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裏面決定禁止的。爲什麼?障礙自己的心性,造作罪業,妨礙別人那還在其次。爲什麼?那是六道輪回的果報,冤冤相報,六道輪回的果報。六道輪回果報是小事,縱然墮到阿鼻地獄,講經過無量大劫,那還是小事,爲什麼?比起你念佛求一心不亂,證一真法界,那個事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所以這唯一的大事,就是叫你證清淨心,你自己證得清淨心,你才能夠幫助別人證清淨心,你才了解這事實真相,才知道口怎麼言語,身怎麼去造作。底下講的這是:
【既證自心染汙之意。以獲清淨。故名淨行。】
『淨行』是屬於意,自己身口意叁業清淨,再來幫助一切大衆,這叫做「安立行」。所以菩薩萬行不外乎這四大綱領,諸位曉得,四大綱領前面叁個是自修,自成就,只有一個是幫助他,安立行是幫助他,利益衆生。自己不成就怎麼能夠安立衆生?這個講義趕快去印,印的時候大家一個人有一份,先自己看看,再把《法華經》看看,來聽就不一樣,這個收獲就不相同,能夠有個悟處。好,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叁十叁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33
翻開講義第十一頁的後半面,昨天講到菩薩以四種安樂行自護的意思。如果講到度化衆生,這個地方也給我們提示,這個事情究竟是困難、還是容易?佛給我們的答覆是容易化度。又說這一切衆生是:
【世世當受我化。】
這個意思也就是暗含著底下一品的大意,下面就是「壽量品」。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那就是菩薩聽佛說衆生世世都受佛的教化,就曉得度衆生並不是我們想像那樣困難,所以菩薩也就發隨喜之心。我們知道小乘人之所以不度衆生,就是感覺得度衆生太困難。在大乘經裏面我們讀過,像《地藏經》裏所說的「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化」。在我們現前的階段,衆生是不是剛強難化?說衆生易可度是佛說的,說衆生剛強難化也是佛說。實際上這個事情說不上難與易,問題就是要長時間的薰陶,所以,佛菩薩教化衆生是有耐心的。這個有耐心是我們說的,從我們凡夫角度裏面看佛有耐心,其實佛心裏頭連耐心也沒有。何以呢?本來無一物,佛心裏頭哪裏還有個耐心?還有個耐心那他就變成凡夫,他不是佛。所以佛心清淨無比,清淨之極,確實不是凡情能夠測度的。衆生之能不能成佛?什麼時候成佛?實在講就在他的一念回光返照,他這一念不回頭他就是衆生,一念回頭他就是佛。正如同《圓覺經》裏面所講的,這個事情沒有次第,不但是開悟沒有次第,佛教化衆生方便也沒有次第。這個地方也跟我們提出來:
【彌勒與八千恒河沙菩薩。於序品中。雖悟古今一念。】
著重在一字,我們現在最難的就是雜念、妄想太多,這是我們最困難的。如果去了雜念、去了妄想,『一念』就現前,「一念」,就是我們念佛法門裏面講的一心不亂。一念裏面沒有『古今』,「古今」就是叁世,也沒有十方;換句話說,時空就合一。底下幾句話我在此地念一念,諸位要細細的聽:
【但知因心如是。將謂佛果定因修得。不知成佛已在久遠。故生疑請問。化佛侍者。亦各生疑白佛者。以表方便智。果德本壽非方便所預也。】
大家當然曉得,彌勒菩薩這是等覺菩薩,後補佛位,他哪裏不曉得!他是代我們請法;換句話說,明知故問。說一尊佛是這個樣,佛佛道同。如果講到真正的修行,過去方東美先生對於《華嚴經》,贊歎到無以複加,他說「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書就是《華嚴經》。」所以他在晚年專門攻《華嚴》,專門講《華嚴》,他在學校裏開的課程華嚴哲學,現在這個講義的書已經出版。《華嚴經》就是叫我們開智慧,但是我們的頭腦,就是從前李老師所講,四方木頭頭腦轉不動,這不能開智慧的。開智慧的頭腦要圓圓的像個琉璃球一樣,是活動的;不是四四方方、呆呆板板,這樣子不能開智慧,他不能開悟。聽東西怎麼樣?聽一句就記一句,都是死在句下,這真是無可奈何。爲什麼有的人頭腦很靈活,有的人頭腦這麼樣的呆板、這麼樣的死笨?諸位要知道,這就是一個有堅固的執著,一個是沒有執著;一個是能夠看破,一個是看不破;一個是能夠放下,一個是放不下,這裏面的差別就很大!聰明伶俐漢一聽就恍然大悟。菩薩能隨喜如來度化衆生,修四安樂行,他一聽到他也就覺悟,也就能夠效法菩薩,亦能夠精進不懈。精進就是說的前面四種安樂的精進,身精進、口清淨、意精進、度化衆生精進。講義裏面希望同修們自己好好的去研究。這個後面有幾句文字應當要注意的,就是佛在經裏面所說的,這些菩薩們,就從地湧出這些菩薩,與會的大衆對他們都不認識。菩薩,尤其是見了性的菩薩,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神通都是不可思議,爲什麼對這些人不認識?這是表法的意思。彌勒對釋迦牟尼佛說,這些菩薩爲什麼我一個都不認識?佛告訴他說:
【此諸菩薩不樂在衆多言多語。常樂靜處。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故。】
這是特別教我們初學人,所以初學爲什麼要找個寂靜的處所來修行?就是你接觸境界功夫不到,在境界裏會動心。已經成就的人那無所謂,居塵而不染;居塵還會染的時候,那就得學這個辦法,找個清淨的地方。是不是我們現前能找的?現前不能,爲什麼?沒資格。我們現前去住山去、我們現前去閉關去行不行?你果然一去了,你這一生叫盲修瞎練。什麼時候才有資格?教理通達,方法明了,可以不必依靠老師;換句話說,自己有自修的能力這個時候才行。這種標准在我們念佛人來說,功夫成一片以後你才有這個能力,禅宗裏面講的大徹大悟之後才有資格。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有個機會,那是有個居士他有個別墅在山上很清淨,是一棟日式的房子,附近差不多叁、四裏外才有人家,相當清淨的一個環境。他那個房子空著的,他是做生意的人,從前那個房子建築原來是逃警報的,二次大戰的時候美國人轟炸,他們在山上建了個防空洞,建了一棟房子。以後沒有人住,我們在臨濟寺就來找我,希望我們去住去,道糧他都發心供養。我到臺中去請教李老師,李老師就把我罵了一頓,他說你沒有資格,爲什麼?就是教眼還沒有開,哪有資格去住山?
他就給我舉了個例子,他說古人「趙州八十猶行腳」,八十歲的老翁了還要到處參學,他爲什麼不住住山、享享清福?他叫我想想這個道理。趙州和尚的道眼未開,那一住山就盲修瞎練,那怎麼能成功?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住山、閉關是參學畢業以後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要看到經裏面講的,我們初學的人應該這樣子好,你就盲修瞎練去。李老師當時給我講的,我曉得他所說的話是真實話,以後讀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蓮池大師也是這樣說的。所以閉關的人、住山的人,我們簡單的講,都是得道之人;沒有得道,沒有這個資格。所以從前學生去參學,尋師訪道求真善知識,誰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都非常謙虛,絕對不會說我得道了,我是真善知識,沒有這個話的。他也不宣傳,誰知道?所以從前參學的人,尋真善知識就到處打聽,你這個地方有沒有人閉關?有沒有人住茅蓬?凡是住茅蓬、閉關的高人,你去請教他,這是高人,你到那個地方去參學。如果他還不通;換句話說,他就得跟你一道,我們一同去參學,你不夠資格住山,不夠資格閉關。住山跟閉關是什麼意思?自己參學完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住山跟閉關是爲了要證果的,是爲這個事情,自己心地已經清淨,是爲了證果的。所以這個念佛人已經到了功夫成一片,這個時候勉強有資格閉關,閉關怎麼?閉關更進一步證一心不亂。要是真正嚴格的說,這個事情應當是得事一心之後,閉關、住山證理一心不亂,這就對了,這才是真正有資格。
經裏面所講的這些是大心菩薩明心見性,他們住在哪裏?此地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人家住在實報莊嚴土、住在常寂光淨土。彌勒是表唯識,這個寂光淨土的境界,絕不是唯識學家所能夠了解的,這就是示現的不認識,道理在此地!這裏面的含義很深,需要細細的去體會。我一再的也是勸勉同修道友們,目的是要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覺,佛者覺也,成就大覺。換句話說,在世出世間法裏面決定不迷,絕不顛倒,這就是大徹大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一切修行的重點都在一心。我們這兩個月所講的《彌陀經疏鈔》,「一心不亂」這節的經文,這個經文還沒講完,你看《疏鈔》裏面注解的有多少。一心不亂這一句就是淨土宗修學的中心問題,證得一心這才是究竟圓滿;沒有證得一心,都在佛門之外,沒有入門。我們從一切大乘了義經典上來看,佛菩薩、祖師大德所說,真是異口同音無不如是。如果是一個人講、兩個人講,我們懷疑;一切諸佛菩薩、一切經論都這樣說,那還有什麼話講!再不相信那就沒法子。此地末後這一行說:
【良以叁乘之人。只知曆因長久。】
『叁乘人』,只曉得修行要曆長劫,我們現在是這樣的,修行要叁大阿僧只劫,要無量劫,這個話也是佛在經裏說的。你再看看底下:
【不知本來成佛。】
這句話要緊,『本來成佛』,佛在《華嚴》、在《圓覺》上就是這麼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你現在是不是「本來成佛」?是的,這個事情千真萬確一點不假。雖然我們自己本來是佛,現在還是佛,可是我們是個迷惑顛倒的佛,迷在哪裏?就在一切法裏面,無緣無故生起虛妄的分別執著,麻煩就出在這個地方。所以佛在《華嚴經》一開端就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諸佛如來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怎麼每個衆生都具足?只因爲分別妄想而不能夠證得。這一句話不就說穿了嗎?換句話說,你要真正聽了這句話恍然大悟,我們離分別妄想豈不就證得了嗎?我們辜負佛菩薩太多,佛真是一語道破!而我們就是離不了分別妄想,一天到晚還是用分別妄想,這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諸佛菩薩無時無刻不跟我們在一起,爲什麼?「本來成佛」。所…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