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性缘问题之申论 七、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

  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  

  

  谈到天台宗,使我们马上联想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智慧极高,集天台宗之大成。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出于智者大师。

  

  自古台贤二宗,为世所重。尤其天台宗,教观独步,不让余宗。可惜贤首宗,宗绪不振,传至今日,仅从其五位祖师遗文,略会其美。天台宗则不然,自智者大师以来,代有人才,至今不衰。

  

  天台宗上秉佛旨,阐述深义,多所发挥,诸如五时八教,性相三千等。性具法门,亦天台宗所立。其主张性具一切法,既具善亦具恶。彼谓余宗仅知性具善,唯有天台宗知性具恶也。故贬余宗圆乘,以为别教。

    

  今非敢于天台性具有所异议,而是要以无性随缘具万法,以发挥性具法门之深义。续貂之愚,尚望读者诸贤垂鉴。

  

  首先我们知道,天台性具之说,性德是具善具恶的,以一切法唯是性具,性外更无有法。这和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是极有关系的。换句话说,诸法即是实相,实相即是诸法。诸法有净有染,有善有恶,当然性中必具善恶,否则何能修善修恶?所以能修善修恶者,必是性具善恶。这是第一点我们要认识的。

  

  第二点,既然性具善恶,当然性中有善亦有恶。性具善其余各宗皆同意此说,但性具恶,其他各宗皆不承认。只有天台宗主张,性既具善,当亦具恶,以性具一切法故。如经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生死是恶,菩提涅槃是善。性既具菩提涅槃,当然亦具烦恼生死,所以性具恶。这是第二点我们要认识的。

  

  第三点根据上述理由,所以性具善亦具恶。如果不具一切法,性便不存在。一切法的存在,便是性的存在。所以有善必是性具善,有恶必是性具恶。如此说来,天台性具说,似是主张一切法有,有性,有善,有恶。但是我们要知道,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即是诸法,诸法即是无性,如此方是性具之义。《大般若经》卷第四百三十六云:「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是本实性。此本实性,无造无作。」故性具诸法,义在无性。这是第三点我们要认识的。

  

  天台宗著作,谈性恶的很多,我们略采几种,以为介绍。

  

  如《天台传佛心印记》云: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鸟空有言无旨……」

  

  所谓性具,实是性起之义。性起万法,当是性具万法。如果于性不具,云何能起万法?所以性具观念,似为性有之意。根据这种道理,当然性具万法,万法中有善有恶,所以性具善亦必具恶。否则岂非恶法是性外有也?所以天台宗主张性具恶。故本觉之性,应具菩萨以下九界之恶。

  

  圆家即是圆教,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即圆宗主张性起也。圆家虽说性起,但只知性具善,不知性具恶。

  

  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同是一性所具,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余诸宗虽作如是说,但以不知性具恶故,天台宗讥为鼠唧鸟空有言无旨。

  

  所以天台宗性具说,似是有的观念。此中似是有性、有善、有恶,乃至有一切法。

  

  但是我们知道,有法必是定性。善若定性有,便非是恶;恶若定性有,便非是善。性若定性有,便非善亦非恶,乃至非一切法。一切法若定性有,何必性具?故一切法若定性有,便不应性具。

  

  当知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故能任缘,任缘乃有一切法。诸法任缘无有实体,故还归无性。诸法皆归无性,无性能具万法。万法常有而常空,无性常空而常有。犹如一水起万浪,万浪是一水。万浪恒多而恒一,一水恒一而恒多。一即多,多即一,无性任缘一即多,任缘无性多即一。是为性具之义也。

  

  至于善恶者是观念,观念者情识也,非理性也。理性虽然性起万法,而实无善恶之分别。情识分别,始见性起诸法有善有恶。故善恶观念,是情识之见,非性具也。犹纸上画人画马,见者见好见坏,岂是纸有好坏之见也?进一步言,是人见有人有马,岂纸是人是马耶?

  

  若以法言,无性随缘成诸法,诸法任缘归无性。其中无善恶之见,此是智知。若以情见分别,乃有生灭、大小、是非、有无、善恶等,此是识见,非是智知。此见若除,则不见生灭、大小、是非、有无、善恶。离诸分别,则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诸法一性无性,是本实性。此本实性,无造无作。

  

  既云诸法一性,即是无性,是故则知,无性即是一性,一性即是诸法。由本实性,而起诸法,诸法皆本实性所具。本实性无作,而诸法皆作。如是则无作恒作,作恒无作。无作恒作,则非生灭而生灭,非大小而大小,非是非而是非,非有无而有无,非善恶而善恶。作恒无作,故生灭恒无生灭,大小恒无大小,是非恒无是非,有无恒无有无,善恶恒无善恶。故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圆融,方是性具之义也。

  

  理不碍事,无性之理起善起恶,是之谓性具。事不碍理,善恶随情假立,常归一性之理。是故法身常寂,随缘常现九道善恶;九道善恶常现,而无性法身一理常寂。如是方得性具之说圆融无碍。事皎明不碍理性湛寂,理湛寂不碍事相皎明也。

  

  天台性具之说,出于《观音玄义》。《观音玄义》系智者大师所说,灌顶所记,后人多申论之。

  

  《观音玄义》卷上云:

  

  「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

  

  此是天台性具说,始出处。缘了者,三因佛性也。三因佛性者,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

  

  《观音玄义》云:「广说缘了明三佛性。若论性德了因种子,修德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缘因种子,修德成解脱断德涅槃。若性德非缘非了,即是正因,若修德成就,则是不纵不横,三点法身……」

  

  了因佛性,成般若德,究竟即成无上菩提,无上菩提者,佛之智德。缘因佛性,成解脱德,究竟即成大涅槃,大涅槃者,佛之断德。正因佛性,成法身德,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故正因佛性非缘非了,清净不动,一体常灵;缘了二因,随事应缘,应化万方。正因佛性,体也;缘了者,用也。体恒起用,用恒是体,体用卷舒,自在无碍。正因佛性常寂,缘了二因常照。寂者照之体,照者寂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正因佛性无作也,缘了二因作也。作而无作曰法身,无作而作曰般若、解脱。缘了二因是种子,种子是作法;正因非缘非了,是无作法。无作为作之体,作为无作之用。

  

  《观音玄义》既曰缘了具善具恶,当是性之用,非性之体也。于是可知,善恶是作法。无性之体,随缘而有善恶之用。善恶之用,还归无性常寂之体。

  

  《观音玄义》卷上: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一阐提译为断善根。《大般涅槃经》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一阐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阐提……一阐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阐提……一阐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阐提……」

  

  所以一阐提名断善根。但善根非是佛性。善根有生有灭,佛性无生无灭。善根有具、有不具,佛性无具、无不具。善根是作法;佛性作而无作,无作而作。

  

  《大般涅槃经》卷卷二十五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佛性者,即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卷第二十又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

  

  性善性恶者,性也。修善修恶者,行也。性修虽是一体,但修善修恶用有差别。修有始终,性无生灭。修有具、有不具,性则无具、无不具。所以佛说,莫把善根作佛性。譬如众生无量劫来,至无量劫后,始终生死不断。不断与生死不二,因为有不断方成生死,无不断则无生死故。同时不断与生死为二,因为不断则非生死,生死非是不断故。

  

  所以我们不能说不断中无生死,亦不能说不断中有生死。何以故?无性随缘,不断即是生灭,不二而二,故不能说无。随缘无性,生灭即是不断,二而不二,故不能说有。

  

  若能智慧朗彻,则知随缘无性,差而无差,万法是一;无性随缘,无差而差,一生万法。如果情识见生,则迷随缘幻有为实有,执定有善恶。修中既然定有,性中当亦定有。然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

  

  无性随缘,无不定无;随缘无性,有非定有。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故无性随缘,焉得非性具?随缘无性,性具岂是有法?

  

  故修善是作法,性善是无作法。阐提断修善作法,而性善无作法不断。佛断修恶作法,而性恶无作法不断。不断者非是定有,断者非是定无。以一切法不决定故。何故一切法不决定?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得?以一切法空故。何故一切法空?以一切法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故。是为天台性具之真义也。

  

  《观音玄义》卷上又云:

  

  「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文中似漏掉一「性」字)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

  

  问:修善修恶可断,为何性善恶不可断?

  

  答:性善恶只是善恶之法门。门有出入义,谓出入善恶也。而性不可改,三世无毁。性不可改者,空义也。三世者,生住灭相。无毁者,无生住灭三相。无生住灭三相者,空性也。空性不可断坏,火烧不能烧空,水淹不能湿空,风吹不能…

《性缘问题之申论 七、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