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这样不但不能消弭争端,反而会扩大事态。作为一种社会 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的宗教大多是主张和平的,宗教之间可以通过对话消除对抗,实现多元宗教文化的共存共荣。
4、各大传统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等)都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宝藏,更是铸造道德价值的有力基石。因此,各大宗教应从人类的共同福祉出发,远离狭隘和偏见,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欣赏和宽容,强调仁慈和善良,避免敌视和仇恨,带给人类快乐和祥和。要达到以上目的,各个宗教都要把它们共同存在并构成共同特征的“黄金法则”作为处理各宗教之间和各教派间差异、对立、冲突的共同准则,并把“黄金法则”教导给人类社会,使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增进人类的和平与幸福。早在1894年,亨利·赫胥黎就指出:“致力于理想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所有时代和所有宗教的道德学家都同意“黄金法则”,就像你希望怎样被对待的那样去对待别人。”(Huxley Euklutionand Efhics P.31。)南传佛教经藏中说:“都畏惧痛苦,都热爱生活,记住你与他们一样,用他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你就不会再去伤害别人。”(Dhamma-pada,cited in Das P.406)道教经典老子《道德经》里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道德经》四十九章)基督教《马太福音》(7:12)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圣经·新约》)犹太教《摩西五书》说:“你们应该爱邻如己。”(《旧约·利未记》,19:18)印度教《益世嘉言》里说:“责任、正义、法律和道德的合法权的最终标志是这样的:你自己认为可爱和宝贵的,你自己内心所满意的,应认为别人也一样;你自己所不喜欢的,别人也一样不喜欢。谁能够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快乐与悲伤,他就是真正的瑜伽师,他真正地与万众一心。”(Hit-opadesha cited in Das pp.404—5)穆罕默德教导说:“你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施及于众人。”“你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与别人。”(Surhana_I_Muha mmad Nos。14,21,63,306。Teheran 1938。Cited in Donaldson sfudies in Muslim Ethics p.82)。如果每个宗教组织、每个宗教徒都按照自己宗教的善良教导去处理与其他人、其他宗教、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关系,那么世界上的冲突、战争、流血、灾难就会消弭于宗教的光芒之下,人类的和平、繁荣、和谐、幸福就会降临到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地球之上。同样是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度,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能够和谐共处,而近来南亚地区某些国家宗教之间却流血不断、争端不止,值得深思。
5、更加开放的中国需要更加开放的宗教,而更加开放的宗教对中国宗教界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宗教界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警惕西方国家利用宗教干预别国内政,实施侵略政策,充当“世界牧师”角色。历史经验表明:我国宗教方面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大都与此有关。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是我们宗教界人士的神圣职责。
6、宗教与现代化、科学、民主,并非互相对立,而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宗教与社会经济现代化之间的正面关系。基督教对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牟宗三先生认为:“我们可以说:文化生命之基本动力在宗教。了解西方文化不能只通过科学与民主政治来了解,还要通过西方文化之基本动力——基督教来了解。”并断言:“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内在动力,为灵感源泉,始有近现代的科学与民主。”余英时先生也指出:“……在政治、社会领域内,自由、人权、容忍、公平等价值也不能脱离上帝与理性的观念而具有真实的意义。西方外在超越的价值系统不仅没有因为现代化而崩溃,而且正是现代化的一个极重要的精神源泉。”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科学、民主积极和强有力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充分发掘宗教中各种有利于社会进步、人类幸福、世界和平的因素,是现代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又一个基点。
7、宗教是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宗教不仅在现代世界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积极参与并维系着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这已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道德危机,包括人与人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社会的危机、国家与国家的危机,都显示出对宗教精神资源特别是宗教道德资源的强烈诉求。如佛教“不杀生”、“众生平等”等理念对现代生态伦理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宗教通过对社会世俗道德的“圣化”,为世俗道德提供了一个终极保障、一个至上权威,使世俗道德 变得“神圣”起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人们对现存道德关系、规范、准则的认可与遵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宗教界历来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国宗教界一贯的主张。且不说历代高僧大德在国家分裂、战乱频仍的时代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走南闯北,历尽艰辛,劝导化解,使人戒杀放生,罢战言和,为国家的团结统一做出过特殊贡献,就说抗日战争时期:太虚大师在“七七”事变后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佛教徒“英勇护国”,并走出国门,揭露日军在中国的惨无人道的罪行,同时组织僧侣救护队直接参与抗战。爱国教徒们奋不顾身的义举深深地感召着国人,以至于当时报刊号召民众“向和尚看齐”。圆瑛大师在日军监狱中受尽折磨,却坚贞不屈,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还有弘一大师提倡的“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等等都展示了中国宗教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回顾历史,我们深深觉得中国宗教界的这种精神至今依然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比珍贵的资源。
三、几条初步的思路
1、大力加强对宗教理论的研究,尽快建构能融会东西文明、吸纳世界宗教研究成果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体系。对宗教的本质、功能、作用等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评价,对宗教与经济、宗教与道德、宗教与社会、宗教与邪教、宗教与现代化等展开全面的研究,特别是要结合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面临的各种危机有的放矢地进行宗教研究。思想理论的滞后必然导致实践方面的裹足不前,因此加强宗教理论研究是新世纪中国宗教的当务之急。
2、下大力气培养一批能融会中西、博通古今,既明悉当今世界宗教状况,又有中国宗教深厚功底的宗教界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成为多元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还要成为传播中国宗教文化的使者,在国际宗教界展示中国宗教和中国宗教徒的风采。同时,这些人才还必须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状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高屋建瓴,构筑当代中国宗教的宏基伟业,并成为抵御邪教发生、蔓延的坚强堡垒。振兴中国宗教的希望在人才。
3、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深入社会,关注人生,在实践中寻找宗教在现代社会新的切入点与结合点。增强宗教感召力、吸引力是防止邪教产生、蔓延的最有效途径,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起而行之,而不仅是坐而论道。新世纪召唤中国宗教徒奋发有为,伟大时代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不辱使命。
《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