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順義理的趣向。所說的道理,都合乎實相,合乎第一義谛,絕對不會違背實相的義理。或者講說世間一切的經書,如四書五經等,或者是治世的語言,或者是資生的事業等,皆和順正法,不相違背。一切按照八聖道去實行,以八聖道作爲規範。
叁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所有叁千大千世界中的六趣衆生,他們心中所想行的事、所起的動作、所生的妄念、所有的戲論,這位法師皆能知曉。他雖然未證得無漏的智慧,可是他的勝意根得到清淨。這位法師所思惟、籌量、言說,都是佛法、妙法、不思議法。爲什麼?因爲他受持妙法蓮華經,所想的和所行的,都是真責不虛。所說的法和所修的道,都是真實的妙法門,都是先佛所說的道理。雖然全部佛經沒有讀完,可是已經明了經中大意。爲什麼?因爲得到妙叁昧的境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經文的義理,再宣說一遍,用偈頌來說明。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這位法師的勝意根,甚爲清淨。不但明而且利,沒有染濁汙穢。以這種微妙的勝意根,能知上中下的佛法,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就是僅僅聽一首偈頌,就能通達無量的義理。次第如法解說,絕對不是雜亂無章的說法。解說一首偈頌,或者講一個月,或者講四個月,或者講一年,得到樂說無礙的境界。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衆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在叁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一切衆生,或者是天上的人,或者是人間的人,或者是諸龍、夜叉、鬼神等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幹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在六道輪回中的一切衆生,他們所想念有若幹種。但是受持妙法蓮華經所得的果報,在同時便知一切衆生起心動念,清清楚楚。那個衆生願做牛做馬,那個衆生願做老虎獅子,那個衆生願做魚龜蝦蟹,那個衆生願做雞鴨鵝鳥,都能曉得,一想便知前因後果。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爲衆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在十方世界有無數億佛,他們因爲往昔時,曾經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以有百福莊嚴妙相好身。爲一切衆生演說妙法。所有的佛法,衆生聆聽之後,便能受持,依法修行。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能由一種道理,聯想到無量的道理;由無量道理,仍歸還圓悟一個道理。所謂“一本散爲萬殊,萬殊仍歸一本”。說法也是無量無邊,始終不會把佛法忘記,或者講錯法,絕對沒有這種情形發生。爲什麼?因爲深妙受持妙法蓮華經義理的緣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因爲有大智慧,通達了悟諸法實相的道理。何謂實相?就是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有此四相,便是凡夫;無此四相,便是聖人。而沒有這四種相,並不是沒有如實清淨的相。這一點要弄清楚。 隨著經義,便講次第的法,前後要連貫,有系統有次序,令聽者容易明白。通達名字的解釋,言語的技巧,得到文字般若,言語叁昧,照所悟所知的道理,來爲衆生演說妙法。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衆無所畏
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他所說的法,皆是先前諸佛所說的妙法。不過,他又重新說一遍而已。因爲他演說妙法的緣故,所以在大衆之前,沒有畏懼,能滔滔不絕爲衆生說法,頭頭是道分析清楚,有天華亂墜,地湧金蓮的境界。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受持法華經的法師,他的意根清淨,就像這樣的情形。雖然未證得無漏的智慧,但是先得到這樣的形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爲一切衆生 歡喜而愛敬
受持法華經的法師,安住在最希有的地方。他爲一切衆生所歡喜,受一切衆生所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能用千萬種語言,善巧方便的譬喻,詳細分別的言辭,來爲衆生說妙法。爲什麼能有這樣的智慧呢?因受持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怎麼叫“常不輕”呢?其實,“常不輕”是一位菩薩的名字。是不是菩薩的通用名字呢?不是的。只不過是一個別名,即是一個外號。因爲這位菩薩一見到人就叩頭頂禮,因此,有些比丘、比丘尼就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常不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見人就五體投地的禮拜,而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輕”來稱呼他,而不是這位菩薩原有的名號。因爲佛在行菩薩道時,見人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故其名爲“常不輕”,常不輕慢一切人也。
“常不輕”又可分爲四種解說。“常不輕”1、包含著不輕慢的念頭。2、自具足不輕易得來的智慧。3、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行門。4、對一切境界都是必恭必敬,無放逸心。所以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觌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那麼,常不輕菩薩能認識種種境界和考驗,而行這種常不輕的行門,這屬于世界悉檀(普施)。他身能行不輕之行,躬行實踐,這叫爲人悉檀。他口宣不輕之教,所說的都是不輕慢他人的教化法門,這叫對治悉檀。他對一般人有一種不輕慢他人的看法,這叫第一義悉壇。故“常不輕”又包括這四種的悉檀。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就在佛說完了法師功德品的時候,剛要開始說常不輕菩薩之前,佛先告訴得大勢菩薩摩诃薩,也就是大勢至菩薩。這位菩薩只要舉足邁一步,大地就會有六種震動,表示這位菩薩的威勢力大。釋迦牟尼佛就說:“大勢至!你現在應該知道,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讀誦、書寫法華經,假使有人以惡口來咒罵或毀謗他們,這些人的罪報,猶如須彌山那麼大,有如前面的經文上所說。而受持讀誦法華經者的功德,也就像前面法師功德品上說,能得到眼耳鼻舌身意清淨的功德。大勢至菩薩!在過去很久以前,經過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阿僧祇劫,有一位佛,名叫威音王如來。因爲這位佛具大威德,甚至其音聲也能令叁千大千世界震動,大衆畏愛兼抱,恭敬聆聽這位佛說的法。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每位佛的十號。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正遍知:不但正知,而且遍知,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明行足:智慧也充足了,修行也圓滿了。善逝:能住于最好之處。世間解:是世間最了解的尊者。無上士:是世間上最有學問、最有道德的人。調禦丈夫:調伏叁界,一切衆生的大丈夫。天人師:是天上天下之導師。佛:是叁覺圓滿,萬德具備。世尊:世出世之尊。在威音王如來住于世時,劫名爲離衰,即離開一切衰相,國名爲大成。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爲天人阿修羅說法。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爲諸菩薩。因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在離衰劫,大成國裏,這一位威音王佛,爲天、人、阿修羅說法。爲天上的人,說十善法。爲人間的人,說五戒法。爲阿修羅,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因爲阿修羅不修戒,不修定,也不修慧,而只知道貪、嗔、癡。因爲貪、嗔,故有愚癡,才墮落阿修羅道。發脾氣是他們的本領,故他們失去了戒定慧。阿修羅是梵語,譯爲無端正,面貌非常醜陋,這是嗔恨心的果報。 彼佛又爲求聲聞果位的人,說四聖谛法。四聖谛法是苦、集、滅、道。聲聞是二乘人,屬于小乘,因爲他得少爲足,不想往前求大乘,以爲所作已辦,誤爲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因此佛爲他們說四谛之真理。 (一)苦谛:苦有無量諸苦、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今淺釋如下:
叁苦——1、苦苦:譬如有人,窮到極點,加上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這種的環境,叫苦中之苦。2、壞苦:如有人,非常富有,但一把火,就把房子財産都燒光了,這叫富貴的壞苦。3、行苦: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如後浪推前浪,無有停止,故叫行苦。
八苦——
1、生若:生時如生龜脫殼,故小孩生出來,只會“哇哇”的叫苦。
2、老苦:老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聽使喚。
3、病苦:身心都不舒服,坐立不安。
4、死苦:死猶如活牛剝皮一樣,四大分張。
5、愛別離苦:所愛的人,偏要分離,不能團聚。
6、怨憎會苦:你最討厭的仇人,偏碰在一起,“冤家路窄”。
7、求不得苦:心中想要得到的,偏得不到。
8、五陰熾盛苦:五陰,如猛火焰,把人焚燒得顛顛倒倒。
(二)集谛:即招感。(叁)道谛:即修無上道。(四)滅谛:即是證得涅槃寂滅之樂。這是四谛法之簡釋。佛教聲聞人似四谛法而度生老病死,得究竟常樂我淨的涅槃妙德。
又爲修辟支佛的人,說十二因緣法。辟支佛譯爲緣覺,緣覺有兩種:1、有佛出世時,修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名緣覺。2、無佛住世,在深山穹谷修春花秋落而悟道,故名獨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