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火宅”:譬喻佛見諸子得出叁界火宅。“住于四衢”:譬喻四谛。“坐師子座”:釋迦牟尼佛坐于師子座上。“而自慶言,我今快樂”:佛見諸子免難而感快樂。“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撫育此等諸子並不容易。“愚小無知,而入險宅”:他們幼稚無知,所以入火宅。“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火宅中既有毒蟲魑魅,還四面起火。“而此諸子,貪著嬉戲,我已救之,令得脫離”:諸子貪戀嬉戲,幸而我已救拔他們出離火宅。“是故諸人,我今快樂”:所以我在所有人中,我是最快樂者。
以上的經文詳細而言:
“長者”即佛,長者有十德。“四衢”譬喻四谛。叁十子及五百人既已出離火宅,到無學位上,對苦、集、滅、道四谛法已明了。衆生未得度時,佛站在門外,爲衆生在火宅中而擔憂。因佛具大悲心,不願舍離衆生,唯恐衆生在叁界中墜落。現見衆生已免于災難,故無所顧慮,佛遂坐“師子座”上。此時佛深感快樂。以前佛未遇具有大乘根性的衆生,現在教化小乘衆生已圓滿,將要度大乘衆生,故升“師子座”。已應得度的衆生,此等衆皆已得度,大乘衆生已成佛,故“而自慶言,我今快樂”。“此諸子等,生育甚難”譬喻佛教化衆生,並不容易。我們天天講經說法,弘揚佛法,也不容易。你們初遇佛法時,對佛毫不認識,現已學佛法一年,仍對佛法半信半疑,可見教化衆生實不容易。佛在叁萬億佛時教化衆生以大乘法,故謂“生”,此等衆生的菩提根在二萬億佛時已生長出。講經說法責任重大,不可輕率亂講,若把經義說錯,使聽者誤入歧途,那麼你的果報是墜地獄。佛在叁萬億佛以前已以大乘佛法教化衆生,期間有少數衆生成熟,故雲“育”。佛曆盡千辛萬苦,久經劫數,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種子,大乘的根基,故雲“甚難”。“愚小無知”:譬喻衆生的善根微薄,常被妄想所覆。
人缺乏智慧,才生五濁,而致受果報,故“而入險宅”。“多諸毒蟲,魑魅可畏”:譬喻叁界中利使和鈍使。“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譬喻叁界火宅中有八苦、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而此諸子,貪著嬉戲”:衆生起見愛惑,執著見愛,不能放下。“我已救之,令得脫離”:佛已救拔衆生,離諸苦難。“是故諸人,我今快樂”:所以在一切人中,我是最快樂者。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叁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以叁車 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 唯垂給與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爾時諸子得出火宅,見其父端然安坐于師子座上,乘機向其父討車,譬喻佛正宣暢妙法蓮華經大乘妙法時。“皆詣父所,而白父言”諸子恭敬地到父前,而白父言:“願賜我等,叁種寶車,如前所許”:譬喻彼等仍執著于小乘法、中乘法而對大乘法心懷疑惑。
以佛威德住世說法這麼久,一般衆生尚且生疑惑,難怪現在人對法華經的道理,半信半疑,與佛理得不到相應,皆因沒有真正深入了解,真正生信心故。應除去以往一切的邪知邪見,生真正信心。“諸子出來,當以叁車”:諸子已從火宅出來,當以叁乘法度衆生。“隨汝所欲”:佛曾說叁乘法,隨個人所愛好而得證果。在法華會上,既然說叁乘法是方便法門,必定有大乘法以教化衆生,故雲:“今正是時,唯垂給與。”
長者大富 庫藏衆多 金銀琉璃 陣磲瑪瑙 以衆寶物
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長者大富”:譬喻佛乃是叁界至尊至貴之大富長者,佛在印度貴爲太子,有轉輪王德,而出家修行,並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謂“叁覺圓,萬德備”。“庫藏衆多”:“庫”是用以儲存糧食的倉庫。“藏”是藏于地下的寶藏。以“庫”譬喻人的六根,內儲如來藏性;六根門頭顯視寶貴的覺性。“藏”譬喻一切萬行。以六度之法,莊嚴萬行,每一度中皆具足萬行,每一行中亦具足六度,所以六度萬行是息息相關。一切法具足一切行,一切行中,也具足一切法。以無量行修無量法,以無量法成就無量行,故雲:“庫藏衆多”。
“金、銀、琉璃、砗磲、瑪瑙”:譬喻佛的四智,如無價珍寶。四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以衆寶物,造諸大車”:世界上有各色各樣寶物,佛的法亦不僅限于四智,也有各種不同的法,如七菩提分、八聖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以種種法門,成大乘佛法;大乘法是由一切法成就。“莊校嚴飾,周匝欄楯”:譬喻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中譯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括大乘、小乘法,一切法中之無量義都盡在其中。陀羅尼能去除一切惡,奉行一切善。“四面懸鈴”:譬喻四無礙辯。“金繩交絡”:譬喻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宏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都包括在內。
第一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要常自思惟已度一切衆生否?又要度如未度。如來度一切衆生,而無有一衆生滅度者,意謂已度生如未度,即是度衆生而不執著度生之相;但若未度衆生,不可自言已度。
衆生乃衆緣和合而生,從十二因緣演變而成人,螞蟻乃至細菌皆是衆生。我們不用往外找衆生,人自性中已有無量衆生。現在科學發達,可證明人體中有很多細菌和微生物,五髒六腑中有無量衆生。人吃的食物也是衆生,如豬肉、牛肉、羊肉、魚肉等,這些肉類中有很多細菌。人吃這些肉類,故肚裏就有了這些細菌的種子。吃那一類衆生較多,即與之成爲眷屬,與之因緣加深,而致糾纏不清不能分離。吃豬肉多者,有機會生爲豬。吃牛肉多者,則生爲牛。若多吃米是否也變成米呢?米是無情,而衆生是有情。若啖食有情衆生,即生爲有情衆生。吃無情衆生,卻能助長法身慧性。人若禁食那一類衆生,即是度那一類衆生。“度”,即度過苦海,登涅槃彼岸。我們若明白其中道理,則不應吃衆生肉。從前有一個吃肉的人,死後到閻羅王處,所有他生前曾吃過的肉類衆生,都來跟他算帳,吃肉者還自我辯護說:“我雖然吃肉,但罪不應在我,應歸咎賣肉販。”于是閻羅王傳召賣肉販,賣肉販亦自辯:“我所以賣肉,皆因有人買肉。若無人買肉,我又怎會賣肉呢?”
賣肉販跟吃肉者互相爭論,後來兩人把責任推在屠夫身上,閻羅王又召見屠夫,屠夫也辯護:“我是宰豬,但是有人買,有人吃肉,我才會屠宰。若無人買,無人吃,我也不會宰。”于是各說各的道理,所說的盡是造罪業的道理。結果,閻羅王仍然判食肉者償還血債。可見吃那一類衆生,就與那一類衆生結下不解之緣,所謂:“肉字裏邊兩個人,裏邊罩著外邊人,衆生還吃衆生肉,仔細思量人吃人”。楞嚴經中雲:羊死爲人;羊既可爲人,豬牛亦可爲人。若未開天眼通,不能觀察其因緣,則以爲豬即豬,羊即羊。人多吃衆生肉,把本有靈明覺性埋沒了,變成愚癡。故我們欲度衆生,先要戒殺,不吃衆生肉。人欲度衆生,先度自性衆生。度生還要離相,無所執著。
第二宏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人的煩惱在不知不覺中而生,無明現前,生煩惱會燒掉功德法財。
第叁宏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經有無量數之多,去年你們學楞嚴經,今年學法華經、心經、金剛經、地藏經,各經典有其道理,多如恒河沙數,無窮無盡。佛教中有大乘法、小乘法、四谛法、六度法、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有八萬四千法門,學一法門就要八萬四千劫,何況一般人的壽命只有叁萬六千天,法門未學完已死掉。可是,雖是學不完也要學,若不學更一竅不通。世界有各種不同的語言,沒有一個人能盡通一切語言。語言尚且如此繁複,何況文字呢?文字千變萬化,實不易學。故莊子雲:“吾生亦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年齡,學習無窮的知識,根本做不到。學佛法何以要打坐?就是要學習我們自性中無量的經典,人自性中本有無量法門,人卻舍本逐末,向外馳求,不知回光返照。心經中雲回光返照觀自在,自在則生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已空,其余諸法亦了。天天靜坐,即回光返照,要勤修法門,不可一暴十寒。
第四宏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是世界最高貴者。世尊,即世出世之尊。成佛才是所有衆生究竟的歸處,故要發誓成佛,亦要度衆生共成佛道。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這誓願成。不要盡管他人閑事,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不要只看他人的錯處,應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即使是稱心如意的事,也不過是快樂的妄想,應看破放下,證得中道了義。每天皆平穩地行持中道,終有一天會開悟,開悟即成佛。四宏誓願是很重要,故如經文上說“寶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全華諸纓 處處垂下 衆彩雜飾
周雨圍繞 柔緛缯纩 以爲茵褥 上妙細氈 價值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多諸傧從 而侍衛之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真珠羅網”:譬喻佛的慈悲門。“張施其上”:譬喻佛有大慈悲,普度一切衆生。“金華諸纓”:譬喻四攝法:(一)布施,真誠布施,不是出于勉強。因一切衆生都有貪求,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行菩薩道要布施。(二)愛語,說話能令他人快樂,令人人都歡喜聽。(叁)利行,一切所作所爲以利益他人爲本。(四)同事,欲度某一種人,必先與之交友,共同相處,日子久了,自可度之。“處處垂下”:表示無所不度,到處行四攝法。“衆彩雜飾”:多彩色以裝飾此車。“周匝圍繞”:車上莊嚴微妙。“柔緛缯纩,以爲茵褥”:即前文所說“重敷婉筵”,故“柔緛”。“上妙細氈,價值千億”:譬喻觀照智慧。“鮮白淨潔,以覆其上”:無一切惡即“鮮白”,意謂修身必先嚴持戒律。“有大白牛”:譬喻無漏智慧。“肥壯多力,形體姝好”:譬喻具足一切萬法。“以駕寶…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