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P54

  ..续本文上一页火宅”:譬喻佛见诸子得出三界火宅。“住于四衢”:譬喻四谛。“坐师子座”:释迦牟尼佛坐于师子座上。“而自庆言,我今快乐”:佛见诸子免难而感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抚育此等诸子并不容易。“愚小无知,而入险宅”:他们幼稚无知,所以入火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火宅中既有毒虫魑魅,还四面起火。“而此诸子,贪着嬉戏,我已救之,令得脱离”:诸子贪恋嬉戏,幸而我已救拔他们出离火宅。“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我在所有人中,我是最快乐者。

   以上的经文详细而言:

   “长者”即佛,长者有十德。“四衢”譬喻四谛。三十子及五百人既已出离火宅,到无学位上,对苦、集、灭、道四谛法已明了。众生未得度时,佛站在门外,为众生在火宅中而担忧。因佛具大悲心,不愿舍离众生,唯恐众生在三界中坠落。现见众生已免于灾难,故无所顾虑,佛遂坐“师子座”上。此时佛深感快乐。以前佛未遇具有大乘根性的众生,现在教化小乘众生已圆满,将要度大乘众生,故升“师子座”。已应得度的众生,此等众皆已得度,大乘众生已成佛,故“而自庆言,我今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譬喻佛教化众生,并不容易。我们天天讲经说法,弘扬佛法,也不容易。你们初遇佛法时,对佛毫不认识,现已学佛法一年,仍对佛法半信半疑,可见教化众生实不容易。佛在三万亿佛时教化众生以大乘法,故谓“生”,此等众生的菩提根在二万亿佛时已生长出。讲经说法责任重大,不可轻率乱讲,若把经义说错,使听者误入歧途,那么你的果报是坠地狱。佛在三万亿佛以前已以大乘佛法教化众生,期间有少数众生成熟,故云“育”。佛历尽千辛万苦,久经劫数,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种子,大乘的根基,故云“甚难”。“愚小无知”:譬喻众生的善根微薄,常被妄想所覆。

  人缺乏智慧,才生五浊,而致受果报,故“而入险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譬喻三界中利使和钝使。“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譬喻三界火宅中有八苦、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而此诸子,贪着嬉戏”:众生起见爱惑,执着见爱,不能放下。“我已救之,令得脱离”:佛已救拔众生,离诸苦难。“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在一切人中,我是最快乐者。

  尔时诸子 知父安坐 皆诣父所 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

  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 诸子出来 当以三车 随汝所欲

  今正是时 唯垂给与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尔时诸子得出火宅,见其父端然安坐于师子座上,乘机向其父讨车,譬喻佛正宣畅妙法莲华经大乘妙法时。“皆诣父所,而白父言”诸子恭敬地到父前,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譬喻彼等仍执着于小乘法、中乘法而对大乘法心怀疑惑。

  以佛威德住世说法这么久,一般众生尚且生疑惑,难怪现在人对法华经的道理,半信半疑,与佛理得不到相应,皆因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真正生信心故。应除去以往一切的邪知邪见,生真正信心。“诸子出来,当以三车”:诸子已从火宅出来,当以三乘法度众生。“随汝所欲”:佛曾说三乘法,随个人所爱好而得证果。在法华会上,既然说三乘法是方便法门,必定有大乘法以教化众生,故云:“今正是时,唯垂给与。”

  长者大富 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 阵磲玛瑙 以众宝物

  造诸大车 庄校严饰 周匝栏楯 四面悬铃 金绳交络

   “长者大富”:譬喻佛乃是三界至尊至贵之大富长者,佛在印度贵为太子,有转轮王德,而出家修行,并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备”。“库藏众多”:“库”是用以储存粮食的仓库。“藏”是藏于地下的宝藏。以“库”譬喻人的六根,内储如来藏性;六根门头显视宝贵的觉性。“藏”譬喻一切万行。以六度之法,庄严万行,每一度中皆具足万行,每一行中亦具足六度,所以六度万行是息息相关。一切法具足一切行,一切行中,也具足一切法。以无量行修无量法,以无量法成就无量行,故云:“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譬喻佛的四智,如无价珍宝。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以众宝物,造诸大车”:世界上有各色各样宝物,佛的法亦不仅限于四智,也有各种不同的法,如七菩提分、八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以种种法门,成大乘佛法;大乘法是由一切法成就。“庄校严饰,周匝栏楯”:譬喻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括大乘、小乘法,一切法中之无量义都尽在其中。陀罗尼能去除一切恶,奉行一切善。“四面悬铃”:譬喻四无碍辩。“金绳交络”:譬喻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都包括在内。

  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常自思惟已度一切众生否?又要度如未度。如来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意谓已度生如未度,即是度众生而不执着度生之相;但若未度众生,不可自言已度。

   众生乃众缘和合而生,从十二因缘演变而成人,蚂蚁乃至细菌皆是众生。我们不用往外找众生,人自性中已有无量众生。现在科学发达,可证明人体中有很多细菌和微生物,五脏六腑中有无量众生。人吃的食物也是众生,如猪肉、牛肉、羊肉、鱼肉等,这些肉类中有很多细菌。人吃这些肉类,故肚里就有了这些细菌的种子。吃那一类众生较多,即与之成为眷属,与之因缘加深,而致纠缠不清不能分离。吃猪肉多者,有机会生为猪。吃牛肉多者,则生为牛。若多吃米是否也变成米呢?米是无情,而众生是有情。若啖食有情众生,即生为有情众生。吃无情众生,却能助长法身慧性。人若禁食那一类众生,即是度那一类众生。“度”,即度过苦海,登涅槃彼岸。我们若明白其中道理,则不应吃众生肉。从前有一个吃肉的人,死后到阎罗王处,所有他生前曾吃过的肉类众生,都来跟他算帐,吃肉者还自我辩护说:“我虽然吃肉,但罪不应在我,应归咎卖肉贩。”于是阎罗王传召卖肉贩,卖肉贩亦自辩:“我所以卖肉,皆因有人买肉。若无人买肉,我又怎会卖肉呢?”

  卖肉贩跟吃肉者互相争论,后来两人把责任推在屠夫身上,阎罗王又召见屠夫,屠夫也辩护:“我是宰猪,但是有人买,有人吃肉,我才会屠宰。若无人买,无人吃,我也不会宰。”于是各说各的道理,所说的尽是造罪业的道理。结果,阎罗王仍然判食肉者偿还血债。可见吃那一类众生,就与那一类众生结下不解之缘,所谓:“肉字里边两个人,里边罩着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楞严经中云:羊死为人;羊既可为人,猪牛亦可为人。若未开天眼通,不能观察其因缘,则以为猪即猪,羊即羊。人多吃众生肉,把本有灵明觉性埋没了,变成愚痴。故我们欲度众生,先要戒杀,不吃众生肉。人欲度众生,先度自性众生。度生还要离相,无所执着。

   第二宏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人的烦恼在不知不觉中而生,无明现前,生烦恼会烧掉功德法财。

  第三宏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经有无量数之多,去年你们学楞严经,今年学法华经、心经、金刚经、地藏经,各经典有其道理,多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佛教中有大乘法、小乘法、四谛法、六度法、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有八万四千法门,学一法门就要八万四千劫,何况一般人的寿命只有三万六千天,法门未学完已死掉。可是,虽是学不完也要学,若不学更一窍不通。世界有各种不同的语言,没有一个人能尽通一切语言。语言尚且如此繁复,何况文字呢?文字千变万化,实不易学。故庄子云:“吾生亦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年龄,学习无穷的知识,根本做不到。学佛法何以要打坐?就是要学习我们自性中无量的经典,人自性中本有无量法门,人却舍本逐末,向外驰求,不知回光返照。心经中云回光返照观自在,自在则生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已空,其余诸法亦了。天天静坐,即回光返照,要勤修法门,不可一暴十寒。

  第四宏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是世界最高贵者。世尊,即世出世之尊。成佛才是所有众生究竟的归处,故要发誓成佛,亦要度众生共成佛道。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这誓愿成。不要尽管他人闲事,所谓:“他不好,他不对”,不要只看他人的错处,应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即使是称心如意的事,也不过是快乐的妄想,应看破放下,证得中道了义。每天皆平稳地行持中道,终有一天会开悟,开悟即成佛。四宏誓愿是很重要,故如经文上说“宝绳交络”。

  真珠罗网 张施其上 全华诸缨 处处垂下 众彩杂饰

  周雨围绕 柔緛缯纩 以为茵褥 上妙细毡 价值千亿

  鲜白净洁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壮多力 形体姝好

  以驾宝车 多诸傧从 而侍卫之 以是妙车 等赐诸子

   “真珠罗网”:譬喻佛的慈悲门。“张施其上”:譬喻佛有大慈悲,普度一切众生。“金华诸缨”:譬喻四摄法:(一)布施,真诚布施,不是出于勉强。因一切众生都有贪求,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行菩萨道要布施。(二)爱语,说话能令他人快乐,令人人都欢喜听。(三)利行,一切所作所为以利益他人为本。(四)同事,欲度某一种人,必先与之交友,共同相处,日子久了,自可度之。“处处垂下”:表示无所不度,到处行四摄法。“众彩杂饰”:多彩色以装饰此车。“周匝围绕”:车上庄严微妙。“柔緛缯纩,以为茵褥”:即前文所说“重敷婉筵”,故“柔緛”。“上妙细毡,价值千亿”:譬喻观照智慧。“鲜白净洁,以覆其上”:无一切恶即“鲜白”,意谓修身必先严持戒律。“有大白牛”:譬喻无漏智慧。“肥壮多力,形体姝好”:譬喻具足一切万法。“以驾宝…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