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63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里面决定禁止的。为什么?障碍自己的心性,造作罪业,妨碍别人那还在其次。为什么?那是六道轮回的果报,冤冤相报,六道轮回的果报。六道轮回果报是小事,纵然堕到阿鼻地狱,讲经过无量大劫,那还是小事,为什么?比起你念佛求一心不乱,证一真法界,那个事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这唯一的大事,就是叫你证清净心,你自己证得清净心,你才能够帮助别人证清净心,你才了解这事实真相,才知道口怎么言语,身怎么去造作。底下讲的这是:

  【既证自心染污之意。以获清净。故名净行。】

  『净行』是属於意,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再来帮助一切大众,这叫做「安立行」。所以菩萨万行不外乎这四大纲领,诸位晓得,四大纲领前面三个是自修,自成就,只有一个是帮助他,安立行是帮助他,利益众生。自己不成就怎么能够安立众生?这个讲义赶快去印,印的时候大家一个人有一份,先自己看看,再把《法华经》看看,来听就不一样,这个收获就不相同,能够有个悟处。好,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3

  翻开讲义第十一页的后半面,昨天讲到菩萨以四种安乐行自护的意思。如果讲到度化众生,这个地方也给我们提示,这个事情究竟是困难、还是容易?佛给我们的答覆是容易化度。又说这一切众生是:

  【世世当受我化。】

  这个意思也就是暗含著底下一品的大意,下面就是「寿量品」。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那就是菩萨听佛说众生世世都受佛的教化,就晓得度众生并不是我们想像那样困难,所以菩萨也就发随喜之心。我们知道小乘人之所以不度众生,就是感觉得度众生太困难。在大乘经里面我们读过,像《地藏经》里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在我们现前的阶段,众生是不是刚强难化?说众生易可度是佛说的,说众生刚强难化也是佛说。实际上这个事情说不上难与易,问题就是要长时间的薰陶,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是有耐心的。这个有耐心是我们说的,从我们凡夫角度里面看佛有耐心,其实佛心里头连耐心也没有。何以呢?本来无一物,佛心里头哪里还有个耐心?还有个耐心那他就变成凡夫,他不是佛。所以佛心清净无比,清净之极,确实不是凡情能够测度的。众生之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实在讲就在他的一念回光返照,他这一念不回头他就是众生,一念回头他就是佛。正如同《圆觉经》里面所讲的,这个事情没有次第,不但是开悟没有次第,佛教化众生方便也没有次第。这个地方也跟我们提出来:

  【弥勒与八千恒河沙菩萨。於序品中。虽悟古今一念。】

  著重在一字,我们现在最难的就是杂念、妄想太多,这是我们最困难的。如果去了杂念、去了妄想,『一念』就现前,「一念」,就是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一念里面没有『古今』,「古今」就是三世,也没有十方;换句话说,时空就合一。底下几句话我在此地念一念,诸位要细细的听:

  【但知因心如是。将谓佛果定因修得。不知成佛已在久远。故生疑请问。化佛侍者。亦各生疑白佛者。以表方便智。果德本寿非方便所预也。】

  大家当然晓得,弥勒菩萨这是等觉菩萨,后补佛位,他哪里不晓得!他是代我们请法;换句话说,明知故问。说一尊佛是这个样,佛佛道同。如果讲到真正的修行,过去方东美先生对於《华严经》,赞叹到无以复加,他说「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书就是《华严经》。」所以他在晚年专门攻《华严》,专门讲《华严》,他在学校里开的课程华严哲学,现在这个讲义的书已经出版。《华严经》就是叫我们开智慧,但是我们的头脑,就是从前李老师所讲,四方木头头脑转不动,这不能开智慧的。开智慧的头脑要圆圆的像个琉璃球一样,是活动的;不是四四方方、呆呆板板,这样子不能开智慧,他不能开悟。听东西怎么样?听一句就记一句,都是死在句下,这真是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的人头脑很灵活,有的人头脑这么样的呆板、这么样的死笨?诸位要知道,这就是一个有坚固的执著,一个是没有执著;一个是能够看破,一个是看不破;一个是能够放下,一个是放不下,这里面的差别就很大!聪明伶俐汉一听就恍然大悟。菩萨能随喜如来度化众生,修四安乐行,他一听到他也就觉悟,也就能够效法菩萨,亦能够精进不懈。精进就是说的前面四种安乐的精进,身精进、口清净、意精进、度化众生精进。讲义里面希望同修们自己好好的去研究。这个后面有几句文字应当要注意的,就是佛在经里面所说的,这些菩萨们,就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与会的大众对他们都不认识。菩萨,尤其是见了性的菩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神通都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对这些人不认识?这是表法的意思。弥勒对释迦牟尼佛说,这些菩萨为什么我一个都不认识?佛告诉他说:

  【此诸菩萨不乐在众多言多语。常乐静处。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故。】

  这是特别教我们初学人,所以初学为什么要找个寂静的处所来修行?就是你接触境界功夫不到,在境界里会动心。已经成就的人那无所谓,居尘而不染;居尘还会染的时候,那就得学这个办法,找个清净的地方。是不是我们现前能找的?现前不能,为什么?没资格。我们现前去住山去、我们现前去闭关去行不行?你果然一去了,你这一生叫盲修瞎练。什么时候才有资格?教理通达,方法明了,可以不必依靠老师;换句话说,自己有自修的能力这个时候才行。这种标准在我们念佛人来说,功夫成一片以后你才有这个能力,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之后才有资格。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没多久,有个机会,那是有个居士他有个别墅在山上很清净,是一栋日式的房子,附近差不多三、四里外才有人家,相当清净的一个环境。他那个房子空著的,他是做生意的人,从前那个房子建筑原来是逃警报的,二次大战的时候美国人轰炸,他们在山上建了个防空洞,建了一栋房子。以后没有人住,我们在临济寺就来找我,希望我们去住去,道粮他都发心供养。我到台中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就把我骂了一顿,他说你没有资格,为什么?就是教眼还没有开,哪有资格去住山?

  他就给我举了个例子,他说古人「赵州八十犹行脚」,八十岁的老翁了还要到处参学,他为什么不住住山、享享清福?他叫我想想这个道理。赵州和尚的道眼未开,那一住山就盲修瞎练,那怎么能成功?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住山、闭关是参学毕业以后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看到经里面讲的,我们初学的人应该这样子好,你就盲修瞎练去。李老师当时给我讲的,我晓得他所说的话是真实话,以后读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莲池大师也是这样说的。所以闭关的人、住山的人,我们简单的讲,都是得道之人;没有得道,没有这个资格。所以从前学生去参学,寻师访道求真善知识,谁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都非常谦虚,绝对不会说我得道了,我是真善知识,没有这个话的。他也不宣传,谁知道?所以从前参学的人,寻真善知识就到处打听,你这个地方有没有人闭关?有没有人住茅蓬?凡是住茅蓬、闭关的高人,你去请教他,这是高人,你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如果他还不通;换句话说,他就得跟你一道,我们一同去参学,你不够资格住山,不够资格闭关。住山跟闭关是什么意思?自己参学完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住山跟闭关是为了要证果的,是为这个事情,自己心地已经清净,是为了证果的。所以这个念佛人已经到了功夫成一片,这个时候勉强有资格闭关,闭关怎么?闭关更进一步证一心不乱。要是真正严格的说,这个事情应当是得事一心之后,闭关、住山证理一心不乱,这就对了,这才是真正有资格。

  经里面所讲的这些是大心菩萨明心见性,他们住在哪里?此地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人家住在实报庄严土、住在常寂光净土。弥勒是表唯识,这个寂光净土的境界,绝不是唯识学家所能够了解的,这就是示现的不认识,道理在此地!这里面的含义很深,需要细细的去体会。我一再的也是劝勉同修道友们,目的是要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觉,佛者觉也,成就大觉。换句话说,在世出世间法里面决定不迷,绝不颠倒,这就是大彻大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一切修行的重点都在一心。我们这两个月所讲的《弥陀经疏钞》,「一心不乱」这节的经文,这个经文还没讲完,你看《疏钞》里面注解的有多少。一心不乱这一句就是净土宗修学的中心问题,证得一心这才是究竟圆满;没有证得一心,都在佛门之外,没有入门。我们从一切大乘了义经典上来看,佛菩萨、祖师大德所说,真是异口同音无不如是。如果是一个人讲、两个人讲,我们怀疑;一切诸佛菩萨、一切经论都这样说,那还有什么话讲!再不相信那就没法子。此地末后这一行说:

  【良以三乘之人。只知历因长久。】

  『三乘人』,只晓得修行要历长劫,我们现在是这样的,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要无量劫,这个话也是佛在经里说的。你再看看底下:

  【不知本来成佛。】

  这句话要紧,『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在《圆觉》上就是这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是不是「本来成佛」?是的,这个事情千真万确一点不假。虽然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现在还是佛,可是我们是个迷惑颠倒的佛,迷在哪里?就在一切法里面,无缘无故生起虚妄的分别执著,麻烦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佛在《华严经》一开端就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诸佛如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怎么每个众生都具足?只因为分别妄想而不能够证得。这一句话不就说穿了吗?换句话说,你要真正听了这句话恍然大悟,我们离分别妄想岂不就证得了吗?我们辜负佛菩萨太多,佛真是一语道破!而我们就是离不了分别妄想,一天到晚还是用分别妄想,这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跟我们在一起,为什么?「本来成佛」。所…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