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61

  ..续本文上一页奇百怪,要晓得这个道理,哪里世界有什么千奇百怪?

  所以我在唯识里头一再跟诸位说明,依他起没有过失,依他起跟圆成实是一不是二。正是古人所比喻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与器是一不是二,麻烦的什么?麻烦是执著。执著是什么?执著是遍计所执。在《大乘起信论》里面特别强调这个根本法,我们不要执著,所以叫你看破放下。看破是什么?执著是虚妄的,分别执著妄想就是罪业、就是业障。你把这个理明了叫看破,心里面再不起分别执著妄想,这叫放下。这一放下世界就是一真,就不是十法界,原来是一真法界,原来是常寂光净土。所以诸位要晓得,常寂光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里就不是的?如果我们这不是的,西方极乐世界你也找不到常寂光净土,实报土、寂光土不离现前,现前就是。我再跟诸位说明白,去了遍计执,你就证得了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也是一真法界,寂光土当然更是一真法界。你再要是去掉了依他起就叫常寂光,去掉遍计执就叫做实报土,就是眼前的事实,没有离开现前一步。我们之所以不能够证得,就是佛在经里面讲的,我们这个坚固的执著,经里头也叫做坚牢执著,这个执著打不开。这是我们的生死结,这个结解不开生死不能了,六道轮回不能够超出。佛教给我们种种方法,我们要认真的修学。这是先教给我们从「柔和忍辱」上做起。

  【上为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义。】

  所以佛法里面讲的『天』,天是表慈悲;讲的地,地是表忍辱。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过很多,如果我们这个心果然像地一样,平了,你看那个地,你倒一大罐巴黎最好的香水,它还平等的受,最污秽的大便它也一样;它不会说对那个香水它就爱,就喜欢,对那个大便它就生气,它不会。所以佛教我们怎么修法?怨亲平等,从这个地方修,修忍辱。你要是更能明理的话就更容易修,为什么?清净心中本无一物,到这个时候就谈不上忍。因为你心里头还有一物这要忍,心里头无一物还忍什么?连忍也没有了。昨天我告诉诸位,六度是六种对治的方法,你心里头没有悭贪,就没有布施,布施是对治悭贪的;你没有恶业,还有什么戒律?你没有喜怒哀乐,你还有什么忍辱?都没有了,所以才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贪瞋痴慢是恶业,诸位要晓得,戒定慧也不是好东西,那个也不要了,心里头装满了戒定慧,那糟糕了。李老师以前讲经常常作比喻,那个沙子落在眼睛里面难过,不好!这个沙土就好比贪瞋痴,不要它了,装上一个金钢钻痛不痛快?一样的难过!金钢钻就比的戒定慧。所以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慢要不得,戒定慧也要不得,贪瞋痴是病,戒定慧是药,药是治病的,病治好了药也不要,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佛无法可说,就是教给你不要执著佛法,执著佛法就不是佛法,连佛法都不执著,这才明知为佛法。我们要是把握到这个纲领,确实就有门路可循,有入门之处,自己也晓得怎么个修法,把握这个纲领,你修行的路决定不会错,你的方向、你的目标都正确,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法门,你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好,我们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2

  经文里面说的:

  【即柔和忍辱义。上为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义。空中即诸法空义。】

  我们可以把这个三句,看作前面两句是事,后面这一句是理,『诸法空』是毕竟空,这是真理。因为诸法毕竟空义,所以佛才教给我们『柔和忍辱,慈悲普覆』,与「诸法空义」它才相应。如果诸法不空那真的有不可忍,有不能忍,慈悲也就分等级,这就是不知道诸法的真实相。「诸法空义」,必须要很深的智慧才能够看到,诸法在我们眼前,与我们最接近的,无过於我们自己的身体。大家学佛也有不少年,也晓得这个身是四大五蕴聚集而有的,你只会这个名词而已,你没有证得。如果你要证得了,你这个身还有苦吗?还有苦乐忧喜舍的受吗?你有苦乐忧喜舍的受,就是四大五蕴假合之相你没证得,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证得了之后这五种受就没有,五种受没有了你是什么受?是清净寂灭之受,那个叫真乐,是超越苦乐以后真乐。苦乐是相对的,这个身假的假相,凡所有相无不是假相。现在这个科学发达更是证实,科学家里面看我们这个人身的组合,不过就是那些原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而已。除这个之外,人与植物、矿物没有两样,人与桌椅、板凳也没有两样。为什么?基本的原子、粒子是相同的,只是组合的方程式不相同。这些物质组合我们身体,这些物质组合的桌椅、板凳,说到它的原料是一样的,不是两样。

  科学家现在只能够看到原子、电子、粒子,只能够看到这些,这些基本的物质从哪里来的,他还不晓得。佛在经论里面早就告诉我们,这些基本的物质是从我们心里变现出来的妄相,不是真实的,相分是见分所变现出来的。由此可知,最原始的基本粒子是虚妄而不实在,由它组合出来的东西哪有实在的?它的根本是空,它的成就当然还是空。所以佛法里面给我们讲,毕竟空义,道理就在此地。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六祖才说「本来无一物」,连「慈悲普覆,柔和忍辱」都没有,都没有才叫做真有。你们懂不懂这个意思?没有是真有,有反而变成没有。有是什么?你心里头有个柔和忍辱,有个慈悲普覆。诸位要再想一想上个星期天,我们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几句话,你应该就有所觉悟,《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言即离言」,要懂这个意思,只有言说并无实义。但是叫你从这个言说里面去悟入真实义,千万不要把言说当作真实义,那就错了。柔和忍辱有没有?有,真有;慈悲普覆有没有?有,真有。可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才能够证得。证得之后,你的慈悲与整个虚空法界合而为一,你的柔和忍辱也与整个虚空法界合而为一。虽然合而为一,你找它的迹象找不到,就跟《楞严经》的七处徵心一个意思,你怎么找找不到它,可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你是具足这个三法,这个三法是什么?是要你自己亲证得,不是学来的。前面给大家讲过,这是你自性的功德,不是释迦牟尼佛传给你的,不是诸佛菩萨教给你的。为什么?诸佛菩萨他没有办法教给我们,也没有办法传授给我们,他只能给我们做一个增上缘,他晓得我们现在在迷,我们自己本性里面确实具足,「诸法空义,柔和忍辱,慈悲普覆」,现在还是不是?还是,从来没有失掉。如果诸位说我们这里失掉了,我们再要把它找回来,这就是迷惑颠倒;没有失掉,现在我们还是这样的具足万德万能。所以说佛成佛的时候,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是你现在成佛,本来成佛,你要想想「本来」两个字的意思。《华严经》佛这样说法,《圆觉经》上,佛也是这样说法,在本经也没有第二个讲法。本来是佛,你现在变成众生,是真的变成众生吗?不是,也不能说你没有变成众生,也不能说你真变成众生。现前就是说你有一念差错,这个差错是个迷情,它不是真实的。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才告诉我们,「本觉本有」,忍辱、慈悲、法空本有,本有当然可以证得。无明烦恼、生死轮回本来空,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当然可以能够断掉。怎么个断法?用力,这个地方用不上力。给诸位说,悟了就没有,迷了就有,这个东西是迷悟的事情。就好像你睡觉作梦一样,你睡觉才作梦,一个人清醒的他怎么会作梦?清醒不会作梦,打了瞌睡才会作梦;只要你能保持清醒,你就不会作梦。底下这有几句话重要的话:

  【自己六根具足三法。】

  就是柔和忍辱,眼见色柔和忍辱、慈悲普覆、诸法空义,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无不如是,乃至於意之知也是如此。

  【故能护持此经。非外境所能护也。】

  所以大家重视的,就是要重视在内护,外面随缘,你这个心才能够净,才能得到清净,才能得到平等。说个实在的话,一切修行人不能成就,最大的障碍就是心里为外面想,不清净。我们自己的功力不到,功力到了,像诸佛菩萨自己成就了之后,为一切众生著想,但是不伤害自己清净心,自己还是无念,念一切众生,自己无念;我们想一切众生,自己里面真乱!这就等於说是自己不会游水,不会游泳,看到别人掉水里去,赶紧下去去救人,那不跟他同归於尽吗?这叫愚人。自己有这个本事才可以下水,我有这个能力,我下水淹不死,我能够把他救出来,我才敢跳下去。我自己没这个本事的时候,看到人家掉水里也是无可奈何,自己不能下去。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就是这样的慈悲,看到别人掉水里,自己赶紧下去,自己会不会?跟他同归於尽这叫大慈大悲吗?一天到晚是打妄想,颠倒错乱而不自觉,这真正是叫可怜悯者。世间可怜悯之事这是第一桩,其他的事情那都叫鸡毛蒜皮。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核子战争爆发,地球上死三分之一的人、三分之二的人都不可悯,为什么?诸法空义有什么可悯?可悯的是你自己不觉悟,这真可悯!迷惑颠倒的人干迷惑颠倒的事,那有什么可悯?学佛的人不知道求觉悟,不晓得求一心,这叫真正可怜悯者。所以大家要在此地记住,绝不是『外境所能护』,我给诸位讲这个经这是外境,我能不能护持?不能护,我只能护自己。可是能够给你们做增上缘,你们自己觉悟,能够护自己那你成就了。谁度了你?你自己度你自己,不是我度你的。我要能度的话,我一讲经大家各个都得度,那就是我能度,不能度!是你听了之后觉悟,你自己度自己这是佛法的真实义。所以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释迦牟尼佛说「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话不说得清清楚楚吗?底下这是说明经里面所讲的:

  【菩萨自六万至四三二一者。】

  这个意思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一多不二。这个道理要是明白,你才晓得佛法里面…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