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为上的彻底清净,同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关系到了选择同学的重要性。
《四分律》说:“比丘有五法,不应与作亲厚,若喜斗诤,若多作业,若与众中胜比丘共诤,若喜游行不止,若不为说法言,示人善恶。后有五法不应作将伴行;喜太在前行,喜太在后行,喜折断人语,不别善恶语,善语不赞,称美恶语,如法得到,不以时为彼受。”是非多,好斗诤,放逸懈怠。不懂礼貌等,都不能作为同学。
《僧祗律》说:“比丘有十事为人所不爱,不相习近,数相习近,为利习近,爱者不爱,不爱者爱,谛言不受,好豫他事,实无威德而欲物,如屏私语,多所求欲。”具备这十种特征,的确令人讨厌,这种人要寻找同学是很困难的。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何等为八:谓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具有这八个条件,是理想的同学。
佛陀告诉我们选择同学,要找学业、道心、品行都不错的,对自已在修学上能有帮助的,正如孔老夫子说:“无友不如已者。”当然我想这是在自已不能自立之前,才需要这样,如果你能把握自已了,选择什么样的同学都没有关系,那个时候不是担心你被他影响,而是考虑你应该如何去影响他人。
十五、尼八敬法
八敬法不论在古代的印度或中国,我想都不曾有过争议,可是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时代潮流影响下,有些尼众对八敬法提出抗议,八敬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对待?
《善见律》说:“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佛初不许女人出家,因为会使正法灭去五百年,后由于阿难的请求,佛制八敬法,姨母无条件接受,这才有了比丘尼的出现,所以尼众都应该尊重八敬法。
八敬法: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尼犯僧残应半月在僧中行摩那垛。众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复安居。八复论,当论僧中求自恣人。
这八法中,后五种分别为受戒、忏罪、布萨、安居、自恣的规定,这五项在近代的中国一直没有很好的实解,所以八敬法中关于这方面内容争议不大。唯其前三者,条件允许,可以实行,但有许多现代意识比较强的尼众,不愿意遵行,甚至提出强烈的反对,以为这是在男女不平等制度下的产物,今天已失去现实意义了,应该淘汰。
我觉得作为一位尼众是没有必要反对八敬法。一、僧团是个大家庭,家庭要有尊卑伦理,大家才能和谐的生活着,八敬是一种伦理,就象弟弟尊重哥哥,孩子尊重父亲,谈不上阶级的平等不平等。二、男女众从恭敬中可以分出界线,在恭敬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染着,假如平等,平等就容易随便。三、社会是缘起的组合,一个人只有恭敬别人了,才能得到别人的恭敬。四、恭敬是菩萨道的表现。自高自大的人谁都讨厌,恭敬才能令众生欢喜。五、恭敬与断烦恼解脱生死,不会违背。
十六、修习禅定
声闻修学解脱之道,只要有三个步骤,即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烦恼,定是迈向解脱的重要环节,应该如何修习呢?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十事不成就禅法:乐着作役,言说睡眠,种种所求,及以六尘,但为利养,多诸过罪,乃至入阿鼻狱中。”修习禅定要万缘放下,远离懈怠,放逸,才能修有所成。
《四分律》说:“比丘睡眠,比坐当觉之,当用禅杖,若复故睡眠,当扪眠,若以水洗面,若自摘耳鼻,若摩额上,若披张衣,以手摩身,若起出户外瞻视四方,仰观星宿,若至经行处经行,守摄诸根,令心不散。”修习禅定有两大障碍:一掉举;二睡眠昏沉,前者初坐禅时容易生起,后者坐久了就会生起。要想坐禅成就,必须要对治睡眠昏沉。
十七、集僧方法
僧团是个大集体,由众多僧人组成。有许多共同的活动,如布萨,自恣等,这就要集僧一处。
《五分律》说:“诸比丘布萨时,不时集,妨行道。佛言,当唱时至,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螺。使旧住沙弥诤人打,不得处,应打三通,吹螺亦乐,除漆毒树,余木铜铁凡鸣者,所作。若唱二时至,亦使沙弥诤人唱,住处多,不得遍闻,应高处唱,犹不知集,更语相知,若无沙弥,比丘亦得打。”律中集僧号令通称犍稚。僧团集体活动都要鸣椎,否则是不合法的。中国丛林敲钟,打板,开梆,召集大众吃饭上殿,出坡也是这种意思。
鸣椎三通共四十下:先执杵定心,轻打十下,渐渐发声,中间二十七下,渐稀渐大,乃至声尽,打后三下。鸣椎者具仪立念:我鸣此椎,为召十方僧众,有得闻声,都来云集,共同法利。又恶趣受苦众生,令得停息。
鸣椎有二重含义:一集僧;二息恶道苦。《付法因缘传》说:“吒平以大杀害故,死入干头鱼中,剑轮绕身而转,随斫随生,若闻钟声,剑轮在空,如是因缘,遣信白令长打,使我苦息。”《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这大概是成为后来寺院打幽冥钟的依据。
十八、袈裟缝制
三衣通称袈裟,别名是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袈裟此译不正色染。或间称坏色,是贤圣沙门的标职,其制作中有严格规定。
一:求财如法:《四分律》说:“不以邪命得,激发得相得,犯舍堕,不得儿等。”作衣的财物,必须不是通过邪命手段得到。
二:财体如:《四分律》说:“文肃衣不成受持故。”《僧祗律》:“一切生疏毛发树皮衣草衣皮衣并不成。”财体即衣体,指制作的原料,像细薄生疏绫罗锦绮沙股等布料,作衣都是不合法的。
三:色如法:《四分律》说:“上色染衣不得,当坏作袈裟色。”又曰:“若比丘作新衣,当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上色指五正色,青黄赤白黑。三种染坏色中的青是铜青,如旧铜色,黑是杂河底留泥染成的,木兰是树色,皮赤黑色,三种都不是正色。
四:量是非:《四分律》说:“安陀会长四时,广二时,郁多罗僧长五肘,广三肘,僧伽梨亦尔。”又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五分律》:“肘量长短不定,佛令随身分量,不必依肘。”衣的大小可以根据身材。”
五:条数多少:《四分律》说:“诸比丘不知当作几条衣?佛言:应五条不应六条,应七条不应八条,应九条不应十条,乃至应十九条不应二十条。”衣的条数必须是单的,五条是下衣,七条是中衣,九条以上为大衣。
六:堤数长短:五衣一长一短,七衣二长一短,大衣有三品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为上品;下品二长一短,中品三长一短,上品四长一短。
七:重数多少:《四分律》说:“不得细薄,大衣二重,余二衣并一重。”这是用新布作的。如果使用旧布,依《十诵律》说:“四重作大衣,二重作七条五条等。”旧布作大衣要用四重,七衣五衣要用两重,当然这是使用牢固方面考虑的。
八:作衣方法:《四分律》说:“大衣七条要割截,五条要叶。”《十诵律》说:“佛自教比丘施纽法,前去缘四指施,后去缘八指施纽。”《比丘三千威仪经》说:“三衣揲四角。”割截,叶,施纽,揲四角,这些都是缝衣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古代的印度或者现在的南传佛教国家,三衣既是僧尼的常服也是法服,基于实际需要,所以在制作上特别的讲究,现在我们穿的三衣,是仅作为法服,应讲究庄严为宜。
十九:坐具规格
僧尼在佛诞节日上殿时,除了衣袍以外,随身还要带有一块布,供拈香或拜愿时使用,这就是坐具,原来是铺在地上供僧尼打坐休息时用的,现在是拜佛时用,也叫拜具。
梵语尼师坛,汉译随坐衣,俗称坐具。《四分律》说:“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长佛二手,广一手半,更增广长半手。为了身体衣服,以及被褥等卧具的一干净,佛制比丘使用坐具。坐具的面积,长佛二手,一手长二尺,即四尺也,广一手半,即三尺也。如果身体高大者,长广可以各增加半手。
《十诵律》说:“新者二重,故者四重。”《四分戒本》说:“若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一手贴新者,为坏色故。”作坐具,新布二重旧布四重,这是为了坚固,因为坐在地上,容易磨擦破,作新坐具之所以要贴上一块破布,是坏色,避免贪着。
二十、滤水袋法
佛制比丘随身携带六物,其中三衣尼师坛,钵都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唯有滤水袋因为很少有人用的关系,大多人都觉得陌生,滤水袋到底干什么用呢?
《四分戒本》说:“若比丘知水有虫饮用者,波逸提。”比丘不能饮用明知有虫的水,防护的方法就是用滤水袋。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欲作住处,先看水中有虫不?有者,作余井,犹自舍去。凡用水法,应清净者,如法滤水置一器中,足一日用,取上细一时作囊,令持戒悉者滤水竟,著净器中,向日谛视看,故有者,如前说。”《僧祗律》说:“虫太细者,三重滤囊,犹有虫者,更造井,谛视,有虫者,舍去。”凡饮用水,都要通过细制的滤水袋进行过滤,直到肉眼看不见虫为止,方可饮用。
《四分律》说:“作滤水袋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圆形,若作滤,若患细虫,听安沙囊中,滤讫,还著水中。不得无滤袋行半由旬;无者,僧伽黎角滤。”作滤水袋只要能方便过滤水,可以作各种形状使用。
杀生是僧尼四根本戒之一,滤水袋法是护生的具体表现,它不仅能使我们严持不杀生戒,同时,也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
律中关于僧尼日常行事的规定还有很多,简直举不胜举,这里仅就读律所得,简单的作些介绍。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之分,,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或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只是止持部份,全面认识戒律,不仅要学习止持部分,也要学习作持部分,这样才能彻底的明确僧伽行事。
《僧尼日常行事漫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