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叁界,故謂“出”。佛雖已成佛,超出叁界,但佛也會倒駕慈航,再來世上教化衆生,故謂“近”。經雲:“佛數現涅槃”意謂出叁界火宅。“于後宅舍,忽然火起”:“舍”譬喻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火把叁界燒壞。
四面一時 其焰俱熾 棟梁椽柱 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四面”譬喻四念處。佛入涅槃後,一切修道的比丘、比丘尼都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一)觀身不淨:觀身、受、心、法皆不淨。(二)觀受是苦:觀身、受、心、法皆苦。(叁)觀心無常:心念念遷流,故曰“無常”,觀身、受、心、法皆無常。(四)觀法無我:觀身、受、心、法皆無我。修四念先修:1、不淨觀,以破除我執。人常執著這臭皮囊,放縱享樂而造業。修道人應破除我執,借假修真。2、觀受是苦,有叁苦、八苦以至無量諸苦。叁苦:(一)苦苦,是貧困之苦。(二)壞苦,是富貴之苦,人擁有的一切物質,難免損壞。(叁)行苦,念念遷流生苦惱。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一時”譬喻五濁、八苦、四倒同時生出。四倒是外道之四顛倒見: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
“其焰俱熾”:四倒、五濁、八苦互相助長,故曰“其焰俱熾”。
“棟梁椽柱”:譬喻支持身體的骨骼。
“爆聲震裂”:命斷爲“爆”,譬喻斷命時。
“摧折墮落,牆壁崩倒”.氣斷骨離爲“摧折”,譬喻命終時四大解散,地、水、火、風各有所還,身體化爲烏有。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雕鹫諸鳥 鸠盤荼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毗舍阇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爲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啖肉
“諸鬼神等”:譬喻五鈍使和五利使。
“揚聲大叫”:諸鬼神見忽然舍宅起火,牆倒屋塌,驚恐大叫。
“雕鹫諸鳥,鸠盤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譬喻叁界不易出離,必須借助佛法僧始可得出。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孔穴”譬喻色界。
“毗舍阇鬼,亦住其中”:啖精氣鬼也是在色界中。
“薄福德故,爲火所逼”:由于福德淺薄,常發脾氣,故有雲:“缺德帶冒煙”。菩薩或會以折服法,以使衆生醒覺,但只是權巧之法,並非發脾氣。但普通人發脾氣,是由于德行不足所致,發脾氣如被火燒。譬喻叁界無安,被四倒、八苦所逼。
“共相殘害”:色界中厭下欣上,例如在色界中討厭欲界,向往無色界;在上界者不歡喜下界,故“共相殘害”。
“飲血、啖肉”:“飲血”譬喻色界及無色界衆生有默然的執著,止語而不與人交談。“啖肉”譬喻色界及無色界中衆生執著功德。
野幹之屬 並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啖 臭煙烽燎
四面充塞
“野幹之屬,並已前死”:“野幹”譬喻欲界的“貪”。已生色界,故已離欲界的“貪”。“諸大惡獸,競來食啖,臭煙烽燎,四面充塞”:“諸大惡獸”譬喻色界的“貪”。可把欲界的“貪”吞噬,雖無冒煙,但仍有微細的熱惱,仍有味禅的境界,故以“臭煙”喻之。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爲火所燒 爭走出穴 鸠盤荼鬼
隨取而食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爲火所燒,爭走出穴”:譬喻無色界。無色界比色界更高一層,修道人到無色界中,討厭色界,因色界仍是有形相可見,色界衆生被形相所局限,仍有苦粗相,在色界中被八苦五蘊所燒,故欲脫離色界牢籠生到無色界中。
“爲火所燒,爭走出穴”:“穴”譬喻色界天,“出穴”譬喻無色界天,到無色界中定力則更進一步。到無色界天,色界天滅,故以“鸠盤荼鬼,隨取而食”喻之。“鸠盤荼鬼”譬喻本五鈍使及五利使皆可得無色定,但文中執著五鈍使厭色界天,而欣向無色界,五利使已證得無色界,故厭棄色界天,故曰:“鸠盤荼鬼,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然 饑渴熱惱 周慞悶走
餓鬼腹大如鼓,喉細似針,故難填飽。頭上著火,饑渴熱惱,而漫無目的地四處亂跑。“餓鬼”譬喻四空處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四空天雖已空但仍有識,未了生死,未得無漏飲食,猶如餓鬼未得無漏飲食,雖居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頂,但仍未了生死,被無常所燒,故“頭上火然”。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爲八萬大劫,天福享盡仍要墮落,被無常火所燒,得不到正道之食,故雲“饑”。無助道漿水滋潤,故雲“渴”。在四空處衆生,雖是叁界中最高者,但有細微的八苦所逼,八苦仍存于八識田中,故雲“熱”。仍有微細諸惑: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惑:對境生貪愛。思惑:迷理起分別。塵沙惑:菩薩教化衆生,必須通達如塵如沙那樣多的法門,否則,自在教化,則爲塵沙惑。無明惑:不辨是非,認假作真。因有諸惑故雲“惱”。四空處衆生仍在生死中,不想出離,故雲“周慞悶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衆難非一
叁界無安,故雲:“甚可怖畏”。若不求出離猶如:“毒害火災,衆難非一”。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宅主”即佛,佛在門外立,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長者聞已,驚入火宅。佛已證得法身地果位,故謂“在門外”。“立”即佛常存大悲心,欲救衆生,故不住第一義空座。“聞有人言”:譬喻叁昧,佛得叁昧法,觀機逗教。“汝諸子等”:五道中一切衆生。“先因遊戲,來入此宅”:此等衆生初發心時求出此火宅,但未得叁不退轉(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仍有見惑和思惑。一切衆生理性本清淨,因無明妄起執著,而致生死相續,故以“先因遊戲”喻之。“稚小無知”:即修行末圓滿,被見惑、思惑、無明惑所纏。“歡娛樂著”:生于叁界中不知出離,誤以爲此間是樂土。“長者聞已,驚入火宅”:譬喻佛憐憫衆生,要到叁界中度化衆生。
方宜救濟 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衆患難 惡鬼毒蟲
災火蔓莚 衆苦次第 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 及諸夜叉
鸠盤荼鬼 野幹狐狗 雕鹫鸱枭 百足之屬 饑渴惱急
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複大火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方宜救濟”:此時佛欲以大乘法救度所有衆生。“令無燒害”:以免衆生被五蘊火所燒。“告喻諸子,說衆患難”:令諸子得悉,火宅中充滿患難——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惡鬼、毒蟲”:譬喻五鈍使和五利使。“災火蔓莚”:五蘊之火四處蔓延,把叁界燒壞。“衆苦次第”:衆苦相續不絕。“毒蛇蚖蝮,及諸夜叉,鸠盤荼鬼,野幹狐狗,雕鹫鸱枭,百足之屬”:譬喻五鈍使和五利使。“饑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複大火”:因既無正道之食,又無助道之漿,故惑饑渴,所以饑渴惱急,甚可怖畏。叁界有各種怪物,何況複有大火所燒。“諸子無知”:一切衆生無大乘根性。“雖聞父誨”:雖常受長者訓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仍逗留其間嬉戲作樂。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將爲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此時佛又作是念,諸子如此,更爲我添煩惱。佛的願力是度衆生,而衆生不知醒悟,故添佛愁惱。叁界中實無可留戀,而諸子等,卻沈迷留戀這叁界。
人在叁界中,被無明纏繞,不發菩提心,不修菩提道,甚至根本不信佛。我有一個弟子,他的父母最近來舊金山,見其子在臂上曾燃香,大感不滿。現在的人多是顛倒是非,本來燃香供佛,是對佛的一種供養,他們竟爲兒子燃香供佛而感不滿。人做顛倒事,一般人卻不以爲然,不加幹涉。可是人要修道學好,卻有親眷反對,豈不是顛倒。
最近我有一個弟子,他見一切對象都在移動,有如在陽光注照下,可見微塵晃動。他這境界是開五眼前的一種現象,有時又如瞎了,甚麼也看不見,這是五眼正要開而未開時的現象。人若對這境界有所執著,或想得五眼,或不欲有此境界,若有所差池犯錯或多管閑事,則五眼會閉。故開五眼後要具足定力,有定力才能生真正智慧。
“不受我教,將爲火害。即使思惟,設諸方便”:衆生不受教誨,恐怕都會被火所燒,佛即作思惟,既然衆生不受大乘法教化,即以方便權巧之法教化衆生。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爲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以上四句是勸轉。“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是示轉。“汝等出來”:是示轉。“吾爲汝等,造作此車”:即佛已證得佛果。“隨意所樂,可以遊戲”:即證轉。勸轉、示轉、證轉,乃叁轉四谛*輪。佛告訴諸子,我有一些玩具,比你們現在所玩的更有趣,有上乘之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置于門外,你們快出門外,我爲你們預備了這些車,你們可隨意駕駛到處遊玩。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于空地
離諸苦難
“諸子聞說”:譬喻聞慧。“如此諸車”:譬喻上乘妙法。“即時奔競”:譬喻思慧和修慧。“馳走而出”:譬喻見地。“到于空地”:譬喻證得四果阿羅漢,即無學位。“離諸苦難”:到無學位,已了分段生死,但變易生死仍未了。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著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長者見子,得出…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