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P53

  ..续本文上一页于三界,故谓“出”。佛虽已成佛,超出三界,但佛也会倒驾慈航,再来世上教化众生,故谓“近”。经云:“佛数现涅槃”意谓出三界火宅。“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舍”譬喻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火把三界烧坏。

  四面一时 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 爆声震裂 摧折堕落

  墙壁崩倒

  “四面”譬喻四念处。佛入涅槃后,一切修道的比丘、比丘尼都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一)观身不净:观身、受、心、法皆不净。(二)观受是苦:观身、受、心、法皆苦。(三)观心无常:心念念迁流,故曰“无常”,观身、受、心、法皆无常。(四)观法无我:观身、受、心、法皆无我。修四念先修:1、不净观,以破除我执。人常执着这臭皮囊,放纵享乐而造业。修道人应破除我执,借假修真。2、观受是苦,有三苦、八苦以至无量诸苦。三苦:(一)苦苦,是贫困之苦。(二)坏苦,是富贵之苦,人拥有的一切物质,难免损坏。(三)行苦,念念迁流生苦恼。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一时”譬喻五浊、八苦、四倒同时生出。四倒是外道之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

  “其焰俱炽”:四倒、五浊、八苦互相助长,故曰“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譬喻支持身体的骨骼。

  “爆声震裂”:命断为“爆”,譬喻断命时。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气断骨离为“摧折”,譬喻命终时四大解散,地、水、火、风各有所还,身体化为乌有。

  诸鬼神等 扬声大叫 雕鹫诸鸟 鸠盘荼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毗舍阇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

  “诸鬼神等”: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

  “扬声大叫”:诸鬼神见忽然舍宅起火,墙倒屋塌,惊恐大叫。

  “雕鹫诸鸟,鸠盘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譬喻三界不易出离,必须借助佛法僧始可得出。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孔穴”譬喻色界。

   “毗舍阇鬼,亦住其中”:啖精气鬼也是在色界中。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由于福德浅薄,常发脾气,故有云:“缺德带冒烟”。菩萨或会以折服法,以使众生醒觉,但只是权巧之法,并非发脾气。但普通人发脾气,是由于德行不足所致,发脾气如被火烧。譬喻三界无安,被四倒、八苦所逼。

   “共相残害”:色界中厌下欣上,例如在色界中讨厌欲界,向往无色界;在上界者不欢喜下界,故“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饮血”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众生有默然的执着,止语而不与人交谈。“啖肉”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中众生执着功德。

  野干之属 并已前死 诸大恶兽 竞来食啖 臭烟烽燎

  四面充塞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野干”譬喻欲界的“贪”。已生色界,故已离欲界的“贪”。“诸大恶兽,竞来食啖,臭烟烽燎,四面充塞”:“诸大恶兽”譬喻色界的“贪”。可把欲界的“贪”吞噬,虽无冒烟,但仍有微细的热恼,仍有味禅的境界,故以“臭烟”喻之。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类 为火所烧 争走出穴 鸠盘荼鬼

  随取而食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譬喻无色界。无色界比色界更高一层,修道人到无色界中,讨厌色界,因色界仍是有形相可见,色界众生被形相所局限,仍有苦粗相,在色界中被八苦五蕴所烧,故欲脱离色界牢笼生到无色界中。

  “为火所烧,争走出穴”:“穴”譬喻色界天,“出穴”譬喻无色界天,到无色界中定力则更进一步。到无色界天,色界天灭,故以“鸠盘荼鬼,随取而食”喻之。“鸠盘荼鬼”譬喻本五钝使及五利使皆可得无色定,但文中执着五钝使厌色界天,而欣向无色界,五利使已证得无色界,故厌弃色界天,故曰:“鸠盘荼鬼,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 头上火然 饥渴热恼 周慞闷走

  饿鬼腹大如鼓,喉细似针,故难填饱。头上着火,饥渴热恼,而漫无目的地四处乱跑。“饿鬼”譬喻四空处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空天虽已空但仍有识,未了生死,未得无漏饮食,犹如饿鬼未得无漏饮食,虽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顶,但仍未了生死,被无常所烧,故“头上火然”。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为八万大劫,天福享尽仍要堕落,被无常火所烧,得不到正道之食,故云“饥”。无助道浆水滋润,故云“渴”。在四空处众生,虽是三界中最高者,但有细微的八苦所逼,八苦仍存于八识田中,故云“热”。仍有微细诸惑: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惑:对境生贪爱。思惑:迷理起分别。尘沙惑:菩萨教化众生,必须通达如尘如沙那样多的法门,否则,自在教化,则为尘沙惑。无明惑:不辨是非,认假作真。因有诸惑故云“恼”。四空处众生仍在生死中,不想出离,故云“周慞闷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灾 众难非一

  三界无安,故云:“甚可怖畏”。若不求出离犹如:“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是时宅主 在门外立 闻有人言 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

  来入此宅 稚小无知 欢娱乐着 长者闻已 惊入火宅

   “宅主”即佛,佛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着,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佛已证得法身地果位,故谓“在门外”。“立”即佛常存大悲心,欲救众生,故不住第一义空座。“闻有人言”:譬喻三昧,佛得三昧法,观机逗教。“汝诸子等”:五道中一切众生。“先因游戏,来入此宅”:此等众生初发心时求出此火宅,但未得三不退转(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仍有见惑和思惑。一切众生理性本清净,因无明妄起执着,而致生死相续,故以“先因游戏”喻之。“稚小无知”:即修行末圆满,被见惑、思惑、无明惑所缠。“欢娱乐着”:生于三界中不知出离,误以为此间是乐土。“长者闻已,惊入火宅”:譬喻佛怜悯众生,要到三界中度化众生。

  方宜救济 令无烧害 告喻诸子 说众患难 恶鬼毒虫

  灾火蔓莚 众苦次第 相续不绝 毒蛇蚖蝮 及诸夜叉

  鸠盘荼鬼 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 百足之属 饥渴恼急

  甚可怖畏 此苦难处 况复大火 诸子无知 虽闻父诲

  犹故乐着 嬉戏不已

  “方宜救济”:此时佛欲以大乘法救度所有众生。“令无烧害”:以免众生被五蕴火所烧。“告喻诸子,说众患难”:令诸子得悉,火宅中充满患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恶鬼、毒虫”: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灾火蔓莚”:五蕴之火四处蔓延,把三界烧坏。“众苦次第”:众苦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鸠盘荼鬼,野干狐狗,雕鹫鸱枭,百足之属”: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饥渴恼急,甚可怖畏,此苦难处,况复大火”:因既无正道之食,又无助道之浆,故惑饥渴,所以饥渴恼急,甚可怖畏。三界有各种怪物,何况复有大火所烧。“诸子无知”:一切众生无大乘根性。“虽闻父诲”:虽常受长者训诲。“犹故乐着,嬉戏不已”:仍逗留其间嬉戏作乐。

  是时长者 而作是念 诸子如此 益我愁恼 今此舍宅

  无一可乐 而诸子等 耽湎嬉戏 不受我教 将为火害

  即便思惟 设诸方便

  此时佛又作是念,诸子如此,更为我添烦恼。佛的愿力是度众生,而众生不知醒悟,故添佛愁恼。三界中实无可留恋,而诸子等,却沉迷留恋这三界。

  人在三界中,被无明缠绕,不发菩提心,不修菩提道,甚至根本不信佛。我有一个弟子,他的父母最近来旧金山,见其子在臂上曾燃香,大感不满。现在的人多是颠倒是非,本来燃香供佛,是对佛的一种供养,他们竟为儿子燃香供佛而感不满。人做颠倒事,一般人却不以为然,不加干涉。可是人要修道学好,却有亲眷反对,岂不是颠倒。

  最近我有一个弟子,他见一切对象都在移动,有如在阳光注照下,可见微尘晃动。他这境界是开五眼前的一种现象,有时又如瞎了,甚么也看不见,这是五眼正要开而未开时的现象。人若对这境界有所执着,或想得五眼,或不欲有此境界,若有所差池犯错或多管闲事,则五眼会闭。故开五眼后要具足定力,有定力才能生真正智慧。

  “不受我教,将为火害。即使思惟,设诸方便”:众生不受教诲,恐怕都会被火所烧,佛即作思惟,既然众生不受大乘法教化,即以方便权巧之法教化众生。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 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 可以游戏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以上四句是劝转。“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是示转。“汝等出来”:是示转。“吾为汝等,造作此车”:即佛已证得佛果。“随意所乐,可以游戏”:即证转。劝转、示转、证转,乃三转四谛*轮。佛告诉诸子,我有一些玩具,比你们现在所玩的更有趣,有上乘之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置于门外,你们快出门外,我为你们预备了这些车,你们可随意驾驶到处游玩。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 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

  离诸苦难

  “诸子闻说”:譬喻闻慧。“如此诸车”:譬喻上乘妙法。“即时奔竞”:譬喻思慧和修慧。“驰走而出”:譬喻见地。“到于空地”:譬喻证得四果阿罗汉,即无学位。“离诸苦难”:到无学位,已了分段生死,但变易生死仍未了。

  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 而自庆言

  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 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 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

  贪着嬉戏 我已救之 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 我今快乐

   “长者见子,得出…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