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反对贫穷 不排斥佛教经济

  佛教反对贫穷 不排斥佛教经济

  本性法师

   摘要:有些人认为,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不应该与经济发生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是一个综合体,由五蕴合成,可归结为两大类,即物质和精神,人不可能单纯依靠精神而存在。虽然,人不是纯经济的动物,但也毫无疑问,人要生存,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要求,如衣、食、住、医药等。佛教不排斥经济。谈精神的发展,却撇开物质条件,这不是佛教的主张。佛教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其中,包括精神的发展,身心的健康,经济的保证等。

   佛教的经济学是建立在中道的佛教教义上的。

   有一种欲望,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这种欲望。这种欲望是自然的,它是最基本的一种自然需求欲。如要吃、要喝、要医药、要关心等。这种简单的最基本需求是有限的欲望,只是为了维护此色身,是被佛教所认可、所接受的。佛教说,穷困乃灾难,该被消灭。佛教认为,一个人,只有这种最基本需求得到保证后才能走向更高的精神世界。

   在最基本需求之外,人类还有一欲望,那就是贪欲。贪欲是罪恶的,它超出了人的最基本需要,是过分的、过高的、无法被满足的。为了满足贪求,人会以任何手段去谋取。贪欲是无限量的。暴力和非道德,一方面源自贫困,另一方面就是源自贪欲。所以,佛教拒绝贫困的同时也拒绝这种贪欲。

   贪求是灾难,贫困也是灾难。佛教提倡非贪求非贫困。佛教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以此为准则,即从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出发。这就是中道的佛教经济学。

   财富的应用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活动。经济活动是广义的说法。从某个角度说,经济学,它可以被分成三大部份,即财富的创造、财富的分配、财富的应用。而实际上,创造和分配财富同样是应用财富的活动。因为,无论是生产、经营、分配等。都与财富的应用有关。包括精神和物质。

  以佛教的观点,国家或个人的收入应该被分成四份来用:

   (1)一份应用到日常所需,如衣、食、住、行、医药等;

   (2)一份应用于储蓄以备急需;

   (3)一份应用于做功德,如福利事业等;一份应用于投资,如农业、商业。

   财富该用于人的最基本需求。人不是经济动物,是物质为人而活,而不是人为物质而活。人需要物质只是为了生存和幸福,没有其它的任何意义。

   有了财富,我们应该应用财富做如下五件事情:

   (1)使自己高兴;

   (2)使父母高兴;

   (3)使妻儿高兴;

   (4)使同事、朋友高兴;

   (5)供养遁世的修行者。

   佛陀在《Vasala Sutta》中说,我们应该用财富照顾好父母,不能照顾父母者,不能繁荣。

   另有巴利文典《Pattakamma Sutta》说,财富要被应用在:亲戚、客人、公职人员,付税收给国家。

   佛教认为,税收是需要的。因为,国家可以利用税收的资源去帮助穷人,做福利事业、公共事业。但税收不应拿去铺张浪费。曾经,佛陀就主张不该以税收用于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佛教还强调:税收在不给百姓添加大负担为宜,要如蜜蜂采蜜而不伤及花朵,反对苛捐杂税。

   在另一部经典《Dhammajani Sutta》中,佛陀说,财富要用这于:自我的幸福、他人的幸福、自我防卫、付税收、积累功德。

   什么是功德?一些人以为功德只是布施东西给修行者或寺院,这是不正确的看法。布施给宗教,只是功德之一种。据佛教,凡是利人、合理的利已的活动皆可视之为功德,如一杯水浇树、一抔土培树,也是一种功德。

   佛教经典中曾分析了三种人用钱的方式:

   (1)一个人堆积财富,不用于自己,也不用于别人,也不做功德;

   (2)财富用于自己幸福,不与别人分享,不做功德;

   (3)财富用于自己幸福,同时与别人分享和做功德;

   佛陀说,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好得多。第一种人,他空有财富,不用于已,不用于人,不做功德,枉费了财富。佛陀鼓励第三种用钱方法,既为自己,也为别人。佛陀说:一个人,应该常怀与人分享财富之心。因为,世界是因缘的,人无法单独存在,个人生存依赖他人的帮助。为此,个人考虑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该去考虑别人的需要,与之分享。

   佛陀鼓励人们去消费自己的财富,而不要空堆积财富而成吝啬者。但这不意味佛陀鼓励人们去做无意义的浪费。佛教向来讲“惜福”,反对浪费,反对走两个极端,所以佛陀曾教导说:“应用财富不应该吝啬,不应该浪费,不应该用于罪恶,不应该用于潜伏的危险之中。”

   佛陀曾教诫人们,以下六种通道会将你的财富流失:

   (1)饮酒;(2)时时游荡于街市;(3)赌博;(4)结交坏友;(5)懒惰;(6)沉溺于异性。

   佛说,一旦这些活动流行于国土,则国将不国,走向衰弱。

   在巴利文典《Dasaraja Dhamma Sutta》中,佛陀指出,一个国家或个人应当脱离各式困境,佛陀用了一个巴利文“Samma Jivikata”来表达,以说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换句话,个人或国家应用财富必须据其收入的能力。佛教主张低水平的消费,高消费是被佛教反对的。

  佛教反对高消费,理由是:

   (1)高消费带来社会不稳定。这是因为高消费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富人,享尽荣华穷人,三餐不饱。于是,穷人对富人产生嫉妒和不满心理,而富人对穷人产生恐惧心理,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自己,以致引起冲突。

   (2)高消费导致对有限自然的快速用完。很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石油,一旦用完,也就没有了。

   (3)当一个人被贪欲牵着走,那么,他会不惜用任何手段去满足他的贪欲。无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是如此。一些国家为了保持它源源不断的高消费资源,不惜运用武力,战争便是其结果。

   高消费是建立在狂热的贪欲上,不是基于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它背离了佛教经济学的原理。佛陀一直教诫我们不该吝啬,但也不该浪费。我们不该使消费超过收入,就如一把秤,应该平衡。

   佛教还说,财富应该小心保护,防贼、防火、防水、防敌人、防不良居心的亲朋,小心不触犯权威机关。

   前面说过,佛陀劝导人们去储蓄四分之一的收入,留作未来。这不仅为了保证基本需求,也为了预防不可测的水灾、干旱、瘟疫、病变原因。

  为了未来的需要,储蓄是必须的。但这储蓄金的来源该是避免高消费的结果,而不是从克扣最基本需求物中产生。换句话说,储蓄金的来源关系到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假如制造最基本需求物品,那么,高消费可以降温,像军火毒品等不必要的消费品消除,市场就不会出现生活必需品缺乏或高价等问题,民众和国家也就有钱储蓄。

   佛教认为,储蓄金该用于最基本之需,不应用于生产武器、麻醉物、毒品、色情等有害之物。储蓄金要用于发展人本身和经济。

   谈到储蓄,必然想及债务。关于债务,佛教认为,四种幸福中,没有债务是其中之一。认为,落入沉重债务是一种灾难。所以,国家或个人,均应避免负上沉重的内外债,借债要被尽量减少。假如借债已是必须,那么,一定要用之于最基本的需求物品。

   债务与贫穷经常连在一起。此世间,不管穷国或富国,穷困总是存在。在富国中,物品的增长高速,并没有消灭贫困。就以美国为例,即使在今天,还有几十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佛陀说,贫困是灾难,应被消灭。

  贫困的根源是什么?佛教认为,不外三大原因:

   (1)自然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当某些地方极缺少自然资源时,则穷困产生。这是自然的原因。

   (2)一些人的穷困源于其自身。因为沉溺于酒色等不良行为,或懒惰等,是个人的原因。

   (3)国家的错误政策。尤其是错误的经济政策,这是导致贫困的最根本原因。

   在巴利文典《Digha Nidaya》中,就例举了一些君王采用错误政策,或一无所用的政策,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

  消灭贫困是可能的。毕竟,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地区或国家间的分享利用。人的不良行为可以通过精神的发展而得改正。而且,错误的政策亦可以被减少到最少量。

   财富的创造

   据佛陀经济学的原则,财富的创造,要基于为了创造人类基本需求物。

   佛教曾将创造财富的手段三种:

   (1)暴力且非法;

   (2)暴力但合法,和非暴力但非法;

   (3)非暴力但合法。

   必须通过正当的积累,佛教反对暴力或非法摄取财富。

   佛陀曾说,假如是不义之财,即使用在正确的地方,如孝顺父母,其死后,同样下地狱。

   佛陀强调,五种经济活动该被禁止,那就是:

   (1)有关军火;(2)有关毒药;(3)关麻醉物;(4)饲养动物为了屠杀;(5)售动物的肉。

   在佛教,一些经济活动是寻不到位置的,即便资源丰富,生产方便,也不得应允。因为,这些活动妨碍了人的健康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佛教严禁生产非人类基本需求物和有害物。

   在佛典中,谈及了许多正以财的方法,如农、工、商、政、保安、个体、计算业等。

   关于经济发展策略,根据南传佛教经典《Kutadanta Sutta》等,有四个重要的步骤,简述如下:

   (1)谁愿人事生产经营农业、工…

《佛教反对贫穷 不排斥佛教经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1 学忍辱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