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爲上的徹底清淨,同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就關系到了選擇同學的重要性。
《四分律》說:“比丘有五法,不應與作親厚,若喜鬥诤,若多作業,若與衆中勝比丘共诤,若喜遊行不止,若不爲說法言,示人善惡。後有五法不應作將伴行;喜太在前行,喜太在後行,喜折斷人語,不別善惡語,善語不贊,稱美惡語,如法得到,不以時爲彼受。”是非多,好鬥诤,放逸懈怠。不懂禮貌等,都不能作爲同學。
《僧祗律》說:“比丘有十事爲人所不愛,不相習近,數相習近,爲利習近,愛者不愛,不愛者愛,谛言不受,好豫他事,實無威德而欲物,如屏私語,多所求欲。”具備這十種特征,的確令人討厭,這種人要尋找同學是很困難的。
《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何等爲八:謂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具有這八個條件,是理想的同學。
佛陀告訴我們選擇同學,要找學業、道心、品行都不錯的,對自已在修學上能有幫助的,正如孔老夫子說:“無友不如已者。”當然我想這是在自已不能自立之前,才需要這樣,如果你能把握自已了,選擇什麼樣的同學都沒有關系,那個時候不是擔心你被他影響,而是考慮你應該如何去影響他人。
十五、尼八敬法
八敬法不論在古代的印度或中國,我想都不曾有過爭議,可是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時代潮流影響下,有些尼衆對八敬法提出抗議,八敬法究竟是怎麼回事,應該如何對待?
《善見律》說:“佛初不度女人出家,爲滅正法五百年,後爲說八敬,聽出家,依教行故,還得千年。”佛初不許女人出家,因爲會使正法滅去五百年,後由于阿難的請求,佛製八敬法,姨母無條件接受,這才有了比丘尼的出現,所以尼衆都應該尊重八敬法。
八敬法:一者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起迎逆禮拜問訊請令坐。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叁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四式叉摩那已學于戒,應從衆僧求受大戒。五尼犯僧殘應半月在僧中行摩那垛。衆尼半月內,當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應在無比丘處複安居。八複論,當論僧中求自恣人。
這八法中,後五種分別爲受戒、忏罪、布薩、安居、自恣的規定,這五項在近代的中國一直沒有很好的實解,所以八敬法中關于這方面內容爭議不大。唯其前叁者,條件允許,可以實行,但有許多現代意識比較強的尼衆,不願意遵行,甚至提出強烈的反對,以爲這是在男女不平等製度下的産物,今天已失去現實意義了,應該淘汰。
我覺得作爲一位尼衆是沒有必要反對八敬法。一、僧團是個大家庭,家庭要有尊卑倫理,大家才能和諧的生活著,八敬是一種倫理,就象弟弟尊重哥哥,孩子尊重父親,談不上階級的平等不平等。二、男女衆從恭敬中可以分出界線,在恭敬的情況下,可以避免染著,假如平等,平等就容易隨便。叁、社會是緣起的組合,一個人只有恭敬別人了,才能得到別人的恭敬。四、恭敬是菩薩道的表現。自高自大的人誰都討厭,恭敬才能令衆生歡喜。五、恭敬與斷煩惱解脫生死,不會違背。
十六、修習禅定
聲聞修學解脫之道,只要有叁個步驟,即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斷煩惱,定是邁向解脫的重要環節,應該如何修習呢?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十事不成就禅法:樂著作役,言說睡眠,種種所求,及以六塵,但爲利養,多諸過罪,乃至入阿鼻獄中。”修習禅定要萬緣放下,遠離懈怠,放逸,才能修有所成。
《四分律》說:“比丘睡眠,比坐當覺之,當用禅杖,若複故睡眠,當扪眠,若以水洗面,若自摘耳鼻,若摩額上,若披張衣,以手摩身,若起出戶外瞻視四方,仰觀星宿,若至經行處經行,守攝諸根,令心不散。”修習禅定有兩大障礙:一掉舉;二睡眠昏沈,前者初坐禅時容易生起,後者坐久了就會生起。要想坐禅成就,必須要對治睡眠昏沈。
十七、集僧方法
僧團是個大集體,由衆多僧人組成。有許多共同的活動,如布薩,自恣等,這就要集僧一處。
《五分律》說:“諸比丘布薩時,不時集,妨行道。佛言,當唱時至,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螺。使舊住沙彌诤人打,不得處,應打叁通,吹螺亦樂,除漆毒樹,余木銅鐵凡鳴者,所作。若唱二時至,亦使沙彌诤人唱,住處多,不得遍聞,應高處唱,猶不知集,更語相知,若無沙彌,比丘亦得打。”律中集僧號令通稱犍稚。僧團集體活動都要鳴椎,否則是不合法的。中國叢林敲鍾,打板,開梆,召集大衆吃飯上殿,出坡也是這種意思。
鳴椎叁通共四十下:先執杵定心,輕打十下,漸漸發聲,中間二十七下,漸稀漸大,乃至聲盡,打後叁下。鳴椎者具儀立念:我鳴此椎,爲召十方僧衆,有得聞聲,都來雲集,共同法利。又惡趣受苦衆生,令得停息。
鳴椎有二重含義:一集僧;二息惡道苦。《付法因緣傳》說:“吒平以大殺害故,死入幹頭魚中,劍輪繞身而轉,隨斫隨生,若聞鍾聲,劍輪在空,如是因緣,遣信白令長打,使我苦息。”《增一阿含經》說:“若打鍾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這大概是成爲後來寺院打幽冥鍾的依據。
十八、袈裟縫製
叁衣通稱袈裟,別名是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袈裟此譯不正色染。或間稱壞色,是賢聖沙門的標職,其製作中有嚴格規定。
一:求財如法:《四分律》說:“不以邪命得,激發得相得,犯舍墮,不得兒等。”作衣的財物,必須不是通過邪命手段得到。
二:財體如:《四分律》說:“文肅衣不成受持故。”《僧祗律》:“一切生疏毛發樹皮衣草衣皮衣並不成。”財體即衣體,指製作的原料,像細薄生疏绫羅錦绮沙股等布料,作衣都是不合法的。
叁:色如法:《四分律》說:“上色染衣不得,當壞作袈裟色。”又曰:“若比丘作新衣,當作叁種染壞色,青黑木蘭。”上色指五正色,青黃赤白黑。叁種染壞色中的青是銅青,如舊銅色,黑是雜河底留泥染成的,木蘭是樹色,皮赤黑色,叁種都不是正色。
四:量是非:《四分律》說:“安陀會長四時,廣二時,郁多羅僧長五肘,廣叁肘,僧伽梨亦爾。”又雲:“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五分律》:“肘量長短不定,佛令隨身分量,不必依肘。”衣的大小可以根據身材。”
五:條數多少:《四分律》說:“諸比丘不知當作幾條衣?佛言:應五條不應六條,應七條不應八條,應九條不應十條,乃至應十九條不應二十條。”衣的條數必須是單的,五條是下衣,七條是中衣,九條以上爲大衣。
六:堤數長短:五衣一長一短,七衣二長一短,大衣有叁品不同:九條、十一條、十叁條爲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爲中品;二十一條、二十叁條;二十五條爲上品;下品二長一短,中品叁長一短,上品四長一短。
七:重數多少:《四分律》說:“不得細薄,大衣二重,余二衣並一重。”這是用新布作的。如果使用舊布,依《十誦律》說:“四重作大衣,二重作七條五條等。”舊布作大衣要用四重,七衣五衣要用兩重,當然這是使用牢固方面考慮的。
八:作衣方法:《四分律》說:“大衣七條要割截,五條要葉。”《十誦律》說:“佛自教比丘施紐法,前去緣四指施,後去緣八指施紐。”《比丘叁千威儀經》說:“叁衣揲四角。”割截,葉,施紐,揲四角,這些都是縫衣時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在古代的印度或者現在的南傳佛教國家,叁衣既是僧尼的常服也是法服,基于實際需要,所以在製作上特別的講究,現在我們穿的叁衣,是僅作爲法服,應講究莊嚴爲宜。
十九:坐具規格
僧尼在佛誕節日上殿時,除了衣袍以外,隨身還要帶有一塊布,供拈香或拜願時使用,這就是坐具,原來是鋪在地上供僧尼打坐休息時用的,現在是拜佛時用,也叫拜具。
梵語尼師壇,漢譯隨坐衣,俗稱坐具。《四分律》說:“爲身爲衣爲臥具故製。”長佛二手,廣一手半,更增廣長半手。爲了身體衣服,以及被褥等臥具的一幹淨,佛製比丘使用坐具。坐具的面積,長佛二手,一手長二尺,即四尺也,廣一手半,即叁尺也。如果身體高大者,長廣可以各增加半手。
《十誦律》說:“新者二重,故者四重。”《四分戒本》說:“若比丘作新坐具,當取故者一手貼新者,爲壞色故。”作坐具,新布二重舊布四重,這是爲了堅固,因爲坐在地上,容易磨擦破,作新坐具之所以要貼上一塊破布,是壞色,避免貪著。
二十、濾水袋法
佛製比丘隨身攜帶六物,其中叁衣尼師壇,缽都是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唯有濾水袋因爲很少有人用的關系,大多人都覺得陌生,濾水袋到底幹什麼用呢?
《四分戒本》說:“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者,波逸提。”比丘不能飲用明知有蟲的水,防護的方法就是用濾水袋。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欲作住處,先看水中有蟲不?有者,作余井,猶自舍去。凡用水法,應清淨者,如法濾水置一器中,足一日用,取上細一時作囊,令持戒悉者濾水竟,著淨器中,向日谛視看,故有者,如前說。”《僧祗律》說:“蟲太細者,叁重濾囊,猶有蟲者,更造井,谛視,有蟲者,舍去。”凡飲用水,都要通過細製的濾水袋進行過濾,直到肉眼看不見蟲爲止,方可飲用。
《四分律》說:“作濾水袋如杓形,若叁角,若作圓形,若作濾,若患細蟲,聽安沙囊中,濾訖,還著水中。不得無濾袋行半由旬;無者,僧伽黎角濾。”作濾水袋只要能方便過濾水,可以作各種形狀使用。
殺生是僧尼四根本戒之一,濾水袋法是護生的具體表現,它不僅能使我們嚴持不殺生戒,同時,也體現佛教的慈悲精神。
律中關于僧尼日常行事的規定還有很多,簡直舉不勝舉,這裏僅就讀律所得,簡單的作些介紹。戒律有止持與作持之分,,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或比丘尼的叁百四十八條戒,只是止持部份,全面認識戒律,不僅要學習止持部分,也要學習作持部分,這樣才能徹底的明確僧伽行事。
《僧尼日常行事漫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