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味须减三分
走山边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强抢先,就有坠落深谷的危险。处于这样的场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让他人过去,这才合乎礼仪,而又是最安乐的办法。还有,对于有滋养成分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个人独食,要分三分给人家吃。这样的做法,就是谦让之德,对于做人处世,不但一点没有危险,反而是得到安乐的无上法门。
《易经》云:“天道之盈也亏,乃视益谦之有无。”故此,假设把他人压倒而自己先登,横取他人之物以满足自己,这种一时的利益,实是变为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说是违背天道。天是抑恶扬善的,邪到底不能与正匹敌。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说:“谁也见到圆满的月,但是十六夜就亏了。人生在世,亦复如是。”这含有哲学的意味,可给我们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恶”(邪僻、偏狭、妄佞)的行为,绝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一三】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1月14日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聪敏的见识,固然能成就一代伟大的事业。但也有平凡至极的人,纵然没有完成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因能专心致力于一己的事业,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终于成为社会的闻人。
人在治学或修养上,应该抱著远大的理想,站稳了脚根,积极的去改造社会,这社会事业固然有赖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养性,其心不为外物所夺,全副精神于修学积德上努力,他虽然没有能如伟大人物那样轰轰烈烈的事功,但久了也是能够达到圣人贤者的地位。
【前集0一四】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1月15日
义侠交友,纯心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还要亲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谊。真诚为朋友的人,要互相劝善规过,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祸患则共同去担负,喜乐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难兄难弟一般。这样才能算得上有侠义心,交际的原则也才合宜。如果只为一己利益去交际,不能叫真诚的交谊。
其次,做人是要有积极修养的工夫,磨练自己的人格,不为外物玷染了纯洁的心。
在恶俗的社会里行善渡世,对于恶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个程度。如果只为一己的超然,不问世道的兴衰,这样的人最多也不过独善其身,绝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个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须变俗,与社会的步调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态,就没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点纯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污秽了本心,这样才是一个觉者。
总而言之,与友人交际,遇到患难要去拯救,这是与人交往必须要带三分的义侠心。一个非常人物的活动,任凭遇到什么变故,也要抱定坚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一五】
交友须带三一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1月16日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从他人爱得荣誉或得到利益,切不可争抢到人的前头,应该先让他人而后自己再领受,不这样做就会引起人家的怨尤。反过来说,对于社会国家有利益的事,或有关个人的道德修养,则不要落在他人的后面,要自己争著前进去做。
从君上受了爵禄的恩宠,或是从他人处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应当得到的,自己也要扪心自问,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劳力,应不应当得到这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过分限的程度。不论什么事都要保留余地,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自己的修养或实践道德的事,必须要尽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人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同样的教训。主要就是要:“乐让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养道德的本旨,修养心性的根本。苦乐原是绹的绳;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的法则,与日月星辰之运行原理相同。所以现在的苦是为将来的乐放撒种子。古人有云:“吃得苦中苦,乃为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事都不会成功,“苦尽甘来”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为求将来的乐而现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为社会、国家、民众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乐让他人。这样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讲淡而不讲浓。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实相真如,也自然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所以说,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够处处留心做善事,谋众人的福利,连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轻易放过。
【前集0一六】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踰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1月17日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先,还有一种是与人为善互让互谅;前者是竞争的行为,后者是谦让的行为。这两种态度完全不同。中国学者辜鸿铭认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质上面,谈不上什么文明,他们是凭著相互竞争的思想而发展进步。我们再看看东方,以中国而论,是在物产特别丰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文化发展即以互相忍让的精神而发。
今天的世间许多人都以为别人的头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饿就不能忍耐。以这种作风,独行其是的个人主义,排斥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种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张,不能互助互让的行为,人类的和平哪有保障?为了社会共同生活,就应当有不落人后的觉悟。例如研究学问或改良社会,必须站得稳、立得定,大踏步向前迈进,但我们若于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争夺,而不能互相协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说到:“处世让一步为高。”渡世让一步,就表现气节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谁持有这三样就如同持有三宝。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为别人著想的心,是处世待人的根本思想。俭是俭约,亦即是节俭省用的意思,对物不要用之过度,八分就够了,这便是“恭俭持己”了。现在的人不论什么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畅行其志,从这里就生出了烦恼。因此在世间。人若自满的话就会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间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现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当作已做完十分,那就发生了两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说的俭,岂不是渡世三宝?再说到不敢为天下先,这意思是说“让”与“俭”两字,对人要让,持己要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让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进步的张本”,也就为进步的根基。这句话乍看像矛盾,实际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奥的意味,就是精进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众生的真理。佛家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济渡众生的菩萨道,更进而成为伟大的如观音、地藏等菩萨。可见已开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来为一切众生服务,去济渡众生,行菩萨道,这就成为进一步成佛证道而具备了基础。
人类皆以脚跑步,跑时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继之于后,一脚停止。如果两足齐出,就违反了跑步的方法,会颠仆倒下,所以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颠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进步的基础。
待人不要过分苛酷,责备人太过分了不大好,因为会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祸的根源,这一点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语云:“穷鼠咬猫。”故对人实应宽大,待人宽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说得好:“自萧如秋霜,接人如春风。”意思是说对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凉,对待人如同春风的温和,这就是在交际上要宽一分,结果就会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说:“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从表面看,世间哪有这样的傻瓜,利益给了别人却使自己丧失利益?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结果反而下能为利自己,而为利他计划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样。举一个例子来说,做商人的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坏的物品高价卖出,如果存这不良的心理,虽一时赚钱,时间久了谁也不来买他的货。相反的,好的东西要卖得便宜的话,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较少,渐渐的,买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来越大了吗?所以,买卖生意要使买的人喜欢而卖的人也喜欢,皆大欢喜。这是道德的标准,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不难了解,利人实实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一七】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1月18日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对国家树立大功,并且是天下万民崇敬的英雄人物们,若是夸耀自己的功勋,当这念头一起,他的功劳就完全从人们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说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将的功勋。能时时有这个念头,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内心持有一个“矜”字,使声名受到恶劣的影响。
再说到天与人都憎恨,宇宙间不容的大恶人,如果能心底发出最真诚的忏悔,改过自新,洗心革面,那么一正其心,恶念便消,所有罪过也就免除净尽了。
佛经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意思是要我们自内心改造、净化、建设才有办法。
故从善恶完全系于一心,由一念的动机而成。一念会变为善,一念也能为恶,所谓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狱,真个可惧可戒。虽然善恶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摇动,犯罪与作恶的人。设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过自新,同时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遗留下来的便仍是本来的善心。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复见了他的本性。
所以,过去有一句话说:“憎恨罪,不憎恨人。”因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发动善心,改…
《日日日出(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