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基本原理,這樣不但不能消弭爭端,反而會擴大事態。作爲一種社會 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的宗教大多是主張和平的,宗教之間可以通過對話消除對抗,實現多元宗教文化的共存共榮。
4、各大傳統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印度教、猶太教、錫克教等)都是人類智慧的偉大寶藏,更是鑄造道德價值的有力基石。因此,各大宗教應從人類的共同福祉出發,遠離狹隘和偏見,相互理解和溝通,彼此欣賞和寬容,強調仁慈和善良,避免敵視和仇恨,帶給人類快樂和祥和。要達到以上目的,各個宗教都要把它們共同存在並構成共同特征的“黃金法則”作爲處理各宗教之間和各教派間差異、對立、沖突的共同准則,並把“黃金法則”教導給人類社會,使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會製度、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能夠和諧共處,共同增進人類的和平與幸福。早在1894年,亨利·赫胥黎就指出:“致力于理想社會的人際關系的所有時代和所有宗教的道德學家都同意“黃金法則”,就像你希望怎樣被對待的那樣去對待別人。”(Huxley Euklutionand Efhics P.31。)南傳佛教經藏中說:“都畏懼痛苦,都熱愛生活,記住你與他們一樣,用他人的尺度來衡量自己,你就不會再去傷害別人。”(Dhamma-pada,cited in Das P.406)道教經典老子《道德經》裏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道德經》四十九章)基督教《馬太福音》(7:12)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爲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聖經·新約》)猶太教《摩西五書》說:“你們應該愛鄰如己。”(《舊約·利未記》,19:18)印度教《益世嘉言》裏說:“責任、正義、法律和道德的合法權的最終標志是這樣的:你自己認爲可愛和寶貴的,你自己內心所滿意的,應認爲別人也一樣;你自己所不喜歡的,別人也一樣不喜歡。誰能夠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快樂與悲傷,他就是真正的瑜伽師,他真正地與萬衆一心。”(Hit-opadesha cited in Das pp.404—5)穆罕默德教導說:“你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施及于衆人。”“你自己所討厭的,不要施與別人。”(Surhana_I_Muha mmad Nos。14,21,63,306。Teheran 1938。Cited in Donaldson sfudies in Muslim Ethics p.82)。如果每個宗教組織、每個宗教徒都按照自己宗教的善良教導去處理與其他人、其他宗教、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關系,那麼世界上的沖突、戰爭、流血、災難就會消弭于宗教的光芒之下,人類的和平、繁榮、和諧、幸福就會降臨到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地球之上。同樣是多種宗教、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度,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能夠和諧共處,而近來南亞地區某些國家宗教之間卻流血不斷、爭端不止,值得深思。
5、更加開放的中國需要更加開放的宗教,而更加開放的宗教對中國宗教界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宗教界要努力加強自身建設,警惕西方國家利用宗教幹預別國內政,實施侵略政策,充當“世界牧師”角色。曆史經驗表明:我國宗教方面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大都與此有關。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是我們宗教界人士的神聖職責。
6、宗教與現代化、科學、民主,並非互相對立,而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爲我們揭示了一個宗教與社會經濟現代化之間的正面關系。基督教對西方現代化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至于牟宗叁先生認爲:“我們可以說:文化生命之基本動力在宗教。了解西方文化不能只通過科學與民主政治來了解,還要通過西方文化之基本動力——基督教來了解。”並斷言:“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爲內在動力,爲靈感源泉,始有近現代的科學與民主。”余英時先生也指出:“……在政治、社會領域內,自由、人權、容忍、公平等價值也不能脫離上帝與理性的觀念而具有真實的意義。西方外在超越的價值系統不僅沒有因爲現代化而崩潰,而且正是現代化的一個極重要的精神源泉。”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宗教對西方國家現代化、科學、民主積極和強有力的影響,這些都值得我們反思。充分發掘宗教中各種有利于社會進步、人類幸福、世界和平的因素,是現代中國人走向現代化的又一個基點。
7、宗教是社會道德(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建設極爲寶貴的資源,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因素。宗教不僅在現代世界得以生存和發展,而且積極參與並維系著現代社會的道德體系,這已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嚴重的道德危機,包括人與人的危機、人與自然的危機、人與社會的危機、國家與國家的危機,都顯示出對宗教精神資源特別是宗教道德資源的強烈訴求。如佛教“不殺生”、“衆生平等”等理念對現代生態倫理具有特殊意義。同時宗教通過對社會世俗道德的“聖化”,爲世俗道德提供了一個終極保障、一個至上權威,使世俗道德 變得“神聖”起來,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人們對現存道德關系、規範、准則的認可與遵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宗教界曆來具有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是中國宗教界一貫的主張。且不說曆代高僧大德在國家分裂、戰亂頻仍的時代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走南闖北,曆盡艱辛,勸導化解,使人戒殺放生,罷戰言和,爲國家的團結統一做出過特殊貢獻,就說抗日戰爭時期:太虛大師在“七七”事變後通電全國,號召全國佛教徒“英勇護國”,並走出國門,揭露日軍在中國的慘無人道的罪行,同時組織僧侶救護隊直接參與抗戰。愛國教徒們奮不顧身的義舉深深地感召著國人,以至于當時報刊號召民衆“向和尚看齊”。圓瑛大師在日軍監獄中受盡折磨,卻堅貞不屈,體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還有弘一大師提倡的“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等等都展示了中國宗教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回顧曆史,我們深深覺得中國宗教界的這種精神至今依然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比珍貴的資源。
叁、幾條初步的思路
1、大力加強對宗教理論的研究,盡快建構能融會東西文明、吸納世界宗教研究成果並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理論體系。對宗教的本質、功能、作用等作出客觀公正、全面科學的評價,對宗教與經濟、宗教與道德、宗教與社會、宗教與邪教、宗教與現代化等展開全面的研究,特別是要結合當代中國與當代世界面臨的各種危機有的放矢地進行宗教研究。思想理論的滯後必然導致實踐方面的裹足不前,因此加強宗教理論研究是新世紀中國宗教的當務之急。
2、下大力氣培養一批能融會中西、博通古今,既明悉當今世界宗教狀況,又有中國宗教深厚功底的宗教界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成爲多元宗教文化交流的橋梁,還要成爲傳播中國宗教文化的使者,在國際宗教界展示中國宗教和中國宗教徒的風采。同時,這些人才還必須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狀況,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高屋建瓴,構築當代中國宗教的宏基偉業,並成爲抵禦邪教發生、蔓延的堅強堡壘。振興中國宗教的希望在人才。
3、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探索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新方法與新途徑。深入社會,關注人生,在實踐中尋找宗教在現代社會新的切入點與結合點。增強宗教感召力、吸引力是防止邪教産生、蔓延的最有效途徑,而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起而行之,而不僅是坐而論道。新世紀召喚中國宗教徒奮發有爲,偉大時代需要我們身體力行、不辱使命。
《對新世紀中國宗教的一些思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