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明事就通,就事事无碍;理要不明,事就有障碍,那真是就处处成障。就是以我们佛法来说,我们讲度众生,我们讲利益众生,这个度众生、利益众生就是障碍,你不明理就是障碍,你能度得了吗?佛在大经里面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你要度众生你不简直闹笑话吗?佛都不度众生,你度什么众生?你不叫自找麻烦吗?如果我们通达这个道理,我们就跟佛菩萨一样自在,晓得什么?度众生有时节因缘。所谓机缘成熟,我们何必要操之过急?一切佛菩萨都知道,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机缘不成熟,来了也没用处,来了那就是更加麻烦。所以佛是一再教我们,随缘不要攀缘,别人找到我们这随缘,我们去找别人这攀缘。我们今天讲《法华经大意》,是十方丛林书院学生找到我们来的,这随缘。如果他不找我们,我们要讲一部经送给他,他还未必肯要,那就叫攀缘,攀缘叫众生起什么心?起轻法、慢法之心。他对佛法不尊重,轻法、慢法,十方诸佛菩萨来给他说法,只有增长罪业没有功德,为什么?他对佛法有轻慢之心。功德是从恭敬当中得到的。
所以哪个佛菩萨不是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著想,哪一个佛菩萨那么著急的去找众生?没有,没有这个事情。只有等等什么?等众生来求佛,佛才来照顾他;众生不求佛,佛绝对不会来找你。而且你求是真心求,你要是为名闻利养求,为你自己福报上求,未必有感应。现在像这样求的人太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个人一求就求到了?求不到的。不要说一个普通人求不到,你们今天这个台湾密宗很盛行,在密宗里面哪个能比得上达赖?那是世界密宗第一个首座。达赖想求这个西藏佛法再复兴,都没办法,被共产党赶出来到外面流浪,甚至於共产党处处还想杀他。他求都求不到,何况於别人?所以这个事情是不是求得来的?我给诸位说,决定能够求得来,可是你要如理如法的求,是要从清净心中去求。如果是以分别执著妄想,那是决定求不到的,那是你的障碍;离了分别执著妄想,在清净心中有求必应。为什么?因为你清净心中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万德万能一样都不缺乏。佛是教我们从心地求,就如同此地四安乐行成就之后,你这个心地里面涌出了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这就是「从地涌出」。可见得所求所得的,依旧是自己本性原有的功德,并不是离开了本性从外面而得来。这是这一品品题里面所含的义趣。我们再看这个讲义,刚才说过:
【他方菩萨欲护持此经。】
这个『护持』就是弘经,『此经』就是指的《妙法莲华 经》,佛没同意。实际理体上说,哪有什么同意不同意的?这些里面都是表法,表这个法是向内求,不是向外求。『他方菩萨』到我们这来弘法,那这个表示佛法从外来,佛这个拒绝就是表示佛法在内不在外。所以:
【以表权教方便。】
底下这句诸位要留意:
【权教中安立。名相繁多。】
所以经里面讲超过八恒河沙数,但是要记住这些:
【方便名相。皆名外境。】
都是外境,『境』从里来的?「境」是从你自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境不离心,心是能变,境是所变,这是诸法的真相,所以我们讲「诸法实相」。此地所说的:
【能所对待。岂能护经。】
这两句话很重要,有能有所就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要想弘经,必须得离开能所,那就对了。能所在今天讲就是相对的世界,我们今天哪个不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这是我们不能入道,不能了生死,不能断烦恼,不能够消灾,不能灭罪,原因就在此地。人与我对立,相对的,这样搞法再搞上三大阿僧只劫,我们还是入不了道,入不了道简单的说,就是你不能够得一心。佛法实在没有别的,就是求一心而已。所以一个人得了一心,什么事情都了!得了一心就毕业,修学的过程没有迟速,一心就圆满。六祖能大师在五祖那个地方,我跟大家讲,他听经不到两个钟点就毕业、就圆满,为什么?得一心,他得的是理一心不乱就毕业。世出世间法一切都通达,自己本性里面智慧德能完全现前,这桩事情诸位千万要记住。所以我在讲大经的时候也是特别的提示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学善财童子,六祖要不是这样的他开不了悟。为什么?我们处处要去管别人的事情,我们开不了悟,那叫什么?心外求法开不了悟。
所以菩提道上说一切他人、他事不管,只照顾自己,这种人能开悟。如何来照顾自己?就是自己是一个学生,以至诚恭敬来学习,来求一心,这个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第一个基础,就是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直心,也就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至诚心」。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就是这个心,这是真心,这叫心地,唯有心地才能出生无量的功德。我们处处要是都离不了能所,不要说看别人的罪过是障碍自己的道业,看到别人的善行还是障碍自己的道业。为什么?『能所对待』,有自有他、有善有恶、有净有秽这个事情麻烦!你都没有想到真如本性当中是本来无一物,哪里会有这么多拉拉杂杂的东西?这不叫罪业、不叫罪障这叫什么?诸佛菩萨就是叫我们把这些东西清除,把「能所对待」清除。能所对待清除,你这个心就是一心。有能所是二心,有我心、有他心不就二心了吗?经义不能通达,怎么能护持?怎么能弘扬?佛在经里头说这段事情,意思就是在此地。经上又说,佛就告诉他不必你们来。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者。】
六万是什么?六根,你看看说的是自己。千万不要想『娑婆世界』菩萨不少,还有『六万恒河沙』,那你心外求法,你不懂佛说法的义趣。六根,那为什么不说六个菩萨,说「六万恒河沙」?这是说六根功德无量无边。这个讲义,上个学期也告诉大家,要叫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研究,我们在讲台里面讲,不能照讲义一句一句解释,一句一句解释我们的时间不够用。因为这次这个时间一共只有六十个小时,我们上一个学期讲了一半,三十个小时,这个学期还是三十个小时,要把这部经讲圆满。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说的六根互用,我们再看看本经,再看看《华严》,一切大乘经论无不如是!《楞严》上说,此地也举出:
【若非六根互用。则汝无始妄想根本。何由拔除。】
『六根互用』,「六」就归了一,一与六不异,一与六不二,这样才能够拔除无始根本的妄想。所以护持此经不是他方菩萨,也不是娑婆世界的菩萨,是谁?就是自己「六根互用」。说到六根互用,这是功夫!我们现在是眼能见只有一个用处,耳能听也只有一个用处。六根互用是什么?眼不但能见,也能听,也能嗅香,也能尝味,眼耳鼻舌身这个六种作用,任何一根都具足六种作用,这叫六根互用。这怎么个修法?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楞严》上说得好,「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你要晓得这个道理,你就懂得修法,修什么?修一精明。所以,这个六根互用,不必说是理一心的境界才现前,事一心就达到。因为在事一心就可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事一心的时候就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这个六根讲的是什么东西?诸位要晓得,六根实际上说起来是六识,就是在境界里头不用六识,不用六识你所用的是什么?是一精明。在眼是见性,在耳是闻性,在鼻是嗅性,在舌是尝性,你所用的是一性。我们虽然在六根里面讲的六种名字,但是这个六种性是一性。这个性是一,它作用是万德万能;不像识,识的作用是局限的,是不圆满的,所以眼识只能够见色,不能闻声。见性那就不一样,见性因为是精明之体,它是可以互用,精明之体。所以我们要舍的是舍六识,我们希望要用的是用六根的根性,根中所发之性,不要用根中所发之识,能够这样的修行这叫修一乘大道。底下这里解释这几句话都很重要。
【从地涌出者。亦是从无明地涌出也。依下方空中住者。六根俱依实相中道而住也。】
我们要不晓得这个意思,你就不能读《法华经》,你晓得这个意思,一部《法华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事理,统统是自己一个人。佛菩萨是大觉大智,原来不现,不现是什么?是被无明盖覆住了,现在无明障破了,本性的智觉又现前。就好比是『从地涌出』,「地」在佛法里面是表示的根本法。所以学佛,我们也常常劝初学的同修,从地藏菩萨学起,这就好比什么?你有了地,你才能够生存。我们要住个房子,房子要建在地上,我们吃的粮食,是在地上生长的,没有地那就没有立足之处。所以地是根本,佛法常常用地来表根本法。这个地方告诉我们:
【又下方者地也。地乃坤之象。坤为柔道。即柔和忍辱义。】
所以在这品经里面,教给我们三大纲领『忍辱』、慈悲、法空。这个忍辱的意思诸位一定要懂得,我们中国念书人,自古以来,所谓是「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能够忍。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看到我们中国人对辱看得这样重,也就是说迷执得最深,这是迷、是执著。所以在六度里面的忍度,不说别的就说「忍辱」,辱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那就没有不能忍的了,这个忍度才圆满。所以这个忍度在这个印度原文上,并不是忍辱,只是讲忍,忍辱到中国来才有的,因为中国人把辱看得太重,所以才用这个忍辱。唯有忍辱才能够『柔和』,佛法在中国特别强调忍辱波罗蜜,一切事之不能成就就是不能忍。我们为什么对这个事情看不惯,那个事情看不惯?就是因为不能忍。如果要能忍一切都看惯,一切看惯是什么相?清净寂灭相,才能真正看到实相。就是心里头不能忍,所以你看的这个世界千奇百怪,实际有没有怪?实际上它不怪,它是清净寂灭的。看成千奇百怪不是世界里有千奇百怪,是你自心的千奇百怪,在这个境界里面显现出来。这点我们真正学佛的人要懂得,就是世界是清净,一切法是无生法,不生不灭,是清净寂灭的。而是我们自己在这个境界里头错用了心,叫迷惑颠倒,看到这个世界千奇百怪的相,就是我们自心里面烦恼的千…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