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桀、射、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爲聲勢不集于我身而懷憂憤。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要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難明白了。
印度釋迦牟尼舍了父母妻兒,悄悄離開了迦毗羅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須發,服僧伽梨,是爲了求真理。他看見當時印度四種姓—婆羅門,即負責宗教之祭師;刹帝利,爲獨占軍政的武士;吠舍,是業農工商的平民;首陀羅,是被奴役的奴隸—之間的不平等。
繼而有一日,悉達多太子跟父親淨飯王郊遊,看到農人耕田的情況。農夫光著身體辛苦勤勞的在田裏工作,那枯瘦的形體被太陽曬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餓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擊和繩索的羁勒之苦。在用犁撥土的時候有許多蟲子被掘出來,鳥雀飛來爭著吃了它。太子感傷那農奴的貧賤疾病和衆生互相殘害的苦惱,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發,使到閻浮樹下坐著靜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種姓製度和擺脫生死痛苦以求解脫,兼求淨化世間人生的妙法。這就是釋迦佛放棄王位出家的動機,他出家以後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迹遍及恒河流域兩岸一帶,被渡衆生不知有多少。
富貴榮華是誰都愛的,釋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歲給他舉行灌頂大典立爲太子,並爲娶善覺女耶輸陀羅爲妃,辟寒暑溫叁時之殿,給他種種五欲之樂。但佛仍無動于衷,他是出于汙泥而不染的蓮花,這是甯受一時寂寞不願萬古淒涼的佳例。
【前集00一】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親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甯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1月2日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站在社會崗位上,處世經驗淺,被社會感染的惡習也一定比較淺,這種人自然也比較天真。反過來說,經過了世間種種的驚濤駭浪,閱盡了種種的艱難險阻,經驗比較多,世故也比較深,就很可能種種壞事都敢去做。
故此作爲一個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練通達,而忘記了抱樸守拙的忠誠作風。例如禮儀是必要的,但如太無禮儀或超越了禮儀,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講求練達,反而變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個君子,與其太練達,不如不必裝飾虛假或太客氣,而以清醒、坦白、誠摯、樸實爲佳。
【前集00二】
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1月3日
心事宜明,才華須韫
君子的內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沒有一絲一毫的陰影與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不欺己;就是一個人在私室或暗處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獨居隱密之處,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不欺心,人家一看便能明了。
其次,君子的才華如玉蘊藏于璞石之中,不可以隨便給人知道。“君子”兩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稱,即是道德學問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別是非善惡,做事不隨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來,等需要時才施展出來。他深謀遠慮,志節高超無比,潇灑逸脫。在平時,如果見到鄰裏人家困苦,就拿出錢來布施,有不懂詩書、不明事理、不識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華是高于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偉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樣青,日那樣白,沒有一絲烏雲,沒有凹面,沒有內底,可謂光明透徹,全無瑕疵。小人
則不然,小人平日閑居,專做壞事,等到看見君子,就遮遮蓋蓋,隱藏他的壞處,顯揚他的假善;豈知別人看他,清楚得知見俯肺,他那樣做法又有何益
也就是說,裏面的誠實,沒有不表現到外面來的。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雖是一人獨處,也要像有十只眼睛注視著自家,十只手指點著自家那樣,這樣嚴密監督,自然不會作惡了。君子就是那樣,嚴密的注意自己的缺點,有則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淺越起波浪,但水底深處反而越爲澄清。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較容易輕佻浮薄,君子則處處保藏,大智若愚。這就是君子與人的區別。
【前集00叁】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辍珠藏,不可使人易如。
1月4日
出汙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人間非分利益之事,人人都像螞蟻一樣想貪一點甜頭,這原因就在有權勢的人家,天天集滿了趨炎附勢的人,好像市場一樣的熱鬧,大家都懷著貪心而來,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權勢喪失,生活貧苦的時候,大家一糞而散;這就是所謂的“人情冷暖”。過去有一個瞿公在做官時,賓客盈門,退官時,門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躍,可以用網去網它們,所謂“門可羅雀”的慘淡情況,就是這樣。
人都好權勢,有了權勢而能不受它束縛,自然是人格高尚。至于對勢利榮華的誘惑不去接近的,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爲它所染汙,就更加清潔高尚了。
我們住在權勢豪華的環境裏,爲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與它接近。接近了它而能不被它所染,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有高尚人格的。比如農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一到了都市中,耳濡目染都令人動心亂性,嗅到的是白粉香氣,聽到的是淫蕩歌聲,這種種聲色貨利的引誘,使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潔的青年,也會失志墮落。又比方說,石頭都有棱角,但在流水的沖激之下,石的棱角久而久之就變成圓的。人又何嘗不是那樣?原本棱角方正的人,經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棱角,成爲又圓轉又滑脫的輕薄之人。
所以,說不接近勢利紛華的人,心志是高尚清潔的。然而更進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活的,就更是高尚清潔無有比並了。從前有一位修道者經過花街柳巷,有人指著他說:此非修道人應來之所在,修道者回答得很妙:“太陽不是也照到塵芥嗎?”倘若持太陽的清心來修行,則絕不被勢利紛華所誘惑。即使處于紛華的誘惑場合,也能夠不破這種環境染著。因此說接近了以後不爲所染的,才是真正的超塵脫俗。
“智械機巧”是從智慧或才能鍛煉而來,但如果爲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機巧,還不如那此不知道智械機巧的人氣節高尚。然而。過分的正直與清高,又容易變成頑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機巧,密算奸謀的大多了。
我們不反對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過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應該不是愚昧無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惡,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機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們該做的,就是一點也不用智械機巧的去做,不必顧慮個人利害得失。古人稱爲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認爲對人們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顧慮個人。他是以真誠的心,表現他高潔的行爲。
【前集00四】
勢利紛華,不近者爲潔,近之而不染者爲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爲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1月5日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證實它是真實不虛。
我們聽到忠告谏言,往往心懷不平;殊不知由于人家的勸告,我如能反省自己,所思所爲,是否有過失,因而能注意改進,那樣,就無形中可以修養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聽逆耳的話不要不平,處逆境也不必埋怨,因爲逆境可以鼓勵我們向上的精神。俗言:“天無絕人之路。”我們自以爲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們去創造,就沒有行不通的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經驗之談,我們應深信不疑。
相反的,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誇獎我,耳裏聽的是爽快的話,生活也過得放逸恣縱,自己以爲滿足,認爲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來,這樣的人已經沈墮于不拔的深淵中了。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藥,要毀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著,也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前集00五】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月6日
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狂風暴雨的日子,天氣陰霾,鳥類都顯得可憐而悲傷,但天氣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風習習,草木也欣欣向榮。故天地間的確不能一日無和藹的氣氛,猶如人間社會,不能一日缺少歡喜快樂。
人世間喜、怒、哀、樂,全是反映自己心緒的一面鏡子;以不平的心觀看事物,一切呈現出憂怒懊惱;反之以喜歡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講不平之語,不發脾氣,那就不會被社會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現快樂歡喜。
俗語說:“知足常樂,和氣得福。”這話實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臉混日子,要滿懷喜心,生活才有意義。
【前集00六】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霁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1月7日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
濃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東西,是何種濃厚美味!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適宜我們的胃腸,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過飽的濃酒肥肉,不及吃少數的菜根來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樣,有的人往往以爲自己有神變幻術或高超的才藝而與衆不同,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與尊敬。一個有著圓滿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沈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沒有兩樣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這樣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驕不亢,他的行爲有一天達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們做人應該引以爲模範的一種人。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成道以…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