常心是道”,的禅学理念,主张“立处即真”,即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部都呈现为真理、具有真实价值。临济禅大力弘扬了洪州禅中这种思想,《临济录》全书都“贯彻着全盘肯定现实人生的观点”9真正说来“道即是心”而且是“平常心”,“平常心”的自然运作无所不在地体现了“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下)这种别开生面的学说,实实在在地把行、住、坐、卧的现实人心与佛道沟通起来。因而马祖的“触类是道”正是其顺乎自然的生活禅的必然结论。这也正是茶道之旨归。

   茶道建基于茶之真性。杯茶之中,蕴含真性真情,此乃中国茶道最具有实质性内涵的文化哲学,亦是茶文化的意义所在,即便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它的深刻意义也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从茶禅之真性论看,仍须追溯至《楞伽经》。《楞伽经》重在真如佛性论,而从慧能始,开始关注主体自性自心的发掘,马祖统一了二者,他的“禅道自然”观,显示了独特的思维视角。他一方而抓住了如来藏佛性及其根本空义,一方而又抓住了自性自心之本体。更有意义的是“直会其道” 而又“立处即真”的“平常心”,对人的能动性以及感性存在作了极大的肯定,是突出心灵作用的彻底的主体化理论。这种对心体的自觉回归,必然由强调心的彻悟价值导致坚定的个人主体世界,从而对人的主体性、自由性及现实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认与颂扬。从实践意义说,马祖更是把笃行实践摆在禅的本体位置,要见佛性,必须在禅道自然的生活行为上着眼,这就直接把禅道行为化、生活化,从而使禅修转移到自然的日常生活轨道上来。总之,“触事而真”或“立处即真”的禅道自然观,使马祖“平常心是道”的禅学理念开启了禅的更有创意而自由、更加活泼而自然的宗风。它无所不及地影响了茶风并使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

   茶禅之道一旦追究到深处,则须看到: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同时又充当了“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这两个命题的中介,使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精神的内在需求,必定要从防止众生向外追求,使其自心开悟,达到“真性常自在”的自然而不执着的境地。此中深刻的内涵与真谛在于:执着本身会成为一种束缚,从而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只有任心自然,才能体会大道,达至佛境。这同时也是超越语言,体会大道的必要条件。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其实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而,自慧能始,就强调即心即佛,他所说的“自心是佛”,“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之中,何不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坛经》)实际上是在倡导即心即佛的理论,它的直接来源则是《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非心非佛”是从排除事物本不存在的属性这个反而来作否定的表述。它强调的是在过程中对“即心即佛”观念的超脱,只有真正将禅的意念剔除净尽,才是纯粹的禅。死咬住禅的名相,就必然要落入观念的窠臼。当然,这决不是反对先在的正信正念的建立,而是反对过程中的对某一观念的执着。毫无杂念,才能保持纯明澄澈的微妙禅心,即便做好事,也不能执于做好事的念头;正如一个书法家在写字过程中紧紧执于写好哪一笔,是不能一气贯通而写好字的。茶艺过程就更是如此了,这是所有真正的茶人都深有体会的。禅宗认为,如果片面固执,心则不能自由自在,也就不能当下直取佛心,一门深入透彻佛道。“非心非佛”就是要人们不陷入知解的束缚,达致当下无滞的高超境界。千万不要忘记,对一味向外追求,不明白“自心具足圆满”者来说,马祖讲的是“即心即佛”;反之,马祖则说“非心非佛”。“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实质上是在马祖的“禅道自然”的本体论上建立起来的“一体两面”的新禅观,其宗旨是要把否定、肯定等一切执着的相对观念,全部荡除,是消除差异、对立的一种“理性融通”。

   对中国茶文化而言,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禅宗特别是南禅的禅道自然观,和中国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基础——“天道自然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实天道自然观正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一个理论基点。茶道亦不离于此。

   要之,中国茶道离开禅道,则无可道之;而禅道之“平常心”思想,则无论如何是构建当今中国茶文化的一块基石,是茶道核心的一个构成因素。舍此而论,怎须传统

  更遑论茶道、茶学、茶文化了。

  注释:

   1、李泽厚:《己卯五说》,第235- 23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同I第237页。

   3、铃木大拙:《禅风禅骨》,第16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4、见《胡适文存》第一集,卷四。

   5、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403页,台湾里仁书局,1985年版。

   6、铃木大拙:《禅学讲演》,见《禅宗与精神分析》第5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206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铃木大拙:《禅学讲座》,见《禅宗与精神分析》第38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第67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茶道与禅宗的“平常心”(赖功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