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P123

  ..续本文上一页顺义理的趣向。所说的道理,都合乎实相,合乎第一义谛,绝对不会违背实相的义理。或者讲说世间一切的经书,如四书五经等,或者是治世的语言,或者是资生的事业等,皆和顺正法,不相违背。一切按照八圣道去实行,以八圣道作为规范。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六趣众生,他们心中所想行的事、所起的动作、所生的妄念、所有的戏论,这位法师皆能知晓。他虽然未证得无漏的智慧,可是他的胜意根得到清净。这位法师所思惟、筹量、言说,都是佛法、妙法、不思议法。为什么?因为他受持妙法莲华经,所想的和所行的,都是真责不虚。所说的法和所修的道,都是真实的妙法门,都是先佛所说的道理。虽然全部佛经没有读完,可是已经明了经中大意。为什么?因为得到妙三昧的境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经文的义理,再宣说一遍,用偈颂来说明。

  是人意清净 明利无浊秽 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这位法师的胜意根,甚为清净。不但明而且利,没有染浊污秽。以这种微妙的胜意根,能知上中下的佛法,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乃至闻一偈 通达无量义 次第如法说 月四月至岁

   就是仅仅听一首偈颂,就能通达无量的义理。次第如法解说,绝对不是杂乱无章的说法。解说一首偈颂,或者讲一个月,或者讲四个月,或者讲一年,得到乐说无碍的境界。

  是世界内外 一切诸众生 若天龙及人 夜叉鬼神等

   在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一切众生,或者是天上的人,或者是人间的人,或者是诸龙、夜叉、鬼神等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种 持法华之报 一时皆悉知

   在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他们所想念有若干种。但是受持妙法莲华经所得的果报,在同时便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清清楚楚。那个众生愿做牛做马,那个众生愿做老虎狮子,那个众生愿做鱼龟虾蟹,那个众生愿做鸡鸭鹅鸟,都能晓得,一想便知前因后果。

  十方无数佛 百福庄严相 为众生说法 悉闻能受持

   在十方世界有无数亿佛,他们因为往昔时,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以有百福庄严妙相好身。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所有的佛法,众生聆听之后,便能受持,依法修行。

  思惟无量义 说法亦无量 终始不忘错 以持法华故

  能由一种道理,联想到无量的道理;由无量道理,仍归还圆悟一个道理。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说法也是无量无边,始终不会把佛法忘记,或者讲错法,绝对没有这种情形发生。为什么?因为深妙受持妙法莲华经义理的缘故。

  悉知诸法相 随义识次第 达名字语言 如所知演说

  因为有大智慧,通达了悟诸法实相的道理。何谓实相?就是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此四相,便是凡夫;无此四相,便是圣人。而没有这四种相,并不是没有如实清净的相。这一点要弄清楚。 随着经义,便讲次第的法,前后要连贯,有系统有次序,令听者容易明白。通达名字的解释,言语的技巧,得到文字般若,言语三昧,照所悟所知的道理,来为众生演说妙法。

  此人有所说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众无所畏

  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所说的法,皆是先前诸佛所说的妙法。不过,他又重新说一遍而已。因为他演说妙法的缘故,所以在大众之前,没有畏惧,能滔滔不绝为众生说法,头头是道分析清楚,有天华乱坠,地涌金莲的境界。

  持法华经者 意根净若斯 虽未得无漏 先有如是相

  受持法华经的法师,他的意根清净,就像这样的情形。虽然未证得无漏的智慧,但是先得到这样的形相。

  是人持此经 安住希有地 为一切众生 欢喜而爱敬

   受持法华经的法师,安住在最希有的地方。他为一切众生所欢喜,受一切众生所爱敬。

  能以千万种 善巧之语言 分别而说法 持法华经故

   能用千万种语言,善巧方便的譬喻,详细分别的言辞,来为众生说妙法。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智慧呢?因受持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怎么叫“常不轻”呢?其实,“常不轻”是一位菩萨的名字。是不是菩萨的通用名字呢?不是的。只不过是一个别名,即是一个外号。因为这位菩萨一见到人就叩头顶礼,因此,有些比丘、比丘尼就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常不轻”。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时,见人就五体投地的礼拜,而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轻”来称呼他,而不是这位菩萨原有的名号。因为佛在行菩萨道时,见人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其名为“常不轻”,常不轻慢一切人也。

  “常不轻”又可分为四种解说。“常不轻”1、包含着不轻慢的念头。2、自具足不轻易得来的智慧。3、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行门。4、对一切境界都是必恭必敬,无放逸心。所以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那么,常不轻菩萨能认识种种境界和考验,而行这种常不轻的行门,这属于世界悉檀(普施)。他身能行不轻之行,躬行实践,这叫为人悉檀。他口宣不轻之教,所说的都是不轻慢他人的教化法门,这叫对治悉檀。他对一般人有一种不轻慢他人的看法,这叫第一义悉坛。故“常不轻”又包括这四种的悉檀。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就在佛说完了法师功德品的时候,刚要开始说常不轻菩萨之前,佛先告诉得大势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大势至菩萨。这位菩萨只要举足迈一步,大地就会有六种震动,表示这位菩萨的威势力大。释迦牟尼佛就说:“大势至!你现在应该知道,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读诵、书写法华经,假使有人以恶口来咒骂或毁谤他们,这些人的罪报,犹如须弥山那么大,有如前面的经文上所说。而受持读诵法华经者的功德,也就像前面法师功德品上说,能得到眼耳鼻舌身意清净的功德。大势至菩萨!在过去很久以前,经过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有一位佛,名叫威音王如来。因为这位佛具大威德,甚至其音声也能令三千大千世界震动,大众畏爱兼抱,恭敬聆听这位佛说的法。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每位佛的十号。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应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正遍知:不但正知,而且遍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明行足:智慧也充足了,修行也圆满了。善逝:能住于最好之处。世间解:是世间最了解的尊者。无上士:是世间上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人。调御丈夫:调伏三界,一切众生的大丈夫。天人师:是天上天下之导师。佛:是三觉圆满,万德具备。世尊:世出世之尊。在威音王如来住于世时,劫名为离衰,即离开一切衰相,国名为大成。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在离衰劫,大成国里,这一位威音王佛,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天上的人,说十善法。为人间的人,说五戒法。为阿修罗,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因为阿修罗不修戒,不修定,也不修慧,而只知道贪、嗔、痴。因为贪、嗔,故有愚痴,才堕落阿修罗道。发脾气是他们的本领,故他们失去了戒定慧。阿修罗是梵语,译为无端正,面貌非常丑陋,这是嗔恨心的果报。 彼佛又为求声闻果位的人,说四圣谛法。四圣谛法是苦、集、灭、道。声闻是二乘人,属于小乘,因为他得少为足,不想往前求大乘,以为所作已办,误为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因此佛为他们说四谛之真理。 (一)苦谛:苦有无量诸苦、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今浅释如下:

  三苦——1、苦苦:譬如有人,穷到极点,加上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这种的环境,叫苦中之苦。2、坏苦:如有人,非常富有,但一把火,就把房子财产都烧光了,这叫富贵的坏苦。3、行苦: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如后浪推前浪,无有停止,故叫行苦。

  八苦——

  1、生若:生时如生龟脱壳,故小孩生出来,只会“哇哇”的叫苦。

  2、老苦:老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听使唤。

  3、病苦:身心都不舒服,坐立不安。

  4、死苦:死犹如活牛剥皮一样,四大分张。

  5、爱别离苦:所爱的人,偏要分离,不能团聚。

  6、怨憎会苦:你最讨厌的仇人,偏碰在一起,“冤家路窄”。

  7、求不得苦:心中想要得到的,偏得不到。

  8、五阴炽盛苦:五阴,如猛火焰,把人焚烧得颠颠倒倒。

   (二)集谛:即招感。(三)道谛:即修无上道。(四)灭谛:即是证得涅槃寂灭之乐。这是四谛法之简释。佛教声闻人似四谛法而度生老病死,得究竟常乐我净的涅槃妙德。

  又为修辟支佛的人,说十二因缘法。辟支佛译为缘觉,缘觉有两种:1、有佛出世时,修十二因缘而悟道,故名缘觉。2、无佛住世,在深山穹谷修春花秋落而悟道,故名独觉。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