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61

  ..續本文上一頁奇百怪,要曉得這個道理,哪裏世界有什麼千奇百怪?

  所以我在唯識裏頭一再跟諸位說明,依他起沒有過失,依他起跟圓成實是一不是二。正是古人所比喻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與器是一不是二,麻煩的什麼?麻煩是執著。執著是什麼?執著是遍計所執。在《大乘起信論》裏面特別強調這個根本法,我們不要執著,所以叫你看破放下。看破是什麼?執著是虛妄的,分別執著妄想就是罪業、就是業障。你把這個理明了叫看破,心裏面再不起分別執著妄想,這叫放下。這一放下世界就是一真,就不是十法界,原來是一真法界,原來是常寂光淨土。所以諸位要曉得,常寂光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裏就不是的?如果我們這不是的,西方極樂世界你也找不到常寂光淨土,實報土、寂光土不離現前,現前就是。我再跟諸位說明白,去了遍計執,你就證得了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也是一真法界,寂光土當然更是一真法界。你再要是去掉了依他起就叫常寂光,去掉遍計執就叫做實報土,就是眼前的事實,沒有離開現前一步。我們之所以不能夠證得,就是佛在經裏面講的,我們這個堅固的執著,經裏頭也叫做堅牢執著,這個執著打不開。這是我們的生死結,這個結解不開生死不能了,六道輪回不能夠超出。佛教給我們種種方法,我們要認真的修學。這是先教給我們從「柔和忍辱」上做起。

  【上爲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義。】

  所以佛法裏面講的『天』,天是表慈悲;講的地,地是表忍辱。我們在《華嚴經》裏面講過很多,如果我們這個心果然像地一樣,平了,你看那個地,你倒一大罐巴黎最好的香水,它還平等的受,最汙穢的大便它也一樣;它不會說對那個香水它就愛,就喜歡,對那個大便它就生氣,它不會。所以佛教我們怎麼修法?怨親平等,從這個地方修,修忍辱。你要是更能明理的話就更容易修,爲什麼?清淨心中本無一物,到這個時候就談不上忍。因爲你心裏頭還有一物這要忍,心裏頭無一物還忍什麼?連忍也沒有了。昨天我告訴諸位,六度是六種對治的方法,你心裏頭沒有悭貪,就沒有布施,布施是對治悭貪的;你沒有惡業,還有什麼戒律?你沒有喜怒哀樂,你還有什麼忍辱?都沒有了,所以才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貪瞋癡慢是惡業,諸位要曉得,戒定慧也不是好東西,那個也不要了,心裏頭裝滿了戒定慧,那糟糕了。李老師以前講經常常作比喻,那個沙子落在眼睛裏面難過,不好!這個沙土就好比貪瞋癡,不要它了,裝上一個金鋼鑽痛不痛快?一樣的難過!金鋼鑽就比的戒定慧。所以諸位要曉得,貪瞋癡慢要不得,戒定慧也要不得,貪瞋癡是病,戒定慧是藥,藥是治病的,病治好了藥也不要,要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佛無法可說,就是教給你不要執著佛法,執著佛法就不是佛法,連佛法都不執著,這才明知爲佛法。我們要是把握到這個綱領,確實就有門路可循,有入門之處,自己也曉得怎麼個修法,把握這個綱領,你修行的路決定不會錯,你的方向、你的目標都正確,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個法門,你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好,我們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叁十二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32

  經文裏面說的:

  【即柔和忍辱義。上爲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義。空中即諸法空義。】

  我們可以把這個叁句,看作前面兩句是事,後面這一句是理,『諸法空』是畢竟空,這是真理。因爲諸法畢竟空義,所以佛才教給我們『柔和忍辱,慈悲普覆』,與「諸法空義」它才相應。如果諸法不空那真的有不可忍,有不能忍,慈悲也就分等級,這就是不知道諸法的真實相。「諸法空義」,必須要很深的智慧才能夠看到,諸法在我們眼前,與我們最接近的,無過於我們自己的身體。大家學佛也有不少年,也曉得這個身是四大五蘊聚集而有的,你只會這個名詞而已,你沒有證得。如果你要證得了,你這個身還有苦嗎?還有苦樂憂喜舍的受嗎?你有苦樂憂喜舍的受,就是四大五蘊假合之相你沒證得,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證得了之後這五種受就沒有,五種受沒有了你是什麼受?是清淨寂滅之受,那個叫真樂,是超越苦樂以後真樂。苦樂是相對的,這個身假的假相,凡所有相無不是假相。現在這個科學發達更是證實,科學家裏面看我們這個人身的組合,不過就是那些原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而已。除這個之外,人與植物、礦物沒有兩樣,人與桌椅、板凳也沒有兩樣。爲什麼?基本的原子、粒子是相同的,只是組合的方程式不相同。這些物質組合我們身體,這些物質組合的桌椅、板凳,說到它的原料是一樣的,不是兩樣。

  科學家現在只能夠看到原子、電子、粒子,只能夠看到這些,這些基本的物質從哪裏來的,他還不曉得。佛在經論裏面早就告訴我們,這些基本的物質是從我們心裏變現出來的妄相,不是真實的,相分是見分所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最原始的基本粒子是虛妄而不實在,由它組合出來的東西哪有實在的?它的根本是空,它的成就當然還是空。所以佛法裏面給我們講,畢竟空義,道理就在此地。因爲一切法畢竟空,所以,六祖才說「本來無一物」,連「慈悲普覆,柔和忍辱」都沒有,都沒有才叫做真有。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沒有是真有,有反而變成沒有。有是什麼?你心裏頭有個柔和忍辱,有個慈悲普覆。諸位要再想一想上個星期天,我們在《起信論》裏面所講的幾句話,你應該就有所覺悟,《起信論》裏面告訴我們「言即離言」,要懂這個意思,只有言說並無實義。但是叫你從這個言說裏面去悟入真實義,千萬不要把言說當作真實義,那就錯了。柔和忍辱有沒有?有,真有;慈悲普覆有沒有?有,真有。可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才能夠證得。證得之後,你的慈悲與整個虛空法界合而爲一,你的柔和忍辱也與整個虛空法界合而爲一。雖然合而爲一,你找它的迹象找不到,就跟《楞嚴經》的七處徵心一個意思,你怎麼找找不到它,可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你是具足這個叁法,這個叁法是什麼?是要你自己親證得,不是學來的。前面給大家講過,這是你自性的功德,不是釋迦牟尼佛傳給你的,不是諸佛菩薩教給你的。爲什麼?諸佛菩薩他沒有辦法教給我們,也沒有辦法傳授給我們,他只能給我們做一個增上緣,他曉得我們現在在迷,我們自己本性裏面確實具足,「諸法空義,柔和忍辱,慈悲普覆」,現在還是不是?還是,從來沒有失掉。如果諸位說我們這裏失掉了,我們再要把它找回來,這就是迷惑顛倒;沒有失掉,現在我們還是這樣的具足萬德萬能。所以說佛成佛的時候,看到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不是你現在成佛,本來成佛,你要想想「本來」兩個字的意思。《華嚴經》佛這樣說法,《圓覺經》上,佛也是這樣說法,在本經也沒有第二個講法。本來是佛,你現在變成衆生,是真的變成衆生嗎?不是,也不能說你沒有變成衆生,也不能說你真變成衆生。現前就是說你有一念差錯,這個差錯是個迷情,它不是真實的。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才告訴我們,「本覺本有」,忍辱、慈悲、法空本有,本有當然可以證得。無明煩惱、生死輪回本來空,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當然可以能夠斷掉。怎麼個斷法?用力,這個地方用不上力。給諸位說,悟了就沒有,迷了就有,這個東西是迷悟的事情。就好像你睡覺作夢一樣,你睡覺才作夢,一個人清醒的他怎麼會作夢?清醒不會作夢,打了瞌睡才會作夢;只要你能保持清醒,你就不會作夢。底下這有幾句話重要的話:

  【自己六根具足叁法。】

  就是柔和忍辱,眼見色柔和忍辱、慈悲普覆、諸法空義,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無不如是,乃至於意之知也是如此。

  【故能護持此經。非外境所能護也。】

  所以大家重視的,就是要重視在內護,外面隨緣,你這個心才能夠淨,才能得到清淨,才能得到平等。說個實在的話,一切修行人不能成就,最大的障礙就是心裏爲外面想,不清淨。我們自己的功力不到,功力到了,像諸佛菩薩自己成就了之後,爲一切衆生著想,但是不傷害自己清淨心,自己還是無念,念一切衆生,自己無念;我們想一切衆生,自己裏面真亂!這就等於說是自己不會遊水,不會遊泳,看到別人掉水裏去,趕緊下去去救人,那不跟他同歸於盡嗎?這叫愚人。自己有這個本事才可以下水,我有這個能力,我下水淹不死,我能夠把他救出來,我才敢跳下去。我自己沒這個本事的時候,看到人家掉水裏也是無可奈何,自己不能下去。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就是這樣的慈悲,看到別人掉水裏,自己趕緊下去,自己會不會?跟他同歸於盡這叫大慈大悲嗎?一天到晚是打妄想,顛倒錯亂而不自覺,這真正是叫可憐憫者。世間可憐憫之事這是第一樁,其他的事情那都叫雞毛蒜皮。

  第叁次世界大戰爆發,核子戰爭爆發,地球上死叁分之一的人、叁分之二的人都不可憫,爲什麼?諸法空義有什麼可憫?可憫的是你自己不覺悟,這真可憫!迷惑顛倒的人幹迷惑顛倒的事,那有什麼可憫?學佛的人不知道求覺悟,不曉得求一心,這叫真正可憐憫者。所以大家要在此地記住,絕不是『外境所能護』,我給諸位講這個經這是外境,我能不能護持?不能護,我只能護自己。可是能夠給你們做增上緣,你們自己覺悟,能夠護自己那你成就了。誰度了你?你自己度你自己,不是我度你的。我要能度的話,我一講經大家各個都得度,那就是我能度,不能度!是你聽了之後覺悟,你自己度自己這是佛法的真實義。所以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釋迦牟尼佛說「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話不說得清清楚楚嗎?底下這是說明經裏面所講的:

  【菩薩自六萬至四叁二一者。】

  這個意思就是大經裏面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無量爲一,一爲無量,一多不二。這個道理要是明白,你才曉得佛法裏面…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