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味須減叁分

  走山邊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強搶先,就有墜落深谷的危險。處于這樣的場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讓他人過去,這才合乎禮儀,而又是最安樂的辦法。還有,對于有滋養成分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個人獨食,要分叁分給人家吃。這樣的做法,就是謙讓之德,對于做人處世,不但一點沒有危險,反而是得到安樂的無上法門。

  《易經》雲:“天道之盈也虧,乃視益謙之有無。”故此,假設把他人壓倒而自己先登,橫取他人之物以滿足自己,這種一時的利益,實是變爲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說是違背天道。天是抑惡揚善的,邪到底不能與正匹敵。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說:“誰也見到圓滿的月,但是十六夜就虧了。人生在世,亦複如是。”這含有哲學的意味,可給我們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惡”(邪僻、偏狹、妄佞)的行爲,絕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一叁】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叁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1月14日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聰敏的見識,固然能成就一代偉大的事業。但也有平凡至極的人,縱然沒有完成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因能專心致力于一己的事業,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終于成爲社會的聞人。

  人在治學或修養上,應該抱著遠大的理想,站穩了腳根,積極的去改造社會,這社會事業固然有賴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養性,其心不爲外物所奪,全副精神于修學積德上努力,他雖然沒有能如偉大人物那樣轟轟烈烈的事功,但久了也是能夠達到聖人賢者的地位。

  【前集0一四】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爲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超聖境。

  1月15日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還要親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誼。真誠爲朋友的人,要互相勸善規過,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禍患則共同去擔負,喜樂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難兄難弟一般。這樣才能算得上有俠義心,交際的原則也才合宜。如果只爲一己利益去交際,不能叫真誠的交誼。

  其次,做人是要有積極修養的工夫,磨練自己的人格,不爲外物玷染了純潔的心。

  在惡俗的社會裏行善渡世,對于惡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個程度。如果只爲一己的超然,不問世道的興衰,這樣的人最多也不過獨善其身,絕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個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須變俗,與社會的步調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態,就沒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點純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汙穢了本心,這樣才是一個覺者。

  總而言之,與友人交際,遇到患難要去拯救,這是與人交往必須要帶叁分的義俠心。一個非常人物的活動,任憑遇到什麼變故,也要抱定堅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一五】

  交友須帶叁一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1月16日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從他人愛得榮譽或得到利益,切不可爭搶到人的前頭,應該先讓他人而後自己再領受,不這樣做就會引起人家的怨尤。反過來說,對于社會國家有利益的事,或有關個人的道德修養,則不要落在他人的後面,要自己爭著前進去做。

  從君上受了爵祿的恩寵,或是從他人處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應當得到的,自己也要扪心自問,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勞力,應不應當得到這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過分限的程度。不論什麼事都要保留余地,就是這個意思。

  對于自己的修養或實踐道德的事,必須要盡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人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同樣的教訓。主要就是要:“樂讓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養道德的本旨,修養心性的根本。苦樂原是绹的繩;樂的結果是苦,苦的結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的法則,與日月星辰之運行原理相同。所以現在的苦是爲將來的樂放撒種子。古人有雲:“吃得苦中苦,乃爲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事都不會成功,“苦盡甘來”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爲求將來的樂而現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爲社會、國家、民衆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樂讓他人。這樣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講淡而不講濃。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實相真如,也自然能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所以說,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夠處處留心做善事,謀衆人的福利,連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輕易放過。

  【前集0一六】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毋踰分外,修爲毋減分中。

  1月17日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待人處世有兩種方法—一是把人壓倒自己占先,還有一種是與人爲善互讓互諒;前者是競爭的行爲,後者是謙讓的行爲。這兩種態度完全不同。中國學者辜鴻銘認爲,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質上面,談不上什麼文明,他們是憑著相互競爭的思想而發展進步。我們再看看東方,以中國而論,是在物産特別豐富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文化發展即以互相忍讓的精神而發。

  今天的世間許多人都以爲別人的頭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餓就不能忍耐。以這種作風,獨行其是的個人主義,排斥他人什麼都不行而以爲自己什麼都行。這種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張,不能互助互讓的行爲,人類的和平哪有保障?爲了社會共同生活,就應當有不落人後的覺悟。例如研究學問或改良社會,必須站得穩、立得定,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我們若于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爭奪,而不能互相協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說到:“處世讓一步爲高。”渡世讓一步,就表現氣節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說的叁寶:“一曰慈,二曰儉。叁曰不敢爲天下先。”誰持有這叁樣就如同持有叁寶。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爲別人著想的心,是處世待人的根本思想。儉是儉約,亦即是節儉省用的意思,對物不要用之過度,八分就夠了,這便是“恭儉持己”了。現在的人不論什麼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暢行其志,從這裏就生出了煩惱。因此在世間。人若自滿的話就會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間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現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當作已做完十分,那就發生了兩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說的儉,豈不是渡世叁寶?再說到不敢爲天下先,這意思是說“讓”與“儉”兩字,對人要讓,持己要儉,不敢爲天下先就是讓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讓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進步的張本”,也就爲進步的根基。這句話乍看像矛盾,實際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奧的意味,就是精進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衆生的真理。佛家說:“上求菩提,下化衆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濟渡衆生的菩薩道,更進而成爲偉大的如觀音、地藏等菩薩。可見已開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來爲一切衆生服務,去濟渡衆生,行菩薩道,這就成爲進一步成佛證道而具備了基礎。

  人類皆以腳跑步,跑時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繼之于後,一腳停止。如果兩足齊出,就違反了跑步的方法,會顛仆倒下,所以爲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顛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進步的基礎。

  待人不要過分苛酷,責備人太過分了不大好,因爲會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禍的根源,這一點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語雲:“窮鼠咬貓。”故對人實應寬大,待人寬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說得好:“自蕭如秋霜,接人如春風。”意思是說對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涼,對待人如同春風的溫和,這就是在交際上要寬一分,結果就會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說:“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從表面看,世間哪有這樣的傻瓜,利益給了別人卻使自己喪失利益?人只爲自己的利益打算,結果反而下能爲利自己,而爲利他計劃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樣。舉一個例子來說,做商人的只是爲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壞的物品高價賣出,如果存這不良的心理,雖一時賺錢,時間久了誰也不來買他的貨。相反的,好的東西要賣得便宜的話,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較少,漸漸的,買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來越大了嗎?所以,買賣生意要使買的人喜歡而賣的人也喜歡,皆大歡喜。這是道德的標准,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樂而不爲呢

  因此,不難了解,利人實實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一七】

  處世讓一步爲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1月18日

  驕矜無功,忏悔滅罪

  對國家樹立大功,並且是天下萬民崇敬的英雄人物們,若是誇耀自己的功勳,當這念頭一起,他的功勞就完全從人們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說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將的功勳。能時時有這個念頭,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內心持有一個“矜”字,使聲名受到惡劣的影響。

  再說到天與人都憎恨,宇宙間不容的大惡人,如果能心底發出最真誠的忏悔,改過自新,洗心革面,那麼一正其心,惡念便消,所有罪過也就免除淨盡了。

  佛經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意思是要我們自內心改造、淨化、建設才有辦法。

  故從善惡完全系于一心,由一念的動機而成。一念會變爲善,一念也能爲惡,所謂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獄,真個可懼可戒。雖然善惡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搖動,犯罪與作惡的人。設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過自新,同時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遺留下來的便仍是本來的善心。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複見了他的本性。

  所以,過去有一句話說:“憎恨罪,不憎恨人。”因爲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發動善心,改…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妙法蓮華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