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茶道與禅宗的“平常心”(賴功歐)▪P3

  ..續本文上一頁下,才能得到成佛的境界。吳言生指出:“洪州禅沿著慧能所提示的方向,建立起“平常心是道”,的禅學理念,主張“立處即真”,即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部都呈現爲真理、具有真實價值。臨濟禅大力弘揚了洪州禅中這種思想,《臨濟錄》全書都“貫徹著全盤肯定現實人生的觀點”9真正說來“道即是心”而且是“平常心”,“平常心”的自然運作無所不在地體現了“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于心。”(《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下)這種別開生面的學說,實實在在地把行、住、坐、臥的現實人心與佛道溝通起來。因而馬祖的“觸類是道”正是其順乎自然的生活禅的必然結論。這也正是茶道之旨歸。

   茶道建基于茶之真性。杯茶之中,蘊含真性真情,此乃中國茶道最具有實質性內涵的文化哲學,亦是茶文化的意義所在,即便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它的深刻意義也是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從茶禅之真性論看,仍須追溯至《楞伽經》。《楞伽經》重在真如佛性論,而從慧能始,開始關注主體自性自心的發掘,馬祖統一了二者,他的“禅道自然”觀,顯示了獨特的思維視角。他一方而抓住了如來藏佛性及其根本空義,一方而又抓住了自性自心之本體。更有意義的是“直會其道” 而又“立處即真”的“平常心”,對人的能動性以及感性存在作了極大的肯定,是突出心靈作用的徹底的主體化理論。這種對心體的自覺回歸,必然由強調心的徹悟價值導致堅定的個人主體世界,從而對人的主體性、自由性及現實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確認與頌揚。從實踐意義說,馬祖更是把笃行實踐擺在禅的本體位置,要見佛性,必須在禅道自然的生活行爲上著眼,這就直接把禅道行爲化、生活化,從而使禅修轉移到自然的日常生活軌道上來。總之,“觸事而真”或“立處即真”的禅道自然觀,使馬祖“平常心是道”的禅學理念開啓了禅的更有創意而自由、更加活潑而自然的宗風。它無所不及地影響了茶風並使其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茶文化。

   茶禅之道一旦追究到深處,則須看到:平常心是道這一命題同時又充當了“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這兩個命題的中介,使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爲精神的內在需求,必定要從防止衆生向外追求,使其自心開悟,達到“真性常自在”的自然而不執著的境地。此中深刻的內涵與真谛在于:執著本身會成爲一種束縛,從而不能達到真正的解脫;只有任心自然,才能體會大道,達至佛境。這同時也是超越語言,體會大道的必要條件。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其實也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而,自慧能始,就強調即心即佛,他所說的“自心是佛”,“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之中,何不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壇經》)實際上是在倡導即心即佛的理論,它的直接來源則是《楞伽經》和《大乘起信論》“非心非佛”是從排除事物本不存在的屬性這個反而來作否定的表述。它強調的是在過程中對“即心即佛”觀念的超脫,只有真正將禅的意念剔除淨盡,才是純粹的禅。死咬住禅的名相,就必然要落入觀念的窠臼。當然,這決不是反對先在的正信正念的建立,而是反對過程中的對某一觀念的執著。毫無雜念,才能保持純明澄澈的微妙禅心,即便做好事,也不能執于做好事的念頭;正如一個書法家在寫字過程中緊緊執于寫好哪一筆,是不能一氣貫通而寫好字的。茶藝過程就更是如此了,這是所有真正的茶人都深有體會的。禅宗認爲,如果片面固執,心則不能自由自在,也就不能當下直取佛心,一門深入透徹佛道。“非心非佛”就是要人們不陷入知解的束縛,達致當下無滯的高超境界。千萬不要忘記,對一味向外追求,不明白“自心具足圓滿”者來說,馬祖講的是“即心即佛”;反之,馬祖則說“非心非佛”。“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實質上是在馬祖的“禅道自然”的本體論上建立起來的“一體兩面”的新禅觀,其宗旨是要把否定、肯定等一切執著的相對觀念,全部蕩除,是消除差異、對立的一種“理性融通”。

   對中國茶文化而言,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禅宗特別是南禅的禅道自然觀,和中國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基礎——“天道自然觀”,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其實天道自然觀正是儒、釋、道叁家合一的一個理論基點。茶道亦不離于此。

   要之,中國茶道離開禅道,則無可道之;而禅道之“平常心”思想,則無論如何是構建當今中國茶文化的一塊基石,是茶道核心的一個構成因素。舍此而論,怎須傳統

  更遑論茶道、茶學、茶文化了。

  注釋:

   1、李澤厚:《己卯五說》,第235- 236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同I第237頁。

   3、鈴木大拙:《禅風禅骨》,第166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4、見《胡適文存》第一集,卷四。

   5、呂瀓:《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403頁,臺灣裏仁書局,1985年版。

   6、鈴木大拙:《禅學講演》,見《禅宗與精神分析》第57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7、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第206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鈴木大拙:《禅學講座》,見《禅宗與精神分析》第38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吳言生:《禅宗詩歌境界》第67頁,中華書局,2001年版。

  

《茶道與禅宗的“平常心”(賴功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