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日日日出(圣印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叫做伯夷、叔齐。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欢喜,是喜欢他们的道德。桀、射、幽、厉,乃无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们的无德。所以,我们想在世间做个好人,必须要有道德。所谓:“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我们最忧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为声势不集于我身而怀忧愤。须知道充德备,每个人都钦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这样看起来,是声威与富贵重要呢?还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难明白了。

  印度释迦牟尼舍了父母妻儿,悄悄离开了迦毗罗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须发,服僧伽梨,是为了求真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婆罗门,即负责宗教之祭师;刹帝利,为独占军政的武士;吠舍,是业农工商的平民;首陀罗,是被奴役的奴隶—之间的不平等。

  继而有一日,悉达多太子跟父亲净饭王郊游,看到农人耕田的情况。农夫光著身体辛苦勤劳的在田里工作,那枯瘦的形体被太阳晒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饿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击和绳索的羁勒之苦。在用犁拨土的时候有许多虫子被掘出来,鸟雀飞来争著吃了它。太子感伤那农奴的贫贱疾病和众生互相残害的苦恼,慈悲心不禁油然而发,使到阎浮树下坐著静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种姓制度和摆脱生死痛苦以求解脱,兼求净化世间人生的妙法。这就是释迦佛放弃王位出家的动机,他出家以后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迹遍及恒河流域两岸一带,被渡众生不知有多少。

  富贵荣华是谁都爱的,释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岁给他举行灌顶大典立为太子,并为娶善觉女耶输陀罗为妃,辟寒暑温三时之殿,给他种种五欲之乐。但佛仍无动于衷,他是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这是宁受一时寂寞不愿万古凄凉的佳例。

  【前集00一】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亲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月2日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站在社会岗位上,处世经验浅,被社会感染的恶习也一定比较浅,这种人自然也比较天真。反过来说,经过了世间种种的惊涛骇浪,阅尽了种种的艰难险阻,经验比较多,世故也比较深,就很可能种种坏事都敢去做。

  故此作为一个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练通达,而忘记了抱朴守拙的忠诚作风。例如礼仪是必要的,但如太无礼仪或超越了礼仪,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讲求练达,反而变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个君子,与其太练达,不如不必装饰虚假或太客气,而以清醒、坦白、诚挚、朴实为佳。

  【前集00二】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1月3日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的内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与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己;就是一个人在私室或暗处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独居隐密之处,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不欺心,人家一看便能明了。

  其次,君子的才华如玉蕴藏于璞石之中,不可以随便给人知道。“君子”两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称,即是道德学问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别是非善恶,做事不随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来,等需要时才施展出来。他深谋远虑,志节高超无比,潇洒逸脱。在平时,如果见到邻里人家困苦,就拿出钱来布施,有不懂诗书、不明事理、不识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华是高于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样青,日那样白,没有一丝乌云,没有凹面,没有内底,可谓光明透彻,全无瑕疵。小人

  则不然,小人平日闲居,专做坏事,等到看见君子,就遮遮盖盖,隐藏他的坏处,显扬他的假善;岂知别人看他,清楚得知见俯肺,他那样做法又有何益

  也就是说,里面的诚实,没有不表现到外面来的。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虽是一人独处,也要像有十只眼睛注视著自家,十只手指点著自家那样,这样严密监督,自然不会作恶了。君子就是那样,严密的注意自己的缺点,有则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浅越起波浪,但水底深处反而越为澄清。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较容易轻佻浮薄,君子则处处保藏,大智若愚。这就是君子与人的区别。

  【前集00三】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辍珠藏,不可使人易如。

  1月4日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人间非分利益之事,人人都像蚂蚁一样想贪一点甜头,这原因就在有权势的人家,天天集满了趋炎附势的人,好像市场一样的热闹,大家都怀著贪心而来,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权势丧失,生活贫苦的时候,大家一粪而散;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冷暖”。过去有一个瞿公在做官时,宾客盈门,退官时,门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跃,可以用网去网它们,所谓“门可罗雀”的惨淡情况,就是这样。

  人都好权势,有了权势而能不受它束缚,自然是人格高尚。至于对势利荣华的诱惑不去接近的,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为它所染污,就更加清洁高尚了。

  我们住在权势豪华的环境里,为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与它接近。接近了它而能不被它所染,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有高尚人格的。比如农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一到了都市中,耳濡目染都令人动心乱性,嗅到的是白粉香气,听到的是淫荡歌声,这种种声色货利的引诱,使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洁的青年,也会失志堕落。又比方说,石头都有棱角,但在流水的冲激之下,石的棱角久而久之就变成圆的。人又何尝不是那样?原本棱角方正的人,经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棱角,成为又圆转又滑脱的轻薄之人。

  所以,说不接近势利纷华的人,心志是高尚清洁的。然而更进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活的,就更是高尚清洁无有比并了。从前有一位修道者经过花街柳巷,有人指著他说:此非修道人应来之所在,修道者回答得很妙:“太阳不是也照到尘芥吗?”倘若持太阳的清心来修行,则绝不被势利纷华所诱惑。即使处于纷华的诱惑场合,也能够不破这种环境染著。因此说接近了以后不为所染的,才是真正的超尘脱俗。

  “智械机巧”是从智慧或才能锻炼而来,但如果为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机巧,还不如那此不知道智械机巧的人气节高尚。然而。过分的正直与清高,又容易变成顽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机巧,密算奸谋的大多了。

  我们不反对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过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应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恶,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机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们该做的,就是一点也不用智械机巧的去做,不必顾虑个人利害得失。古人称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认为对人们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顾虑个人。他是以真诚的心,表现他高洁的行为。

  【前集00四】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1月5日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证实它是真实不虚。

  我们听到忠告谏言,往往心怀不平;殊不知由于人家的劝告,我如能反省自己,所思所为,是否有过失,因而能注意改进,那样,就无形中可以修养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听逆耳的话不要不平,处逆境也不必埋怨,因为逆境可以鼓励我们向上的精神。俗言:“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自以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们去创造,就没有行不通的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经验之谈,我们应深信不疑。

  相反的,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夸奖我,耳里听的是爽快的话,生活也过得放逸恣纵,自己以为满足,认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来,这样的人已经沈堕于不拔的深渊中了。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药,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著,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前集00五】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月6日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狂风暴雨的日子,天气阴霾,鸟类都显得可怜而悲伤,但天气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风习习,草木也欣欣向荣。故天地间的确不能一日无和蔼的气氛,犹如人间社会,不能一日缺少欢喜快乐。

  人世间喜、怒、哀、乐,全是反映自己心绪的一面镜子;以不平的心观看事物,一切呈现出忧怒懊恼;反之以喜欢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讲不平之语,不发脾气,那就不会被社会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现快乐欢喜。

  俗语说:“知足常乐,和气得福。”这话实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混日子,要满怀喜心,生活才有意义。

  【前集00六】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1月7日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浓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东西,是何种浓厚美味!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适宜我们的胃肠,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过饱的浓酒肥肉,不及吃少数的菜根来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神变幻术或高超的才艺而与众不同,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与尊敬。一个有著圆满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没有两样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这样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骄不亢,他的行为有一天达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们做人应该引以为模范的一种人。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成道以…

《日日日出(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妙法莲华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