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動空。如此空性不改,隨緣有出入善惡之用。是知性善惡者,無作法也;修善惡者,作法也。
譬如魔雖燒經,乃作法也;性善法門,乃無作法也。故魔不能令之盡。又如佛燒惡譜,乃作法也;性惡法門,乃無作法也。故不能令性惡法門盡。並舉秦焚典坑儒爲例。
《觀音玄義》卷上又雲:
「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答: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爲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于惡,以達惡故,于惡自在,故不爲惡所染,修惡不得起。」
問:闡提不斷性善,還令修善起。佛是否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呢?
答:闡提不達性善,還令修善起。佛達性惡,故修惡不得起。
達者,覺了也。覺了于何?覺了于無作隨緣起一切作法,作法無性皆爲無作。佛能覺了,故不住一切法。不住于作法,故不礙無作;不住于無作,故不礙于作。乃能日日作,日日無作;日日無作,日日作。佛達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乃于惡自在,不爲惡所染,修惡不得起。
闡提不能覺了,故取一切法。住于善法,乃爲善染,還起修善廣治諸惡。
故所謂達者,達于一切諸法,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無所有不可住不可得也。不達者,執一切法有所得,住著生心也。
以是文可知,智者大師性具之說,旨在說明無作而作,性具一切法。一切作法幻有無常,作而無作,皆不決定,非是定有、非是定無。
至于系善系惡,皆是隨情假立也。譬如臺風,只是一種自然現象,非是有心于善惡。人得之者不同,乃有善惡之分。故善惡觀念者,隨情假立也。一切法者,隨緣幻有,施設假立也。法性者,無性緣成一切法,一切法緣成無性,不生不滅不可毀壞也。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叁雲:
「叁、性惡融通圓實教中,所有苦集即是性惡,道滅即是性善。今論性德之行,若全性起修,則一一行業皆悉無作。若全修在性,則介爾有念莫不圓成。是知性雖本有不改,而不妨全性具叁千,起爲修德叁千。修雖修治造作,而不妨全修德叁千,即性具叁千。如是則性外無修,修外無性。修性一如,體用相即。」
此是說于圓教中,無作四谛,皆是性也。以苦集滅道皆是性具,而苦集是惡法,故知性具惡。以迷理故,性具之菩提而爲煩惱名曰集谛,性具之涅槃而爲生死名曰苦谛。如果能覺了順乎法性,則煩惱即菩提名曰道谛,生死即涅槃名曰滅谛。所以若據實相爲言,苦集滅道無性一如,更無所作,名無作四谛。
苦集二谛,即性具惡;滅道二谛,即性具善。
我們要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者,是因爲煩惱無性、菩提亦無性,故煩惱即菩提也;生死無性、涅槃亦無性,故生死即涅槃也。如果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有性,則此法非壞即雜矣。若煩惱有決定性則壞菩提,菩提有決定性則壞煩惱,如是則不得謂煩惱即菩提,同是一性具矣。若生死有決定性則壞涅槃,涅槃有決定性則壞生死,亦不得謂生死即涅槃,同是一性具矣。
如果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四者並立各不相壞,于是便雜。又焉得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四者同是一性具呢?故煩惱等四,各無自性,方成一性。方成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義也。是故應知,《心經》所謂是故空(實相)中無苦集滅道,方是性具苦集滅道義也。
實相第一義空中,隨緣現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法隨緣現,無有自性,還歸實相第一義空。如是方成性具法門,于是方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之理。
故《教行錄》雲,若論性德,則全性起修。此是無性隨緣也,修隨緣起,還歸無性,故一一行業,皆悉無作。我們由上文已經知道,無作者,隨緣無性也;作者,無性隨緣也。
若論修德,則全修在性。此是隨緣無性也。如是,則介爾有念(修也),莫不圓成(圓成實性也)。
何爲叁千?原來智者大師依《法華經》十如是,立一念叁千之說。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鬼、畜生、地獄十法界中,又各具十法界,乃成百界。一一界皆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乃成千如。此千如各有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之別,乃有叁千性相。此叁千性相,在一念中具,故曰一念叁千。
故雖知性本有不改,常住真心也。而不妨全性具叁千(無性爲性也),起爲修德叁千(無性能隨緣也)。修雖修治造作,是有爲法。而不妨全修德叁千(作法也),即是性具叁千(無作法)。所以性外無修,修外無性,修性一如不二不異。性爲修之體,修爲性之用。全體起用,體即用也;全用是體,用即體也。故曰體用相即。是以百界千如,性善性惡,皆是性具。
《四明十義書》卷上雲:
「《輔行》(《止觀輔行傳弘決》)雲,造有二義:一者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乃論過造于現,過現造當,現造于現,聖人變化所造……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二造,各論叁千。理則本具叁千,性善性惡也。事則變造叁千,修善修惡也。」
《四明十義書》,系宋知禮大師所作。引用《止觀輔行傳弘決》,系唐湛然大師所述。造有二義,即約理約事。約理者隨緣無性也,約事者無性隨緣也。如是方能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乃成性具之義。
約理,造即是具。即是理具(性具)。此即無性之理,能圓滿成就一切法性。一切法性,皆以無性爲性。約事,乃有過去造現在,過去、現在造當來,現在造于現在。此是講叁世因果事相,叁世因果事相者,隨緣所成也。乃有過去因造現在果,過去、現在因造未來果,現在因造現在果。約事而言,固有叁世因果現象;但約理言,叁世因果,能造所造,皆是一性所造。故曰皆由理具,方有事用。
叁世因果是略說十如是,若具足說,應爲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所以此之二造,各論叁千。如果約理造,則是本具(性具)叁千,即性具善性具惡也。如果約事造,則是變化叁千,呼爲修善修惡。變化叁千修善修惡者,即叁世因果事相十如是也。因爲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乃呼爲性具耳。
至于「聖人變化所造」一句,非常重要。聖人以智慧觀,方知諸法因緣生,幻有無性。無性隨緣,方能圓滿成就諸法性相。聖知諸法緣生無性,乃圓成實也,即理造十如是。聖知無性隨緣,乃依他起也,即事造十如是。
聖智之觀,固然如此。凡愚之見,則不如此。凡愚之見,誤以因緣幻有爲實有,不會隨緣無性。于是于依他起上生遍計執,以致不會性具之理。
所以聖者則知,皆由理具,方有事用。則事造叁千,修善修惡,皆由理造叁千,性善性惡而來也。
天臺宗自智者大師以來,聖智輩出,代不乏人。且多有建樹,以振宗緒。尤其性具之說,甚深玄微。始發于智者大師,湛然大師加以傳弘,四明盛說之。
由于性具之理,深邃難解,故曆來頗多異見。有的認爲合理,亦有人認爲這只是天臺一家之言。所以後來談性具者不多。
不管天臺賢首二宗,意見是否一致。但我們認爲,性具與性起,只是名字之異,在理論上則是一致的。亦不管天臺與唯識,意見是否一致,我們認爲性具與叁性叁無性,亦是有極密切關系的。
性具性起,同是奠基于「無性隨緣成萬法,萬法緣成無自性」的理論上。一切法緣成,便是依他起性。法依他起,便無自性。即此無性,即圓成實性。依他起幻有虛妄無有自性,便是圓成實。圓成實無性,故能隨緣圓滿成就一切法。一切法皆由無性所成,故名性具。
至于善惡二法,固然是情識之分別,但亦是包括在一切法之內。故不妨說善惡亦是性具。但這要簡別遍計執性,遍計執以幻有爲實有。法若實有,不但違反了性具說,同時亦違反了性起說。
筆者一愚之見,尚望讀者諸賢,視爲童言無忌。筆者師長輩中,不乏天臺賢哲,若見我輕狂之謬論,尚望一笑置之。
《性緣問題之申論 七、天臺宗性具法門之商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