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对众生说法,绝不以深远理论或苦行奇事惑众,唯以简明切实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务使闻法的人,都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日净其心,便是学佛修善的法门了。
【前集00七】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1月8日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东方与西洋的思想有种种不同的地方,尤其对天地自然活动的看法。西洋人说神是造天地万物人类的,有说利用自然的潜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东方人认为天地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与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苏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对溪声、山色,以为是释迦牟尼的现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说得好:“诚是天上道,亦为人之道。”可见天道与人道一脉相通。
现在,我再来讲“静中之动”。所谓天地,是寂然肃静,天长而高,地宽而广,一点没有活动,而实在的乾坤气象是在不停运行著,随著光阴的隙行,如同白驹似的奔驰,今天是夏的气象,不多时已挑起秋风。这些是不变世的变化,不动中的动,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著,这又是“动中的静”了。
有这动中静、静中动,反应于人心之上,人感到静中的动,如同感到动中的静一样。空暇的时候,应于静时持有常动的心念,即“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吃紧是任何场所时间都能应付,日常不得不有这样的准备,这是君子的行为。所以,这平常吃紧的心是要时时存著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没有一点小心火烛的心思,一旦火烧房子,才急忙说:“那是火灾!”才赶著去买灭火器,已经太迟了。应该早就买回来,一到危难时可以拿出来应用,人祸就免了。无事常存有事心,还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绸缪”,可以应付非常的事而绰然有余裕。
石天基说:“狮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须在平常注意,临时对象那样的大敌,就不存一丝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顺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时的准备,非常时才有用处。
至于人的非常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讲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时,所以应在平常有死的觉悟,等无常来到,就不会有所恐惧。关山国师曾说:“我这里无生死。”应这样看破,生与死是没有区别的。盘圭禅师将要死时,弟子们皆请遗偈以辞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后半生每天教你们的道理,悉为遗偈,此外不必别的遗偈了。”这是禅僧的话。其他圣僧临终对人辞世也是一样,所谓:“昨日发句,今日辞世,今日发句,明日辞世。”即是平生发句悉是辞世。
综合上述来看,暇时过暇时生活,忙时没有悠闲的习性,全赖平时的修养与觉悟。在非常时不可光讲非常时,这非常时的觉悟即由于平常时的准备。天地自然的成谢,是静中有动,也是动中有静:而我等应在悠闲时有著吃紧的觉悟。于此可见,这是教人在忙处应有悠闲的趣味,便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了。
【前集00八】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少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1月9日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昼间不停活动,静不下来。到了夜晚,四邻无人,万籁俱寂,没有半点声音的时候,独坐孤灯下,把自己的心深深按下来看。这时,时常在骚动的心一下子静下来,就可发掘那心灵之泉。恰如浊污的桶水,如把它搅动,那水是绝不会澄清的,但如把它放静,过些时候,浊污自然就渐渐沉底。孟子说:“夜气存养。”夜气是深夜的气,彼时外界接触少,本心亦即真心就慢慢显露,这是一种修养的工夫,夜深人静,独坐观心!
既消除了外物妄心,就现出真来。真与妄是相对的。
《大乘起信论》详细说明真是真如,所谓“真如”是我心的本体,这真实如常的心的本体,叫做“本觉”。本觉是说,本来自性清净,从本来就觉,无一点昙心的本体。我们如持逼我心的本体,就得到了寂乐。反之,心忽然现出昙来,动起了你我的差别,那就是你不好我好、你可爱他可憎的迷妄、烦恼,把真如的我心抛弃了。此一失真便现出妄,而妄到极就现出真,是循环的人生!《大乘起信论》把顺序分明记得十分详细,其中比喻:真如本觉,光明如镜,澄清似水,因被无明烦恼的风吹动,才起了微波,这波又被吹成大波,大波再经一再约吹袭波波相逐,而成狂澜怒涛。这是说我们的心向迷的顺序而行,无明动真如,然后生妄心,妄心无明相应而生妄境界。
又如夜行的人,因赶夜路跑得很快,也就不觉得什么。如果心中起了一点寂寞凄凉,这气氛就会引起恐怖。恐怖一起,鬼怪精灵随之而至,就吓得逃无可逃了,以后再一看,才知那根本不是什么幽灵,而是枯尾花。这样知道了以后就能表露出真来,这叫做“始觉”。这始觉中最初是凡夫觉得“这不是幽灵而是枯尾花”。想是这样想,还担心会跳出其他的幽灵来,其实幽灵是不会出现的,心里这样想,就觉得又进了一段了,这叫做“相似觉”。残留恐怖的心,变而为无,就开了另一种的觉,叫“随分觉”。但是还有残留“凄凉”恐怖的心,说不知幽灵会否出来,从此说不定又成了迷。直到无这凄凉的心如同开始夜行时什么也不觉得一样,这叫“始觉”,与“本觉”成为一体这叫做“究竟觉”,即始本不二。这样,妄尽归于始,一点也无翳(昙)。如对明镜,花映出花,鸟映出鸟,心的反映亦复如是不被昙遮,就能大开境地运用自在,这是说得到大机趣,但要行到这地步是很难的事。
本心虽已现出,但妄想难去,这就是“既觉真现而妄难逃”。佛教说的妄想分做两种,叫做“见惑”、“思惑”。见惑是知识上的惑,即是理。饮酒是恶事,谁都知道,但偏有些醉鬼不知,或实在头脑愚拙的人也不知,这是见惑。譬如知道了喝酒不好,要“停止”或“不停止”?感情上难以决断,这叫做思惑。人生如梦,思惑难断。佛言:“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如同斩断藕丝”。藕丝极细,不易切断。真现而觉妄难逃,有大惭忸是知耻,就是感到很大的耻辱。
为什么要露出本心?是要现出自己本心而有耻的气氛,这知耻才是人间向上的第一步。世上人虽为恶不知是恶,虽知罪还要犯罪,没有想到自己“啊!做恶了!”那未免太可怜。能自知罪恶而警醒的,才是非常。《遗教经》中说:“惭愧是服放诸庄严最为第一。”耻是诸饰中最好的饰物。在此不能不想到的是,此耻心从何而起?应知心是真知本体,悟的当体,心应当如同镜的光明。但光明的东西常被阴翳遮上,这是要留心的事。“水若无波则自定,镜未被翳则自明。”故心不可不清,去其混污自必现出清来。外界的诱惑是翳,内心的妄想是锖,去其翳、除其锖,就现出本心了。“啊!作恶啦!不该如此做的!”这样的惭耻人,实是晶莹绮丽的本
心,大机趣的自在境涯。以种种来直指其本心,终得大惭忸,得此大惭,如梦醒觉真,悟何者为是,何者不是,欲望不能束缚,烦恼袪除,心情自然就喜悦不胜了。
【前集00九】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1月10日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由主官上级蒙受了种种恩宠,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大都不顾虑有什么可能发生的灾难,等到遭遇了灾难就一蹶不振,失败倒台了。所以人们生于这个社会中,早回头自省不为祸殃所侵。要事先预防,不要等到事后追悔。
其次是更不可因事情稍有失败,就灰心泄气。语云:“失败为成功之母。”人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向前勇猛迈进,然后才能到达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为挫折就中止努力,这样的话任何事也不会成就。应当鼓足勇气,对于所做的事,不论怎样不遂心也不放松、不罢手,抱定了恒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满的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才能得到伟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得意时自己能夸张就会生灾害;失意时要有魄力,向目的地加倍努力。这样,总有成功的时候,而未来的胜利与辉煌的前途方可以实现!
【前集0一0】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1月11日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对于这种藜苋粗食生活而能满足的,就绝不抱一点野心,其心如冰之清,如玉之洁。和这相反的,以美食来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愿以奴颜卑膝,来博取其所求的荣华名利。这样可看出做人若没有名利的心,就没有向人低头的必要,其志操是澹泊洁清不著一尘,坚志而不渝的。
相反的,求华衣美食欲念旺盛的人,就会使弄手段来获得他的要求,而不自觉其态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气节,皆因“肥美甘食”而丧失!
所以说,粗食者志坚,华美者心卑。
【前集0一一】
藜口觅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卑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1月12日
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佛教把人生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因此,面前就是讲“现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书里所说的“心地”,意思是说人的心实在是能作出种种烦恼的土地。
人生于世,如幻如梦,如白驹过隙,如过眼烟云。那么,为人应该怎样?应该放开心田,持心宽大!无论善人、恶人、贤者、患者,或长幼,或内外,都得无差别心,悉是包容,这种胸襟宽大、一视同仁之心,就不会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鸣了。
又对于死后遗留的恩泽,总希望永久流传,这在生前就尽量汲汲施惠于人,牢记服务人生的宗旨—“乃役于人”,永久永久!使人家不觉有缺乏,使人家不会不平反而满意;就是你死了,你的芳名万世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前集0一二】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1月13日
路要让一步,…
《日日日出(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