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緣問題之申論 七、天臺宗性具法門之商榷

  天臺宗性具法門之商榷  

  

  談到天臺宗,使我們馬上聯想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智慧極高,集天臺宗之大成。天臺叁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均出于智者大師。

  

  自古臺賢二宗,爲世所重。尤其天臺宗,教觀獨步,不讓余宗。可惜賢首宗,宗緒不振,傳至今日,僅從其五位祖師遺文,略會其美。天臺宗則不然,自智者大師以來,代有人才,至今不衰。

  

  天臺宗上秉佛旨,闡述深義,多所發揮,諸如五時八教,性相叁千等。性具法門,亦天臺宗所立。其主張性具一切法,既具善亦具惡。彼謂余宗僅知性具善,唯有天臺宗知性具惡也。故貶余宗圓乘,以爲別教。

    

  今非敢于天臺性具有所異議,而是要以無性隨緣具萬法,以發揮性具法門之深義。續貂之愚,尚望讀者諸賢垂鑒。

  

  首先我們知道,天臺性具之說,性德是具善具惡的,以一切法唯是性具,性外更無有法。這和諸法實相,實相諸法是極有關系的。換句話說,諸法即是實相,實相即是諸法。諸法有淨有染,有善有惡,當然性中必具善惡,否則何能修善修惡?所以能修善修惡者,必是性具善惡。這是第一點我們要認識的。

  

  第二點,既然性具善惡,當然性中有善亦有惡。性具善其余各宗皆同意此說,但性具惡,其他各宗皆不承認。只有天臺宗主張,性既具善,當亦具惡,以性具一切法故。如經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生死是惡,菩提涅槃是善。性既具菩提涅槃,當然亦具煩惱生死,所以性具惡。這是第二點我們要認識的。

  

  第叁點根據上述理由,所以性具善亦具惡。如果不具一切法,性便不存在。一切法的存在,便是性的存在。所以有善必是性具善,有惡必是性具惡。如此說來,天臺性具說,似是主張一切法有,有性,有善,有惡。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切法以無性爲性,無性即是諸法,諸法即是無性,如此方是性具之義。《大般若經》卷第四百叁十六雲:「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是本實性。此本實性,無造無作。」故性具諸法,義在無性。這是第叁點我們要認識的。

  

  天臺宗著作,談性惡的很多,我們略采幾種,以爲介紹。

  

  如《天臺傳佛心印記》雲:

  

  「諸宗既不知性具惡法,若論九界,唯雲性起,縱有說雲圓家以性具爲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惡故,雖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鳥空有言無旨……」

  

  所謂性具,實是性起之義。性起萬法,當是性具萬法。如果于性不具,雲何能起萬法?所以性具觀念,似爲性有之意。根據這種道理,當然性具萬法,萬法中有善有惡,所以性具善亦必具惡。否則豈非惡法是性外有也?所以天臺宗主張性具惡。故本覺之性,應具菩薩以下九界之惡。

  

  圓家即是圓教,圓家以性具爲宗者,即圓宗主張性起也。圓家雖說性起,但只知性具善,不知性具惡。

  

  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同是一性所具,故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余諸宗雖作如是說,但以不知性具惡故,天臺宗譏爲鼠唧鳥空有言無旨。

  

  所以天臺宗性具說,似是有的觀念。此中似是有性、有善、有惡,乃至有一切法。

  

  但是我們知道,有法必是定性。善若定性有,便非是惡;惡若定性有,便非是善。性若定性有,便非善亦非惡,乃至非一切法。一切法若定性有,何必性具?故一切法若定性有,便不應性具。

  

  當知一切法以無性爲性,無性故能任緣,任緣乃有一切法。諸法任緣無有實體,故還歸無性。諸法皆歸無性,無性能具萬法。萬法常有而常空,無性常空而常有。猶如一水起萬浪,萬浪是一水。萬浪恒多而恒一,一水恒一而恒多。一即多,多即一,無性任緣一即多,任緣無性多即一。是爲性具之義也。

  

  至于善惡者是觀念,觀念者情識也,非理性也。理性雖然性起萬法,而實無善惡之分別。情識分別,始見性起諸法有善有惡。故善惡觀念,是情識之見,非性具也。猶紙上畫人畫馬,見者見好見壞,豈是紙有好壞之見也?進一步言,是人見有人有馬,豈紙是人是馬耶?

  

  若以法言,無性隨緣成諸法,諸法任緣歸無性。其中無善惡之見,此是智知。若以情見分別,乃有生滅、大小、是非、有無、善惡等,此是識見,非是智知。此見若除,則不見生滅、大小、是非、有無、善惡。離諸分別,則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諸法一性無性,是本實性。此本實性,無造無作。

  

  既雲諸法一性,即是無性,是故則知,無性即是一性,一性即是諸法。由本實性,而起諸法,諸法皆本實性所具。本實性無作,而諸法皆作。如是則無作恒作,作恒無作。無作恒作,則非生滅而生滅,非大小而大小,非是非而是非,非有無而有無,非善惡而善惡。作恒無作,故生滅恒無生滅,大小恒無大小,是非恒無是非,有無恒無有無,善惡恒無善惡。故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圓融,方是性具之義也。

  

  理不礙事,無性之理起善起惡,是之謂性具。事不礙理,善惡隨情假立,常歸一性之理。是故法身常寂,隨緣常現九道善惡;九道善惡常現,而無性法身一理常寂。如是方得性具之說圓融無礙。事皎明不礙理性湛寂,理湛寂不礙事相皎明也。

  

  天臺性具之說,出于《觀音玄義》。《觀音玄義》系智者大師所說,灌頂所記,後人多申論之。

  

  《觀音玄義》卷上雲:

  

  「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

  

  此是天臺性具說,始出處。緣了者,叁因佛性也。叁因佛性者,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

  

  《觀音玄義》雲:「廣說緣了明叁佛性。若論性德了因種子,修德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緣因種子,修德成解脫斷德涅槃。若性德非緣非了,即是正因,若修德成就,則是不縱不橫,叁點法身……」

  

  了因佛性,成般若德,究竟即成無上菩提,無上菩提者,佛之智德。緣因佛性,成解脫德,究竟即成大涅槃,大涅槃者,佛之斷德。正因佛性,成法身德,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故正因佛性非緣非了,清淨不動,一體常靈;緣了二因,隨事應緣,應化萬方。正因佛性,體也;緣了者,用也。體恒起用,用恒是體,體用卷舒,自在無礙。正因佛性常寂,緣了二因常照。寂者照之體,照者寂之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伊字叁點,不縱不橫。正因佛性無作也,緣了二因作也。作而無作曰法身,無作而作曰般若、解脫。緣了二因是種子,種子是作法;正因非緣非了,是無作法。無作爲作之體,作爲無作之用。

  

  《觀音玄義》既曰緣了具善具惡,當是性之用,非性之體也。于是可知,善惡是作法。無性之體,隨緣而有善惡之用。善惡之用,還歸無性常寂之體。

  

  《觀音玄義》卷上:

  

  「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一闡提譯爲斷善根。《大般涅槃經》雲:「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闡提……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闡提……一闡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闡提……一闡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闡提……一闡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闡提……」

  

  所以一闡提名斷善根。但善根非是佛性。善根有生有滅,佛性無生無滅。善根有具、有不具,佛性無具、無不具。善根是作法;佛性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大般涅槃經》卷卷二十五雲:「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佛性常恒,無有變易……佛性者,即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道種子。」卷第二十又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佛法衆僧,無有差別。」

  

  性善性惡者,性也。修善修惡者,行也。性修雖是一體,但修善修惡用有差別。修有始終,性無生滅。修有具、有不具,性則無具、無不具。所以佛說,莫把善根作佛性。譬如衆生無量劫來,至無量劫後,始終生死不斷。不斷與生死不二,因爲有不斷方成生死,無不斷則無生死故。同時不斷與生死爲二,因爲不斷則非生死,生死非是不斷故。

  

  所以我們不能說不斷中無生死,亦不能說不斷中有生死。何以故?無性隨緣,不斷即是生滅,不二而二,故不能說無。隨緣無性,生滅即是不斷,二而不二,故不能說有。

  

  若能智慧朗徹,則知隨緣無性,差而無差,萬法是一;無性隨緣,無差而差,一生萬法。如果情識見生,則迷隨緣幻有爲實有,執定有善惡。修中既然定有,性中當亦定有。然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矣。

  

  無性隨緣,無不定無;隨緣無性,有非定有。是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道種子。故無性隨緣,焉得非性具?隨緣無性,性具豈是有法?

  

  故修善是作法,性善是無作法。闡提斷修善作法,而性善無作法不斷。佛斷修惡作法,而性惡無作法不斷。不斷者非是定有,斷者非是定無。以一切法不決定故。何故一切法不決定?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得?以一切法空故。何故一切法空?以一切法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故。是爲天臺性具之真義也。

  

  《觀音玄義》卷上又雲:

  

  「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曆叁世無誰能毀,複不可斷壞。譬如魔雖燒經,何能令性善法門盡?縱令佛燒惡譜,亦不能令(文中似漏掉一「性」字)惡法門盡。如秦焚典坑儒,豈能令善惡斷盡耶?」

  

  問:修善修惡可斷,爲何性善惡不可斷?

  

  答:性善惡只是善惡之法門。門有出入義,謂出入善惡也。而性不可改,叁世無毀。性不可改者,空義也。叁世者,生住滅相。無毀者,無生住滅叁相。無生住滅叁相者,空性也。空性不可斷壞,火燒不能燒空,水淹不能濕空,風吹不能…

《性緣問題之申論 七、天臺宗性具法門之商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